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从2016年记录第一起事故以来,这楼已经被无人机砸了太多次,差不多成了全球最贵的“无人机坟场”。最多时一年就接了30+次“坠机订单”,简直成了黑飞族的免费靶场。
近日,两架无人机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顶部风洞处对撞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这已是该大厦记录在册的第95起事故。
这两架无人机在环球金融中心风洞上演的空中撞车大戏,看着是很刺激,可背后藏着的安全隐患却让人笑不出来。
自从2016年记录第一起事故以来,这楼已经被无人机砸了太多次,差不多成了全球最贵的“无人机坟场”。最多时一年就接了30+次“坠机订单”,简直成了黑飞族的免费靶场。
为什么飞手们非要和环球金融中心过不去?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这个直径50米的环形风洞设计会产生独特的卡门涡街效应——当气流以特定角度通过开口时,会形成周期性的涡旋脱落现象。
对于重量普遍在1-3公斤的消费级无人机而言,这种湍流环境相当于让它在飓风里走钢丝。
更麻烦的是,大楼的钢结构会干扰GPS信号,多旋翼飞行器在风洞附近容易出现磁罗盘校准错误,导致姿态模式失控。
现在的无人机避障系统,在这种场景下基本形同虚设。主流的视觉避障模块有效距离通常在30米内,且对玻璃幕墙等透明材质识别率不足四成。
而4D毫米波雷达虽然能穿透大部分障碍,但成本高达万元级别,根本不会装在5000元以下的消费级机型上。有些飞手为了拍摄效果,甚至还会主动关闭避障系统——这就等于是蒙着眼睛在刀尖上跳舞。
要说监管上的技术漏洞,其实会比一般人想象中的更来得复杂。现行无人机云系统主要通过基站定位和ADS-B信号监测,但城市峡谷环境会导致信号多路径效应,定位误差可能超过50米。
更棘手的是,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改装套件能用某些单片机模拟官方认证信号,某些论坛甚至公开售卖修改固件的教程,直接把限高的规定踩在脚下。
从电磁频谱管理角度看,黑飞问题本质上是无线电管制失效的表现。国内无人机主要使用2.4GHz和5.8GHz频段,这本该是工信部重点监控的频段。
但实际执法中,要实时定位非合作目标需要动用造价昂贵的无线电监测车,成本效益比极低。
在材料工程层面,许多事故的危害被严重低估了。一架1.5公斤的无人机以一定的高度自由落体加速度撞击时,产生的冲击力可以相当于200公斤重物静压。
环球金融中心风洞采用的夹层玻璃虽然能承受12级台风,但无人机金属电机座在碰撞时会产生局部应力集中,就像用金刚钻划玻璃一样危险。
2019年某次事故后,大楼的维修团队在检查中发现玻璃内层出现了长达30cm的隐形裂纹,这种损伤需要整体更换单元,单块成本都是十万元起跳。
在法律层面的处罚标准,目前也存在一些技术性错位。
现行条例主要依据《民用无人机驾驶员管理规定》进行行政处罚,但事实上的威慑力还是远远不够。
要说防治技术,其实已有比较成熟方案。抛开这次大阅兵中亮相的那些尖端的反无人机武器不谈,民用方面,中电科38所开发的“低空卫士”系统采用电子波束成形技术,能在3秒内建立半径500米的电磁围栏。
再比如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研制的一种集成高效移动式反无人机解决方案,将低空飞行器高效综合防御系统集成到一辆指挥车上,活脱脱一个会移动的“低空捕蚊站”。
更巧妙的是一些商业公司开发的声学识别系统,通过麦克风阵列捕捉无人机特有声纹,准确率高达98%,再配合飞网、气手枪等装备进行物理杀伤。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重点建筑周边部署,比单纯靠人力巡逻有效得多。
随着无人机的日益普及,无人机的天空不该是法外之地,它确实迫切需要从现在开始就把电子围栏扎紧、让法律牙齿更锋利、给关键区域装上电磁防护网——毕竟这是咱们国家的优势产业,还是希望它能行稳致远不断前行。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