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父亲崔化明是乡村塾师,收入微薄,全家生活难以维持,只得租借崔氏祠堂田亩耕种,以养家糊口。崔筱斋幼时天资聪慧,思想敏捷。父亲见他有志上进,便将他带入私塾中读书。他入学后孜孜不倦,学业猛进。
崔筱斋
崔筱斋,1896 年8 月出生,安徽长丰县造甲乡崔小圩人,雇农家庭出生。
他父亲崔化明是乡村塾师,收入微薄,全家生活难以维持,只得租借崔氏祠堂田亩耕种,以养家糊口。崔筱斋幼时天资聪慧,思想敏捷。父亲见他有志上进,便将他带入私塾中读书。他入学后孜孜不倦,学业猛进。
为减轻家庭负担,崔筱斋从15岁起便先后在寿县山家岗叶家私塾和合肥北乡崔氏宗祠堂等私塾教书。1919 年五四运动以后,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潮在全国城乡广泛传播,崔筱斋受到影响,思想倾向进步。
1921年,崔筱斋在好友裴济华的帮助下,到合肥新学堂补习功课。期间,他参加了合肥县学联组织的反对安徽军阀倪嗣冲和马联甲的斗争。
不久,崔筱斋考入安徽早期共产党员高语罕和进步教育家刘希平在芜湖创办的工读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不仅学习了新文化知识和工业生产技术,更是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懂得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的道理,并为之付诸革命实践。
1924年秋,崔筱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 年1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全国广大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崔筱斋受党组织的派遣,由芜湖返回合肥北乡,开展农民运动。
回到家乡后,他便以教书为掩护从事农民运动。由于出身贫苦,他很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愿望。他口才好,善于雄辩和做鼓动工作,经常深入茅舍草棚和群众促膝谈心,深入浅出地讲解革命道理,引导大家认识到穷人忍饥挨饿的根子在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要翻身,要过好日子,就必须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推翻人吃人的黑暗社会,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压迫没有阶级剥削的新社会。
他结合农村实际,编了很多歌谣,启发农民思想觉悟,在双河集地区广为流传的就有《小放牛歌》、《帮工歌》和《妇女歌》。崔筱斋为建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积极创造条件。
1926年春,党组织为了培养崔筱斋,派他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在讲习所里,他聆听了毛泽东、周恩来、彭湃等关于农民运动和军事理论的讲课,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斗争艺术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5 个多月的学习后,崔筱斋受党组织的委派,返回合肥故乡继续开展农运工作,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
1926年9月下旬,崔筱斋回到家乡后,和一同从广州农讲所归来的曹广化、胡济两人在合肥北乡崔大圩成立了中共合肥北乡支部,崔筱斋任书记。这是合肥地区最早建立的中共组织。
不久,他们又按照中央的指示,秘密成立了“安徽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崔筱斋担任主任委员,隶属党中央直接领导。在这一段时间,他走村串户,宣讲革命道理,广泛发动群众,加紧开展农运工作。
为了加强与党中央的联系,他每半个月便以密写方式将安徽农民运动的情况向上海党中央报告一次。中央也及时指导安徽的农运工作。
在他的努力下,1926 年底,在合肥、寿县,定远3 县边界地区(今长丰县境内),先后成立了双河集、造甲店、陈刘集等4 个农民协会,这是合肥地区第一批农协组织。
1927年1月,北伐军进抵安庆。安徽各地农会组织由秘密转入公开活动,秘密设在合肥北乡的安徽农民运动委员会撤销。但崔筱斋仍留在合肥北乡一带更加积极地开展农运工作。
1929 年,崔筱斋受党组织派遣,到六霍地区指导农民运动,并参加了著名的六霍起义。起义胜利后,他一度在红三十三师政治部担任宣传工作。
1930年春,党组织根据斗争需要,又指派崔筱斋返回合肥北乡。经过战斗洗礼后的崔筱斋,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在他的领导下,北乡党的组织以及农协组织得到新的发展,共青团和妇女协会等组织都相继建立。
北乡一带的农民斗争情绪迅速高涨,开展了一系列的抗捐、抗税、扒粮斗争,并取得胜利。由于他矢志不渝地为党工作,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1932年2月,中共北乡区委成立,崔筱斋担任区委书记。他着手筹建革命武装,在崔小圩建立了一个秘密造枪工厂,制造了二三十支枪。他还采用借枪、筹款买枪、夺取地主枪支等手段,筹集了一部分枪支弹药。
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崔筱斋还选派一批党员和农会骨干分子,打入封建落后的群众组织“红枪会”,争取和改造了“红枪会”中的部分成员。
1931年,皖北发生大旱。次年,春荒十分严重,豪绅地主乘机盘剥农民。农民纷纷起来到豪绅地主家扒粮。由于缺乏组织领导,力量分散,农民遭到了镇压。
面对这种局势,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召开了全县“春荒斗争”会议,成立了“春荒斗争指挥部”,并决定在合肥北乡双河集有领导地组织农民举行暴动,实行土地革命,建立游击根据地。
因为双河集一带敌人力量薄弱,而我党的力量较强,群众基础较好,加之当时春荒严重,贫苦农民要求革命的愿望十分强烈,中心县委把暴动地点选在这一地区。
1932年4月初,正值北乡广大农民斗争情绪高涨之际,少共鄂豫皖苏区巡视员在北乡巡视工作时,即同北乡区委研究决定,马上召集农协和妇协代表会议,进一步组织群众,发动扒粮斗争。
4月7 日,在崔筱斋的领导下,在北乡赤卫队和红枪会的武装保护下,一千多名有组织有领导的农民群众举行了扒粮斗争。扒粮斗争持续了好几天,夺取了一些恶霸豪绅的一批枪支,震动了整个北乡。
国民党下塘集团防局头子叶奋九闻讯后,纠集了杨家庙恶霸张焕亭及北乡一些村镇联庄会的民团共千余人,赶来镇压。双方发生了武装冲突。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崔筱斋指挥队伍撤退。敌人趁势烧毁了参加扒粮的几户农民的房屋,还抓去扒粮群众多人。
敌人退走后,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为加强暴动的领导力量,加派军委书记李星三和薛成两人赶赴北乡负责指导斗争。李星三来到后立即召集了北乡区委党团干部联席会议,总结了第一阶段暴动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下一阶段的斗争作了新的布置。
会上,崔筱斋对扒粮斗争如何继续进行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却不仅未被采纳,反而受到指责,遭到错误处理。
4月12日,在李星三等人的指挥下,双河集暴动进入第二阶段。崔筱斋虽受到不公正处理,但他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仍坚定地站在这场斗争最前列。
当日,他和北乡农村数千名扒粮群众一起,在游击队和赤卫队、红枪会的武装保护下,全面开展了扒粮斗争。后来,参加扒粮的农民人数达万余人,群众发动之广泛,规模之大,在合肥地区前所未有。
这次斗争持续了3 天3 夜,在纵横几十里的北乡,所有大地主的粮仓全被扒空,还夺取地主枪支40余支。北乡地主豪绅纷纷逃亡,国民党在北乡的反动统治处于瘫痪状态。
当局惊恐万状,慌忙从合肥、寿县等地调集大批正规部队,并纠合4 个反动民团,对双河集地区暴动群众进行疯狂“清剿”。崔筱斋和李星三率领暴动群众奋勇抗击,多次打退了敌人进攻。终因众寡悬殊,暴动队伍伤亡惨重,只得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4 月15 日,轰轰烈烈的双河集农民暴动失败,崔筱斋隐蔽在妻弟叶子楠家。在民团日夜“清剿”的白色恐怖下,他不屈不挠,仍然秘密进行革命串联,想重新组织力量,与敌人决战到底。
8月,由于叛徒告密,崔筱斋被国民党下塘团防局头子叶奋九抓去。敌人把他押解到下塘集,施用各种酷刑,妄图迫使他供出北乡共产党员名单、住址和下落,都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叶奋九气急败坏,在审讯时狂叫:“不说,我马上叫你死!”
崔筱斋回答:“我为革命而斗争,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18 日夜,敌人无计可施,终于在下塘集对他下了毒手。崔筱斋临刑前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时年36岁。
来源:晚上没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