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修厂目前受到4S店的反扑压力很大,专项店会好点。”近日,汽车服务世界与湖南国合快车汽车服务连锁董事长邓建军进行了一次交流,过程中他这样一句话。
作者 | 拉面安
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综修厂目前受到4S店的反扑压力很大,专项店会好点。”近日,汽车服务世界与湖南国合快车汽车服务连锁董事长邓建军进行了一次交流,过程中他这样一句话。
而他口中的“4S店反扑压力”,核心来源于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 “4S店降价” 这种抢占售后市场的行为。
一直以来,独立售后的定价都习惯了对标4S体系,这种定价策略曾是部分以维修为主营业务汽服店获取客户、建立竞争优势的核心手段,更是综修厂群体安身立命的“护城河”。
典型代表就是早期的华胜,其定价大概是4S店的60%左右,这种定价策略使得其具备显著的价格优势,且几乎所有“布局了综修厂业态”的区域影响力连锁,其发家壮大都与这套“对标4S店价格及服务,但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战略定位相似。
但是最近两年,4S体系为了生存,开始集体主动降价,不仅在诸多售后业务上价格直接对标独立售后,甚至不惜“价格倒挂”,以高利润的售后业务弥补新车销售亏损。到了今年年中,比亚迪4S店原厂喷漆的价格已经降到了单面299元,直接把汽服店的老板们给整不会了。
第二个维度是4S店开始发力“智驾普及”,强化其技术壁垒和客户黏性。
2025年被称为“中国汽车业普及智驾技术的元年”, 主流品牌的新车型都已将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作为标准配置。这就意味着以后事故会大幅降低。
虽然事故车业务在独立售后的份额呈降低趋势,但其依旧是许多综修厂赖以生存的核心业务和利润来源。随着智能驾驶系统通过预判风险、自动紧急制动和保持车道等功能显著降低碰撞概率,事故车流量将呈现结构性下降。这对业务结构偏重于钣喷和事故维修的综修厂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长期利空。
与此同时,4S店凭借其与主机厂和保险公司的紧密合作关系,在获取剩余的高价值、高技术要求的事故车维修订单时,依然拥有天然优势。这意味着,即便在市场总量缩水的情况下,综修厂所能分到的蛋糕份额也在被进一步挤压。
4S迈入生死时刻,汽服店承压,综修厂却成了最难受的那个。
一、4S 生死时刻,汽修店承压
此前在相关文章中,汽车服务世界指出:2025年,4S店和独立售后均迎来新的发展变革时期。一方面,4S店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刻,退网数明显激增、总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独立售后的结构性变革时代也已经到来。
这个阶段,售后市场的态势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4S店的生存危机日益加剧,表现为4S店的频繁爆雷,盈利难并非个案。与此同时,压力正持续向整个产业链传导,独立售后市场也未能独善其身,整体行情显现出持续下滑的趋势。
随着上半年行业数据的集体出炉,汽车服务世界发现,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
首先是4S体系上半年的经营数据。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8月18日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可知: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已升至52.6%,盈利比例仅29.9%。这个数据与去年同期的50.8%亏损、35.4%盈利相比,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具体到经销商的毛利构成,上半年新车、售后和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分别为-22.3%、63.8%和36.2%。
将之与2024年同期对比会发现:
新车销售毛利继续为负,且亏损进一步加剧,从去年同期的-17.7%扩到了-22.3%;
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也出现了下滑,从去年的38%降低到了36.2%;
唯独售后服务毛利的贡献处于增加状态,从61.6%增加到了63.8%。
众所周知,“售后毛利”如今是整个4S体系公认的“利润奶牛”,其毛利占比早在几年前就超过60%,前两年增幅更是微乎其微。
但在这种情况下,上半年4S体系的售后业务毛利依旧能有2%的增长幅度,证明处于转型尴尬期的4S店,“卷售后”的力度还在持续扩大,部分策略甚至堪称极端。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阶段4S店的一举一动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显然正将巨大的压力转移至独立售后市场。
事实上,独立售后已经接收到了这一压力。
从年初开始,便陆续有汽修老板反映,明明2月感觉生意还不错,到3月突然就没了流量、没了产值,很多人都加入了抖音“发疯文学”的视频大军;进入二季度,独立售后的寒意并未消散,反而有加剧之势,不仅传统的换机油、变速箱油等高频需求持续减少,就连以往稳定的老客户进店周期也开始延长了。
与此同时,F6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上半年的累计产值和进厂台次同比分别下滑5%和4%,关键是同比去年二季度,汽服店轮胎、保养、维修、钣喷、美容、精品等项目产值出现了全线下滑。
其中,与几乎100%汽服店日常经营高度挂钩的维修类业务,不仅未能幸免,反而成为了“重灾区”。其中(日常)维修业务产值同比下滑7%,且直接由正转负;钣喷业务的下滑幅度甚至超过10%。
而“维保”和“钣喷”这两项业务的大幅下滑,除了与政策、车主消费习惯变化以及独立售后体系内竞争有关外,显然也是受到了4S店“反扑”的影响。
结合市场反馈来看,业务模式与4S店高度重叠的综修厂群体,受“4S体系反扑”的影响最大。
二、360°承压的综修厂
几个维度佐证这一观点。
首先从竞争态势看,综修厂承受来自4S体系转型压力的时间已经很久。
早在2020年,周大军就提到,4S店开始在以简单粗暴的价格打压汽车后市场企业。“4S店的维修保养、尤其是保养的价格,正通过反垄断不断地下滑,再加上厂家的保养、延保政策,售后业务跟独立售后的价差在逐步减少。”
到了现在,4S体系彻底进入生死存亡之际,为求生存,整个4S店体系不仅绷紧 “不让车主继续流向独立售后”的神经线,还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价格“反扑”售后市场,不仅主机厂层面的“新车捆绑售后”彻底暗战变明争、4S集团如今与独立售后抢客的意图也是100%展现,它们凭借主机厂背书、原厂配件概念以及“终身质保”、“保养套餐”等捆绑策略,极力锁住本品牌车主,甚至降价抢夺过保车辆和事故车业务。
而这些动作,对原本以承接“4S店流失客户”为生的综修厂构成了直接且猛烈的冲击。
除了这种“降维打击”的上方压力外,综修厂还承受着来自下方的压力。
前些年猫虎狗等养车连锁队伍的扩大,对综修厂群体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在事实层面也吸走了大量的常规保养、轮胎更换等高频、低客单价业务;但最近几年“专修、专项”业态的崛起对综修厂而言却是伤筋动骨,可以说是直接分走了综修厂原本的高利润业务。
其次从业务结构看,综修厂“大而全”的模式在当下市场环境中反而成为负担。
以前,综修厂是典型的全能型选手,在独立售后是“专业”的最佳代名词。一站式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还可以最大化利用场地和设备资源,通过业务多元化分散经营风险。
但现在,综修厂论形象不如4S店有主机背书,论专业也没有底盘专修、烧机油治理等专项店一样有技术标签,加上各种崛起的特色单店都在吸食综修厂的客户……综修厂的“多元化”优势逐渐转变为“大而不精、广而不专”劣势,由于特色不够突出,综修店在车主心中的专业形象也越来越模糊。
而这些直接导致其在4S店的价格打压和专项店的技术分流中陷入了被动状态。
再者就是从客户来源看,综修厂的流量根基,实际是在多个维度出现了松动。
除了前面提到的“4S店降价抢客”、“小而美专项店崛起”导致综修厂最重要的客源渠道收窄外,影响更为深远的其实是客户认知的变化。
Z世代车主的消费偏好除个性化外,还有一个就是更注重“信息透明与决策效率”,导致的结果就是更加注重性价比。
体现在车辆维保消费上,就是行业现在常说的“为专业买单”。
保养要么去熟悉的社区店,要么就是品牌养车连锁店,有疑难杂症喜欢网上做做功课、自然而然就被各种专项店吸引了;至于事故车等业务,的确是更容易信赖保险公司推荐或主机厂认证的4S店渠道……这种消费习惯使得“什么都做”的综修厂品牌形象变得模糊,缺乏吸引客户的突出亮点。
叠加了极高的人力、租金和运营成本,以及繁杂业务导致的运营效率低下和客户体验参差不齐,还有线上获客能力等短板,综修厂的业务和客源危机很难有效缓解。
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点不可忽视,就是在新能源时代,综修厂再度面临了技术脱节的风险。
独立售后目前几乎所有综修厂的技术储备都是以传统燃油车为核心,面对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趋势,其在“三电系统”诊断与维修方面的技术空白和资质门槛,决定了其很难也不能轻易承接这部分业务,而这部分业务也是当前独立售后公认的增量且高价值业务。
相比较而言,4S体系无论生存境况如何,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新能源售后业务上的优势都会远超独立售后所有企业。
这也是综修厂现在以及未来会长期存在的最大挑战。
不难发现,前有4S店降价抢食,后有连锁和专项店精准分流,自身又背负沉重成本和技术更新压力,综修厂已成为这场后市场寒冬中,感受最刺骨、转型最迫切的群体。
久而久之,综修厂身上就多了一个“没有未来”的标签。
三、综修厂未来何在?
综修厂真就没有未来吗?
综修厂“大而全”的短板,归根结底是价值难以量化,进而导致形象变得模糊,缺乏吸引新媒体时代车主的突出亮点。
所以综修厂未来的出路,除了打破传统,别无其他。
但是,“打破传统”不意味着全盘否定。
在宏观维度,行业挑战升级、容错空间收窄是普遍情况,这意味着门店经营者尤其需要避免陷入“以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的自我消耗,而是应当聚焦行业趋势、结合自身资源与组织能力,做出清晰的战略选择,并配以精准高效的战术执行,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影响到微观的门店经营层面,“一味守成”或者“过分激进”都是不可取的,最理性的方式一定是守基盘、调结构、抓增量,这一点对“成本更高、结构更复杂”的综修厂群体来说尤为关键。
无论是面对4S店降价抢客行为,还是专项浪潮的冲击,综修厂群体转型的原则有且只有一个:在保留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围绕用户需求变化与营销/技术趋势,有选择地创新、有节奏地迭代。
近年来,综修厂群体面对生存压力,其实已经在三个维度尝试突破,且每个方向都遵循上述原则。
第一个破局维度就是“模块化”。
近年来,不少综修厂都呈现出了这种经营特点,主要分为两种:
要么是业务模块化,也就是拆分钣喷、专修等独立运营单元,实现降本增效,比如苏州和信行、北京奥之杰。
以和信行为例。此前在进行业务调整的同时,和信行不同业务的团队管理、考核、以及营销渠道的打造和方案制定全部切割开来,相互之间独立进行、互不冲突。
要么是空间模块化。比如苏州和信行、武汉精工亿隆。像武汉精工亿隆,虽然有一块完整的场地,但是细分出了多家门店,而且有独立门头,比如一个亿隆+威固三膜店,一个亿隆+百援精养维保店。
第二个破局维度是重新定位客户,打造“招牌菜”。
“不是综修厂没有未来,而是没有招牌菜的综修厂没有未来”,这是666名车俱乐部创始人6哥去年年底在汽车服务行业超级大会上提出来的观点,当时就引发了参会者的关注和讨论,到了今年5月的超级大会上,共鸣者更多。
所谓打造“招牌菜”,其实就是强化个别“专项业务”。
目前,行业确认可以打造成“招牌菜”的确定性机会主要是与车龄7年+相关的燃油车增量业务,比如发动机大修、老车整备、改装、轮胎等,其中发动机大修和老车整备等轮胎底盘业务热度最高。
以沈阳广之源为例,旗下3000平综修厂21年开始着手转型,转型方向是发动机专修门店,期间砍掉了所有业务,此后产值稳步提升,一个单项月产值150-200万。
但这里面也有一个注意点:就是轮胎底盘业务和发动机大修这两大车龄相关的增量业务机遇现在的竞争已经非常白热化,所以综修厂还可以关注一些“弱车型”业务,比如灯改业务、油漆点喷业务等。
也是在5月份的超级大会上,艾施德董事长萧美强分享了灯改市场的规模今年已经突破1.8亿,且灯改市场可以做摩托车、电动车、大货车、小车等领域的业务。
而点喷业务的特点是商业模式高度灵活:既能开设专营店独立运营、也能以店中店的形式嫁接到大型综修厂内,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前者便于打造品牌特色,后者则借助综修厂的流量和服务网络,降低获客成本。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综修厂打造招牌菜的过程中,有四个关键点。
一,“招牌菜”的精髓是精不是多。
综修厂无论擅长多少个项目,但只能选择1-2个高毛利项目进行打造,这样才能有机会打造出自己的差异化标签,且高毛利是必须的,才能在推广及后续转化的过程中保留足够的利润空间。
二,“招牌菜”得是有红利窗口期的项目。
所谓红利,既可能来自技术迭代带来的早期机会,比如今年才开始出现的新能源车脱保机遇);也可能是区域市场中尚未被充分满足的细分需求,比如一二线城市的老车整备机遇目前就是比下沉市场要更多,而一二线城市没什么竞争力的大保养等项目,在下沉市场依旧有空间。
三,“招牌菜”必须与门店定位和客户需求深度契合。
这点无需赘述,再好的项目,综修厂没能力做到极致也于事无补;当地车主需求不足,即便项目再有红利或利润,也难以形成持续的复购和口碑。
四,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综修厂可以试着转型为拥有“招牌菜”的超级专项店。
这和当下行业竞争态势有关系。国合邓建军就认为,专项店(如改装、轮胎等)比综合维修更具竞争力。例如,国合与赛轮合作,轮胎业务占比已达70%-80%,而油品等传统业务下滑明显。
第三个破局维度是加大对“不赚钱洗美”的关注度。
相较于综修厂的其他业务类型,洗美的利不算厚、但优势在于能带来稳定客流,而当下综修厂最缺的,便是客流。
比如汽车服务世界专栏作者黄灿的观点就是:综修厂为啥要把洗美当回事,因为无论电车有多不容易坏,有件事躲不开——洗车,无论是油车还是电车,这是共同的诉求,洗车是真刚需,同时是综修厂能抓住客户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外,邓建军也强调“洗美不敢再弱化”,需保持持平甚至增长。
当然,无论从哪个维度切入转型,综修厂对新媒体关注度需要提高都是必须的,因为在信息过载、注意力稀缺的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传播的逻辑现在是彻底偏向了“专而精”群体,“垂直且专业的内容”更容易被算法识别,推送给精准的目标人群。
所以当下,综修厂无论有多全能,要传递出去的形象都是“我们的某项/某个技术很厉害”,而不是“我修什么都很厉害”。
抓住车主注意力,是传统综修厂应对4S店抢客、专修店分流的唯一窍门。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