摘要:听说孔子到过宜阳,我瞪大了双眼,惊喜万分。我多么崇拜、敬仰孔子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完美人格的标准,践行一生,并在晚年周游列国,宣扬周文化,以求天下大同,再现礼乐兴盛的景象。可惜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
孔子到过宜阳呀
文/张亚玲
孔子到过宜阳吗?真的,真的呀!
八月初,冒着酷暑,随宜阳县文联、宜阳县职工作协一行人到张坞镇采风,我第一次听说了孔子到过宜阳,而且《宜阳县志》有记载,当地还有遗迹、传说为证。
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听说孔子到过宜阳,我瞪大了双眼,惊喜万分。我多么崇拜、敬仰孔子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完美人格的标准,践行一生,并在晚年周游列国,宣扬周文化,以求天下大同,再现礼乐兴盛的景象。可惜在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历尽困顿、奔波,终不得志。他开办私塾,“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不论长幼、地位高低,皆可跟随孔子学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人人享有教育平等的机会,这种观点不也正是我们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吗?
我非常喜欢读《论语》。每一条简短的语录后,都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读《论语》,我感受到一种温暖、温情、温馨的氛围,如同一位慈祥的长者或邻家大哥在侃侃而谈。我想孔子入周问礼,到洛阳已经很了不起了,却从未想过他会到宜阳。
司卫平老师是鼎鼎有名的大作家,他告诉大家,《宜阳县志》写得清楚,他带领我们到平泉村访古。《宜阳县志——平泉庄至圣庙记》载: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年近花甲的孔子带着学生再次来到洛阳,“届盟津、谒河图、过樵峣,诣洛书”。樵峣,洛河南岸洛宁境内女几山延伸的余峰,同属熊耳山系。盟津即孟津。就是说,孔子一行先到孟津龙马负图之地祭拜了河图,然后,顺洛河南岸的山麓一路西行至灵龟贡书的洛宁长水村,祭拜了洛书。这证明孔子确实到过宜阳。
孔子返回途中,行至宜阳张坞平泉时,路遇大雨,所携带的竹简被淋湿。于是,在大雨过后,他和弟子在禹王庙前的一块青石板上摊开竹简晾晒。可以想象一下,风尘仆仆,已近花甲之年的孔子在阳光下仔细地翻动竹简,唯恐竹简损坏,这可是宝贝呀,是他的心血呀。上面密麻麻记录的是什么?是洛书?是他的思想?还是他和弟子采集到的民俗歌谣?这些竹简上记录的可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呀!
突然,一阵大风刮来,一些竹简随风飘走,落在崖下的一个院子里,弟子们赶紧顺着小路跑下去找寻。
后人把这两处地方,分别叫作“晒书台”“落书院”。
我们一行人在平泉村一位老者带领下,踏着石板路来到一处树木茂密的所在。他指着一个大门上锁、寂然无声的院落说:这就是落书院,现在已经是一户人家的院子。当年,他小时候,这里还有庙。站在这里南望,两道丘陵左右排列,如两条巨龙,龙嘴汇合处就是我们站立的地方,叫晒书台,整个地貌恰似二龙戏珠,晒书台就是那颗宝珠。
可惜,晒书台、落书院只存了地名,都没有了痕迹。我们站在这里,眼前土崖上树木葱茏;小路旁草儿青青,孔子的踪迹似乎已消失殆尽,但文化的基因却已在平泉埋下。村中老者说起晒书台、落书院,满是自豪。
更神奇的是,孔子在这里听说一头牛生下一只怪物,眼似铜铃,能吃生铁。他知道是麒麟降世,赶快带弟子去找。到地里一看,农户已把麒麟打死了。孔子惋惜不已,吉兽降临,却遭此一劫,世道不古呀!他和弟子就地掩埋麒麟,是为“麒麟冢”。
我们随向导踏过田间小路,到山上探访。向导指着眼前坡上的一块地说,那就是麒麟冢,他小时候还见过一个大土堆,几十年过去,人们种地时,把土堆平掉了!
沧海桑田,两千多年前的遗迹难以存留,但故事在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中保留了下来。孔子到过宜阳,而且他的足迹踏在宜阳大地,踏出了两千年回响。《宜阳县志》记载:“张坞镇西有台,方广如席,俗谓孔子晒书处,其旁洛水,古有麟迹。”真实与传说交相辉映。
阳光明亮灿烂,我内心的喜悦也如这夏日的阳光,炙热,强烈。我多么自豪啊,孔子到过宜阳,宜阳也是儒家思想传播途中的一个节点呀,再读《论语》的时候,我想,心中会更加充满激情与力量。
在平泉村,还有一处重要的古迹:孔庙。《宜阳县志·平泉庄至圣庙记》云:“汉儒张子房构先师行宫,至唐李德裕,宋张思叔复修之,明宣德年里人张孝玉重修焉。”“凡筑基五尺,构殿三楹,给尼父颜曾源像,暖阁,戟门,俱属新设。”
可见孔庙在过去的盛况。张良乃西汉开国功臣,汉高邦刘邦赞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孔子去世200多年后,韩国名儒张良,为纪念孔子的仁义壮举,便召集乡邻在平泉村为孔子筑起一座行营,名曰“至圣庙”。至圣庙就是孔庙。孔子享誉天下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而张良却以其独到的眼光,在西汉之初就发现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价值。所以,有人考证说,宜阳平泉至圣庙,应为中国最早的孔庙。
只可惜,我们去探访时,孔庙已杳无踪影,原址上已建起民房,成为一户人家的居所。倒是在村文化大院的花池里,平放着一块石碑,上面杂草泥土覆盖,司卫平、马双锁老师说,他们上次来考察时,曾让人用水冲洗干净,仔细辨认,上面记载有重修孔庙的过程,刻有“孔庙”字样。
我惊喜的心一下子如泄气的皮球.。孔庙所在之处,是中华文化的文脉所在,当地人仁义之风代代相传,可是,为什么孔庙却荡然无存?文化传承需要代代人的努力与守护呀。
我们此次采风活动的主题是“史说宜阳古今赋能乡村振兴”,第一站选择了张坞镇。走进张坞镇,我才发现它的厚重底蕴。这片土地上,有风景优美的花果山,有古刹名寺龙潭寺,有仰韶一龙山文化遗址苏羊遗址,有刘邦收服赤眉军的洗眉泉,有岳飞驻扎过的王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世界级文化名人孔子、皇甫谧均与张坞有关。晒书台、落书院、麒麟冢与孔子有关,云中坞、皇甫谧墓与中国针灸鼻祖皇甫谧有关,这两处遗迹也在平泉。我突然觉得,在张坞,我左脚踩在历史的遗址上,右脚落在文化的碎片上,抬眼看见的是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花果山。张坞,真是一方宝地呀!
有这么多的资源可待开发,真是幸运!但乡村振兴中,必不可少的一定是文化基因,这才是托起乡村振兴大厦的千年根基。所以,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正是乡村振兴,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厚底气。愿张坞用好这些资源,乘势而为。
孔子到过宜阳,在张坞驻留。不信的话,你去听听平泉村民自豪地讲解吧!
作者简介:
张亚玲 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心理健康高级指导师。国学经典热爱传承者。洛阳市作协会员。在《知识窗》《奔流》《牡丹》《河南日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联合日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三百篇。
来源:一轮明月皎洁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