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演唱会散场后的黄浦江畔,本该是歌迷回味音乐的夜晚,却被一则“28名粉丝跳海失踪”的谣言搅得人心惶惶。更荒诞的是,警方调查发现,造谣者从未踏足上海,只是躲在屏幕后敲键盘的“云编剧”。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谣言如何被批量生产并引爆恐慌。
演唱会散场后的黄浦江畔,本该是歌迷回味音乐的夜晚,却被一则“28名粉丝跳海失踪”的谣言搅得人心惶惶。更荒诞的是,警方调查发现,造谣者从未踏足上海,只是躲在屏幕后敲键盘的“云编剧”。这场闹剧背后,暴露出流量至上的网络生态中,谣言如何被批量生产并引爆恐慌。
上海警方通报显示,造谣者杜撰的“厕所猥亵”“粉丝绑架”等情节,全部源于凭空想象。他们甚至懒得做基础功课——连演唱会现场都没去过,仅靠微信群里的只言片语就拼凑出“28人失踪”的惊悚故事。这种零成本作案模式,折射出造谣产业的畸形逻辑:不需要事实核查,不需要现场取证,只需将明星热度与公众焦虑搅拌,就能炮制出病毒式传播的“爆款”。
在注意力经济的角斗场里,谣言正经历着“内卷式升级”。最初版本还是“保安猥亵”,短短几小时内就进化成“集体跳海”,仿佛一场比谁更骇人听闻的竞赛。造谣者深谙传播心理学:粉丝对偶像的强烈情感,会转化为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敏感。他们像精准投放广告一般,将“沪C牌照绑架”这类细节植入谣言,只为触发更大范围的转发恐慌。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赋权带来的破坏力。过去编造谣言还需印刷传单,现在一条标着“紧急!速转!”的微信消息,就能让成千上万人陷入信息黑洞。当造谣门槛低到只需一部手机,社会付出的辟谣成本却呈几何级数增长。
当谣言成为“社会炸弹”警方通报中“观众及家人担忧”的表述,轻描淡写地揭开了谣言的社会代价。为核实“跳海”传闻,水上巡逻队不得不连夜排查黄浦江;年轻女孩的家长反复拨打110确认孩子安全;甚至真正的求救信息可能因此被淹没。这种“狼来了”效应,最终消耗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资本。
面对信息洪流,普通人也能成为辟谣节点。见到“28人失踪”这类突破常理的消息,先停顿三秒——查证警方官微是否通报,对比主流媒体报道是否存在。更要警惕那些裹挟着“不转不是中国人”式情绪勒索的内容,记住每一次转发都在为谣言添柴加火。而法律利剑已然出鞘,上海警方行政处罚造谣者的案例,正是最有力的震慑。
清朗网络,从“不添柴”开始这个夜晚的闹剧终将过去,但造谣与辟谣的拉锯不会停止。当我们嘲笑“粉丝跳海”的荒诞时,更该思考:为何总有人对离奇谣言甘之如饴?净化网络生态,既需要法律长出牙齿,也依赖每个网民在点击转发前多一分清醒。毕竟,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而谣言链上的每次传播,都在为下一场恐慌埋下伏笔。
来源:小岳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