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何没能像汉唐那样控制西域?这锅不能全甩给老朱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06:24 2

摘要:前言:常有人将西域作为衡量中原王朝武德是否充沛的标准,并以此为由判定明朝的武德和宋朝处于一个梯队,既不如汉唐,又不如清朝。明朝将元廷撵回草原,并通过频繁的北伐将北元弄得稀碎,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回汉家王朝,这种水平的武德难道还不够?那不遑再看看永乐时期

前言:常有人将西域作为衡量中原王朝武德是否充沛的标准,并以此为由判定明朝的武德和宋朝处于一个梯队,既不如汉唐,又不如清朝。明朝将元廷撵回草原,并通过频繁的北伐将北元弄得稀碎,丢失400多年的燕云十六州重回汉家王朝,这种水平的武德难道还不够?那不遑再看看永乐时期的大yue兵,20余国的使臣纷纷拜服,其中包括雄踞中亚的帖木儿帝国。

纵使明朝到了积重难返的后期,依然能在历史画卷中呈上“万历三大征”。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既然明朝的武德在线,为何没像汉唐那样控制西域呢?这事儿要是简单归结为老朱家的皇帝没有进取心,那可就冤枉他们了。咱们得掰开揉碎了看,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唐朝在西域的建树

1、早期的努力

继洪武元年攻克大都后,明太祖朱元璋先后又发起了12次北伐,其中第二次、第五次和第十次均在西北下了功夫。第二次是由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分别统率中、东、西,三路大军,每军各5万人马,原本计划三路大军联合作战,共同压缩北元的发展空间,没曾想大家各自为战,只有西路军凯旋而归。

此次北伐,西路军经兰州向西,连克西凉、永昌、甘州和沙州(今敦煌西北)等地,打通了河西走廊,因受制于后勤补给,冯胜未能西出河西、深入西域,他在嘉峪山西麓建了嘉峪关后便率领主力班师。第十次北伐,总兵宋晟率军出河西一千余里,攻下了重镇哈密,让大明军威远播于西域。

第二次北伐线路

除军事手段外,明朝还会采用绥靖的方式来经略嘉峪关以西,比如洪武四年,安定西边的散即思集团遣使来朝,朝廷在其地设曲先卫;洪武八年,位于柴达木盆地的蒙古宁王卜烟帖木受招归附,朝廷在其地设安定阿端两卫;洪武三十年,曲先东边的锁南吉剌思集团遣使入贡,朝廷在其地设罕东卫;永乐二年,罕东卫北边的塔力尼集团主动归附,朝廷在其地设赤斤蒙古所,后升级为卫。

同年,与赤斤蒙古卫相邻的困即来和买住率集团来归,朝廷在其地设沙洲卫;永乐四年,陷入明朝势力包围圈的哈密集团被明成祖朱棣弄成了哈密卫,由此构成了著名的“关西七卫”。为了巩固成果,明成祖将自己养大的察合台家族后裔脱脱派到哈密当老大,并让明军驻守哈密为其站台,以期利用这块金字招牌在这个西域襟喉之地辐射西域各地,只可惜招牌不够扎实。

关西七卫的分布

2、条件的变化

西域广袤且自然环境相对较差,中原王朝若想控制西域,绝非仅靠武德就可实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明朝早期完全可以不惜国力,组建一支大军打下西域,但是打完后需不需要管控?而无论是直接在西域驻军,还是在后方的河西驻军,都需要西北地区拥有足量的人口和农业资源作为有力支撑。汉唐时期的西域有不少的绿洲和水源,催生出了很多城邦小国。

这些城邦能够为大军提供连续作战的部分后勤保障,而明朝时期的西域沙漠化程度严重,史卷中的诸多西域小国早已湮没在了漫天黄沙之中。西域是这样,关中同样如此,西汉时期,关中号称天府之国,朝廷有足够的能力经河西向西域投送大军。唐朝时期,关中是其大本营,朝廷经略西域的优势同样明显。安胖子叛唐后,关中久经战乱,日益残破,水土流失不断加剧、耕地质量不断下降、人口不断减少。

西汉时期的西域诸国(沿天山南北两道分布)

至于连接关中和西域的河西走廊也是变化极为明显,据相关史料所载,汉武帝时期的河西有百万人口,待到唐蕃竞夺河西的唐玄宗时期,河西人口至少还有五六十万,反观冯胜攻占的河西,当时仅余寥寥数万人口,连西路军的人数都抵不上。或许有人可能会说,人口不足的话,明朝可以像汉朝那样移民实边啊,殊不知明朝的移民活动完全不下于汉朝,只不过侧重点不同。

从靖康之变到宋金对峙,再到蒙古灭金、灭宋,直至明朝建立,有200多年的时间,中间元朝所占的近百年时间里各种武力斗争活动不断,可想而知中原地区被搞成了啥样子,几乎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不然中原各地的官员不会天天向朝廷叫苦。没有人口就意味着没有农业收入,没有兵源,这可是会危及大明江山的。故而明朝早期的移民方向主要在中原地区。

明朝的移民方向

1、军事防御

应该不少人都记得汉武帝最初经略西域的初衷吧,他就是要断掉匈奴右臂,让汉朝在匈奴面前拥有更多主动权。东汉班超收复西域同样是秉持了这种战略思想,坚决不能让逃至西域的北匈奴势力借着西域的一帮墙头草死灰复燃。唐朝亦然,只不过是汉朝面对的匈奴到唐朝时期换成了突厥,北匈奴则换成了西突厥,有点特别的是唐朝中期还面对了一个对着西域流口水的吐蕃。

明朝不同,西域的东察合台汗国可不像汉唐时期的那些城邦小国,它和北元一直是对峙状态,而且该汗国对明朝表现得颇为友善,长期将明朝视为宗主国。唯一让明朝有点难受的是东察合台汗国分裂出的吐鲁番汗国夺走了嘉峪关以西地区,没办法,中后期国力下滑了,不过影响也就这程度了,嘉峪关还是稳稳地控制在明朝手里。

相当于盟友的东察合台汗国

话题回到北元上面来,受到明朝和东察合台联手孤立的北元度日如年,直至分裂成东西两部,东边是黄金家族控制的鞑靼和兀良哈,西边则是瓦剌,两边常有争战、势同水火。有道是鹬蚌相争,明朝喜当渔翁,东蒙古势大时,明朝就扶持瓦剌,瓦剌势大时,明朝就转头帮助东蒙古,

虽说瓦剌曾一度统一蒙古,大举入侵明朝,但是仿如昙花一现,明朝北线最大的威胁还是东蒙古,即从辽东到大同一线。观明朝早期针对蒙古草原的北伐,其主要进军方向也是这条线,而汉唐时期的主要方向是阴山一带,概因匈奴和突厥喜欢在阿尔泰山那边回血。这种差异直接决定了明朝以控制西域来应对北线威胁的积极性并不高。

鞑靼和瓦剌分立

2、对外交流

众所周知,中原王朝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向来坚持“重农抑商”,丝绸之路上的西域段或许能够带来丰厚的商税收入,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对外交流,通过丝绸之路来建立辐射范围更加广阔的朝贡体系,突出华夏的中心地位,满足皇帝的虚荣心,也可让臣民们见识到王朝的强大,增强他们对王朝的认同感,从而巩固统治。

汉唐时期光一个西域就能提供为数众多的藩属国,而且它们实力又不强,拿下它们多有面子。明朝时期的西域主要就是前文中提到的东察合台汗国,而人家已然成了明朝藩属,甭管控制力大不大,起码名义有了。值得一提的是,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同样奉明朝为宗主,也就在帖木儿晚年断开了一段时间。

明朝的西边没什么城邦小国

由于西域自然环境恶化和航运技术的发展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日渐萧条,海上丝绸之路则逐渐繁华。及至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已不亚于陆上丝绸之路,甚至还有过之,像偏安一隅的南宋之所以能富得流油,海贸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的。

明朝在商业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如宋朝,但是对海上丝绸之路却有浓重情节,比如郑和七下西洋,将明朝的朝贡体系经海路延申到了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东非,使明朝成为了历史上藩属国最多的王朝,最高峰时达到惊人的140多个。换而言之,汉唐通过陆路在西域取得的zheng治价值,明朝通过海路可以得到更多。

郑和下西洋

综上所述,明朝之所以没有像汉唐那样控制西域,并非其统治者不想,而是有很多客观因素在影响,非要去占领西域的话,对明朝来说,得不偿失,不划算。至于清朝之所以能搞定西域,那是因为影响明朝的一些因素在清朝时期得到了改善,比如西北地区的人口。

此外,蒙古的持续分裂和衰落让清朝的北边没那么大威胁,西进的阻力也小了许多,再加上沙俄的不断东进,诸多蒙古部落纷纷被迫投向清朝,比如土尔扈特部东迁。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未能控制西域来判定明朝的武德不行。您觉得呢?

参考文献:

来源:鄂G游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