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遗址与元朝皇城史(9)草原丝绸之路与马可波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03:56 1

摘要:元上都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之一,形成了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交通网络,推动了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忽必烈以元上都为发端,建立元朝,发行纸币,创建行省制度,税收的减免,奠定了统一全国的政治基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来的政治割据局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

元上都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心之一,形成了贯通欧、亚、非三大洲的陆路交通网络,推动了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忽必烈以元上都为发端,建立元朝,发行纸币,创建行省制度,税收的减免,奠定了统一全国的政治基础,结束了长达三百多年来的政治割据局面,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空前的大统一。

元上都繁荣昌盛的商品贸易

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带来了"谷粟布帛,以至纤靡奇异之物"。众多手工业者促进了上都经济的繁荣,包括制毡、制革、织染、制甲、铁器冶造、银矿冶炼和山林采伐等,繁华的市场和贸易活动,展现了元上都农耕与游牧相互融合的多元与活力。

图1 金戒指,金手镯

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为了鼓励商业活动,颁布了减免税收的政策,设立大型商业区"千舍",在官府的鼓励通商和优待商人等政策的支持下,上都逐渐成为北方草原地区的商业中心。从行业上看,上都官办手工业门类有金银器、制甲、制鞍、铁器冶造、制毡、制皮革、营造业等,上都的酒馆很多,饮食业较为繁荣。由于上都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因此,市场上的商品主要包括马,牛、羊等牲畜及其相关产品,如皮毛和肉类。尤其是在上都西关的商业区,设有专门的"马市"和"牛市"等交易市场,这些市场成为上都商品市场上的一个重要特色,反映出元上都的经济特点和商品交换的真实状况。

图2、元代陶品

元上都南关是通往元大都的驿路起点,是往来元上都的交通中心,因此在南关形成了一个以餐饮和住宿业为主的商业活跃区。皇城南门即明德门,向北可直通宫城,向南是宽阔笔直的御道。据考古调查发现,南关的建筑遗址主要分布于御道两侧,除了客栈遗址外,还可能有其他商业建筑遗址,如酒肆、饭店等,这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吻合。元代诗人对南关附近的繁华景象有所描述,如:"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暮檐低""李陵台西车簇簇,行人夜向滦河宿。滦河美酒斗十千,下马饮者不计钱"。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元上都南关客栈和酒肆的兴旺场景,反映出当时该地区商业活动的热闹与繁华。

图3 元代酒器

元上都西关是主要的商业区,其商业活动集中于东西大街两侧。同时,西关也是密集的居民区,人口聚集为商业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西关具有典型的街市布局,店铺沿街而建,布局为前店后院式。马可.波罗曾记皇宫中使用的"金杓",同"黄金酒海赢千石,龙杓梯声给大筵"中的"龙杓",即指饰有魁龙錾耳装饰的金匜。另一种饮酒器为金高足杯,元代也称"金锺"。另外,在元上都砧子山发现的"至大元宝"金质春钱及大量的铜质宋钱,说明了手工业产品交换的频繁,元上都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可见一斑,从而促进了国际上的商品贸易。

丝绸之路纵横,国际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西方的重要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中国的丝绸之路共有四条,即"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茶马古道"。

草原丝绸之路的主体线路从中原地区出发,向北穿越古阴山(今大青山)、燕山附近的长城沿线,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和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岸的欧洲地区。

图4 丝绸之路贸易图

在元代,丝绸之路形成了一个从漠北至西伯利亚,西至欧洲,东达东北,南通中原的发达交通网络。元朝以大都、上都城为中心,设置了帖里干、木怜、纳怜三条主要驿路,草原丝绸之路空前发达。元代全国有驿站1519处,有站车4000余辆,这些站车专门运输金银、宝货、钞帛、贡品等急需物资。当时,阿拉伯、波斯、中亚的商人通过草原丝绸之路往来中国,商队络绎不绝。儒学、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丝绸之路为路径,相互影响,交融共存,中国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传播到了欧洲,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图5 珐琅蓝杯

马可波罗东行之目的地"仙那度"

元上都曾是13-14世纪世界性的大都会,当时许多国家的使节、商人慕名来到上都,其中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最为著名。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刺和叔父玛窦以经商为生。

公元1271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踏上了前往东方的漫长旅程。他们从威尼斯乘船出发,在地中海东岸的阿逝城登陆后,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行进。途经巴格达,穿越波斯湾的海港忽里模子(今伊朗的阿巴斯),再向北穿越瓦罕走廊,翻过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的南道东行,经叶尔羌、和田、且末、罗布(今若羌),到达沙州(今敦煌)。后经肃州(今甘肃酒泉)、甘州(今甘肃张掖)、额里折几(今甘肃武威),经过漠南地区的天德军(今呼和浩特白塔古城),到达水草丰美的察罕脑儿行宫(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又向东北走了三天,来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梦幻花园"上都城。

图6,马可波罗游记

马波罗所见的元上都

马可.波罗一行在上都的宫殿里,觐见了忽必烈。他在中国度过了17年,回国后口述了《马可·波罗游记》,专门有一章写上都城,详细记述上都豪华的宫殿和御花园,他还讲到,"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在书中,马可·波罗第一次把中国的元上都介绍给欧洲社会。1796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在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之后,竟然在梦境里游历了上都城,并由此诞生了一首神奇的诗篇《忽必烈汗》。

图7 欧洲铜镜

1816年,这首诗首次发表并且盛极一时,从而引起了欧美社会人士对上都的关注与向往。这座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名字叫"仙那度"( Xanadu ),在英、美的《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后来,欧洲的天文学家还用它为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命名。几百年来 J "仙那度"( Xanadu )已成为欧美人士用来形容神秘的地方之词语,亦有宛如仙境之意。

图8 马可波罗东行及返程路线

罗马教皇专使马黎诺里的"神马"

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十八日,罗马教皇委派使者至元上都的慈仁殿,除带来教皇的信件和礼物之外,还献上一匹高头大马,"身长丈一尺三寸有奇,高六尺四寸有奇,昂高八尺有二寸",全身纯黑,仅两只后蹄为白色。当时宫廷文人周伯琦说该马"曲项昂首,神俊超越"。元顺帝对这匹马非常珍爱,立刻让养马师将其带入皇家马厩精心喂养,作为自己的专属坐骑,并命宫廷画师周朗在龙光殿为这匹马画像,这便是著名的《拂郎国献马图》。

图9 《拂郎国献马图》(节选),揭溪斯

图中元顺帝坐在画面右侧的胡床上,身旁站着两位侍臣,身后则有宫人带着一名孩童,图画中央是一名驯马师牵着一匹高头大马,这匹马比驯马师高出许多。这幅画的明人摹本现在还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献马图》绘成之后,顺帝又命当时随侍的文士揭溪斯赞颂天马来朝的盛事,揭溪斯写成《天马赞》,说天马产自极西之地"彼不敢有,重译来庭""蒙化效贡,愿归圣明"。

2025.08.28于乌兰察布

来源:长河历史一条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