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在北京西苑勤政殿,接见了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两人相谈甚欢,光绪帝有意聘请伊藤博文担任“戊戌变法”的顾问,希望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快速实现中国的变法图强。
1898年9月20日,光绪帝在北京西苑勤政殿,接见了时任日本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两人相谈甚欢,光绪帝有意聘请伊藤博文担任“戊戌变法”的顾问,希望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快速实现中国的变法图强。
翌日,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在便殿召集庆亲王、军机大臣以及御前大臣数人,同时将光绪帝接来,跪在座下。慈禧厉声呵斥光绪:“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你可知道?或者你也是同谋?”光绪吓得浑身战栗,不知该如何回答。
过了良久,光绪才勉强说出两个字:“知道。”慈禧又问:“既然知道,还不将康有为正法,为何放他走?”光绪一直战抖,说不出话来。
慈禧怒骂道:“我养育你20余年,你听信小人之言就要谋害我吗?”光绪战抖着说:“我无此意。”慈禧不屑地说:“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你乎?”
随即,慈禧以“皇帝患病”为由,将光绪帝安置在瀛台涵元殿,不得外出,并派太监看守。从此,光绪帝开始了长达10年的幽禁生涯。
处置完光绪帝,慈禧紧接着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人士,并将拿获的谭嗣同等6人处决。废除变法期间的全部上谕,恢复旧制。仅持续了103天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
原因是她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威胁。幽禁光绪帝后,清廷发布了一道上谕,说“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太后,陷害朕躬之事。”有人想围攻颐和园,劫持太后,进而加害皇帝。这就是令后世争论不休的“围园杀后”疑案。是事实,还是捏造?
民国时参与修撰《清史稿》的满清遗老金梁,曾问过康有为,是否真有“兵劫颐和园事”?康有为的回答是:“我朝推崇孝道,臣子怎敢当面妄言弑母?必是荣禄、袁世凯不学无术,危言耸听,乘机邀功夺权!”
但康有为在自己所著的《自编年谱》中,透露了一段不寻常的信息:戊戌年八月初三,接到光绪帝“朕位几不保”的密诏后,康有为等人决定由谭嗣同去劝说袁世凯勤王,尽管文中没有提及“兵围颐和园,杀死慈禧太后”的事,但有让袁世凯“率死士数百杀荣䘵,除旧党”之语。
康有为在《上摄政王书》中,把“围园杀后”的传闻,说成是守旧派和袁世凯对维新派的污蔑。
光绪在变法前,曾请示过慈禧,慈禧也对变法高度重视。慈禧的表态是:实施新政只要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州权势,就不加阻止。
据《慈禧传信录》记载,变法前慈禧告诫光绪:“若像日本人那样改穿洋服,用公元历法,就是得罪祖宗,不可那样做。”
可见,慈禧并不反对变法,但她给光绪定了规矩,不能违背祖制,其他都可以。
慈禧起初支持变法,她大概是以为和之前的“洋务运动”没啥区别,毕竟洋务运动也是改革。她认为,光绪只不过想搞个升级版的洋务运动,还是学洋人那一套。
但她没想到的是,光绪搞的是体制性改革,这可就玩大了。变法后,京城衙门大量裁员,六部高官被罢免,引发了官场地震。京官怨声载道,守旧的大臣们人人自危。这完全超乎慈禧的预料。
到了后来,又收到袁世凯的密报,说康有为等人密谋攻入颐和园,要杀她。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权力,慈禧发动了“戊戌政变”。
20世纪80年代,史学家在日本发现了当年的维新人士毕永年所撰写的《诡谋直纪》一书。作为谭嗣同的好友兼同乡的毕永年,自称是“围园”的执行人,康、梁等人决定让他带领百名壮士以“奉皇帝之命”为理由,前往颐和园捕杀慈禧,袁世凯的新军做为后备力量。
袁世凯在《戊戌日记》中也有类似记载:政变前谭嗣同曾夜访袁士凯,劝杀荣禄,兵围颐和园。当袁问:“围颐和园欲何为”时,谭回答:“不除此老朽,国不能保”。
得知谭嗣同劝说袁世凯失败后,毕永年知道事情已经泄露,便逃亡到日本。流亡期间,毕永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产生矛盾,才写下《诡谋直纪》来记录当年真相。这本书与袁世凯所写的《戊戌日记》有许多相互印证之处。
根据诸多史料推定,康有为等人当初确实有利用袁世凯“兵围颐和园”的计划。起初,慈禧只是限制了光绪的权力,当袁世凯将维新党人的计划密告给慈禧后,才导致了流血政变。
以光绪的性格,说他敢对慈禧下毒手,恐怕不可能。光绪4岁就离开了父母,被强行抱入宫中。虽贵为皇帝,但幼年的光绪没有体会到父爱和母爱,反而倍受慈禧这个姨娘的粗暴对待。
慈禧对光绪的期望很高,希望他成为明君。在生活上也对光绪很关照,但她的教育方法过于恨铁不成钢,光绪犯了小错或者不听话,都会受到严厉斥责。宫中规矩甚多,年幼的光绪稍一触犯,就要受罚。长期的压抑和责罚,严重打击了光绪的自信心,成年后的光绪性格懦弱、敏感,对慈禧十分畏惧。
光绪每次去给慈禧请安,只要慈禧不命他起来,他就只能一直跪在地上,动都不敢动。
所以,“围园杀后”只能是维新派一厢情愿的计划,光绪根本不可能参与,如果他知情也不会允许。
结语在一百多天的变法中,光绪帝一共发出了400多道变法诏令,其中大多数都是些不切实际的新政策,根本没有考虑国家的实际状况,更别说实行了。大多数官员对于变法也都是阳奉阴违,敷衍了事。
光绪和维新派的急切与毛躁可见一斑,一个泱泱大国的图强,岂是短期内能实现的?
“围园杀后”折射出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操之过急的心态。老谋深算的慈禧则技高一筹,在危难之际一招致命,彻底断了维新派的念想。
“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势力继续抱残守缺,清廷一片陈腐之气。中国又错失一次追赶世界潮流的机会。
戊戌变法虽失败,但变革的火种已经悄然播撒,民众逐渐觉醒,旧的秩序即将打破,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来源:萌叔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