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子熟了几千次,安徽万岁第一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1 07:38 1

摘要: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安徽的商场外墙的大屏幕上一直显示两行字,叫“麦子熟了几千次,安徽万岁第一次!” 下面还有一行很小的字,叫“阜阳人该回家收麦了!”下面的评论可欢乐了,比如,“你徽子想北伐了么?”、“又想逐鹿中原了?”有湖南人说,“我湖南人可以做带头大哥么

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安徽的商场外墙的大屏幕上一直显示两行字,叫“麦子熟了几千次,安徽万岁第一次!” 下面还有一行很小的字,叫“阜阳人该回家收麦了!”下面的评论可欢乐了,比如,“你徽子想北伐了么?”、“又想逐鹿中原了?”有湖南人说,“我湖南人可以做带头大哥么?”大多是轻松调侃的回复,不过也有少数看不惯,在下面艾特公安,希望严查这个标语。

其实看不惯的人未免想的太多了,这个标语有三个意思,一个是纯粹地喊老乡回来割麦子;第二个意思就是对老百姓的高度赞赏,民以食为天,这些粮食哪里来的,都是老百姓辛苦种出来的;第三个意思是对一个湖南人的致敬,他第一次喊出了“人民万岁”,想出这个标语的人,无疑也是他的崇拜者。

标语是有出处的,原来的话叫“麦子熟了几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我想现在的老百姓仍然因为这句话而感动,他的思想,成了每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中国人心目中的指路明灯。“人民万岁第一次”,是一种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至高尊崇,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人民总是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力量,这句话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它强调了人民的力量、价值和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地位。

安徽北方的人我特别喜欢,尽管我是皖南人,现在在苏南,但是我仍然觉得皖南和苏南繁华最终都是一场空,为啥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这两块地方的原住民越来越少了,他们先辈虽然创造了很大的物质财富,但后辈不婚不育的人太多,外地来的新市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本地人最终可能会彻底消失。不过幸好大家都是中国人,不存在鸠占鹊巢的那种焦虑。要是像欧洲或新加坡那样,最后都成印度人的了,那你曾经搞的那么辉煌有啥意思,不还是给印度人做了嫁衣嘛!

全国县城人口最多的地方,排在前五位的都是皖北,有些县城有400万人,而皖南的县城,好几个才7万人,这里要向皖北的女人致敬了,在计生最严的那个时代,他们家家还拖着三个孩子长大,真的是太不容易了,现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是财富啊,人是最宝贵的,不但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载体,也是传承精神文明的载体,没有人的话,所谓的中华文明,你讲的再好,都会彻底断了。世界上其他古文明的消失,不就是人没了么?人口过少,文明根本就不是野蛮的对手,外界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直接沦为历史的尘埃!

中国历史上反反复复向“种姓”挑战都是发生在安徽北方,那里的人不信邪,按照古代的社会来讲,有三层结构,一个是皇家,一个是世家大族,再一个就是广大的普通百姓,老百姓犹如工蚁,忙碌一生,要供养上层人的。但是经过皖北这边土地的人,根本不服这一套,说老子非要给你上下摇匀了,什么皇帝,什么豪绅,大家得轮着当一当。

陈胜吴广对后来的农民影响太大了,他两人在安徽省宿州市大泽乡镇,杀死了押解戍卒的军官,然后发动了起义,喊出的口号至今都是震撼人心,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种价值观可谓是历史上第一次,虽然陈胜吴广失败了,但这口号太有吸引力,后面的起义军风起云涌,直到改朝换代。

现在黄巢有点火,他是山东人,但是同时期还有大量的皖北人给了唐朝最后一击,像方清、陈庄、王绪等人造反也是声势浩大的,这几个人失败了,知道的人也少,黄巢最后也是失败的,但是有个安徽宿州人朱温却成功了,此人太残暴了,有一个“白马驿之祸”,他把朝堂上的大臣全杀了,都扔进了黄河,他认为这些士大夫精英们,一天到晚牛比哄哄的,却把国家搞的大乱,老百姓饭都吃不上了,留着也没啥用!唐天祐四年三月,唐哀帝被迫禅位,朱温称帝,改名朱晃,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改当年为开平元年,定都河南开封,朱温就是梁太祖。

到了灭元的时候,皖北人又出场了,安徽阜阳人刘福通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为暗号,发动起义。短短三个月,红巾军发展到十几万人。1355 年,他把韩林儿捧成皇帝,自己掌握实权。他还组织红巾军三路北伐,中路大军差点端了元朝老巢上都。

元末的时候,起义军首领中,名气最大的当属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三人。其实,他们三人都不是抗击元军的真正主力,和元军打得你死我活的另有其人,他就是北方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是他把元军打残了,然后定都安徽亳州,国号为“宋”,最后击败刘福通的不是元军,而是同为起义军的张士诚,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朱元璋接下来做的了,不再啰嗦朱元璋的事情,影视作品太多了。

总而言之,安徽人搞的改朝换代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隋唐以及宋之类的,都是门阀世家互相换位置,跟普通农民没有关系,皖北人的造反就是走群众路线,他们的理念就是,无论是农民也好,还是叫花子也好,都可以轮流当皇帝。

还有一场被黑化的安徽农民运动,也发生在皖北,叫安徽捻军,但是评价不高,有些学者认为这是“光棍运动”,说是大量男人娶不到老婆而造反,美国人类学家瓦莱丽·赫德森及安德莉亚·邓波尔在其著作《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一书中将发轫于19世纪中期的“捻军运动”,归结是一种性别失衡而导致的农民动乱。

其实这说法不准确,就是吃不上饭的问题,这些人娶不上老婆是事实,但是你给他一个“五保户”身份,发钱发粮,他们怎么可能造反呢?1855年秋,各路捻军首领大小数百名会盟于安徽涡阳县,公推张乐行为盟主,号称“大汗明王”,不过最后还是失败了。1863年3月,僧格林沁攻下亳州,张乐行被叛徒出卖,全家被俘,随后张乐行及其二子被清廷凌迟处死,活剐3600刀。

我发现一个问题,皖北人造反,最好要搭配一个皖南军师,皖北人有血气,不服就干,皖南人搞政治的会看的远一点。比如安徽徽州休宁县人朱升和朱元璋说,“你甭管别人当不当皇帝,你先别当,谁率先称帝,朝廷就会调兵打击谁,咱们不图这个虚名,先苟下来,最后集中力量给敌人一击!” 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对我们新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那时候提出的口号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这是关于反侵略战争准备和外交活动的基本方针。

到了抗日战争的时候,皖北和皖南人一起联动了,后来打到了十室九空,安徽皖南实在凑不出人来了,广德那边就成立儿童抗日团,也称“忠义救国军抗日儿童团”,在1939年秋,这些孩子参加了广德战役,在正规军大部阵亡的情况下,填进了战壕,以年仅十二三岁的弱小之躯,抵抗敌军的侵略,最终全部壮烈殉国。

麦子熟了几千次,安徽万岁第一次,这是“麦子熟了几千次,人民万岁第一次”的缩小版,是安徽当地政府对老百姓的赞誉,“安徽”这两个字,换成任何省份都可以套用,全国的老百姓都是值得赞美的,老百姓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国家的主心骨,请不要辜负中国最好的老百姓,他们所做的努力或牺牲,都应该牢牢铭记!

来源:宁月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