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国栋。
近年来,平谷区全面营造爱才、懂才、聚才、兴才氛围,围绕高大尚建设,汇聚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为讲好人才故事,展示人才风采,凝聚发展力量,区委人才办策划了“汇谷计划”人才系列宣传专题。今天,小编带大家认识一下北京互联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国栋。
每到农忙时节,杨国栋的手机便响个不停。果农们争相预约打药、施肥、播种、收割等服务,2025年3月,他更是凭借过硬的服务实力,一举拿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业果树研究所桃育种基地、京瓦中心等1500亩果园的大单。十年间,他的服务范围逐年扩大,年托管农机作业量已达13万亩次,累计为农户实现降本增效30%。返乡的十余年时光里,他一步一个脚印、默默深耕,与平谷大桃产业同频同心、向上向好。
抉择:从都市白领到“新农人”的初心转向
杨国栋的祖辈世代务农,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让他从小便立志“走出大山”。2005年,他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顺利跻身城市白领行列,成为乡亲们眼中的“榜样”。然而,2012年与父亲的一次深夜长谈,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彼时,父亲担任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忧心忡忡地说道:“平谷大桃是金字招牌,可年轻人纷纷离乡,再过十年,谁来种桃?”这番话如重锤般击在杨国栋心上,他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接过了父亲手中的“接力棒”。
破局:以社会化服务破解桃产业“成长烦恼”
2015年,他创办北京互联农业发展公司,专注农业社会化服务。创业初期,质疑声不绝于耳:村干部担忧新模式冲击传统承包制,农户既怕服务质量不过关,又对收费标准心存疑虑。面对重重顾虑,杨国栋没有辩解,而是用实打实的行动“破冰”——他划出专门地块打造示范田,让农户直观看到科学种植的成效;提供农机免费试用服务,打消大家对设备效果的担忧;定期组织标准化种植培训,手把手传授管护技术。渐渐地,越来越多农户看到实惠,从最初的观望转变为主动合作。
深入田间地头中,他精准捕捉桃产业三大痛点:土地碎片化制约机械化、从业者平均年龄超65岁、产业效益持续走低。为破解这些难题,他率先推行土地流转托管,将零散桃园整合成片,同时引进植保无人机、高效果林弥雾机等现代化设备。仅喷药环节,效率就提升20倍,农药用量减少20%,每亩节约成本超200元。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亲切地称他为“桃园里的科技先锋”。
▲引进智能无人机在高值果园内进行示范及科普培训
▲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外籍友人智能农机展示交流会
创新:科技赋能激活产业链“一池春水”
“农业要振兴,科技是关键!”这是杨国栋常挂在嘴边的话。为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他带领团队搭建起数字果园管理系统,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病虫害动态,为种植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打造百亩智能温室基地,集中示范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让农户看得见、学得会。如今,公司每年配送优质农资1.1万吨,开设的 “互联农业网络课堂”已培育出超千名掌握现代农技的新型农民。2022年,他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带头人”,但在他看来,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让技术惠及更多农户”的新起点。
眼下,杨国栋正推动桃产业向全链条升级:一方面引导农户“抱团发展”,组建家庭农场集群,将种植、分拣、加工、销售等环节无缝衔接;另一方面联合电商平台打造 “平谷鲜桃” 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标准化包装、精准化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他给农户算过一笔账:通过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延伸,亩均收益能提高40%,农户年收入可增长超万元。“未来,我们要让社会化服务覆盖桃产业从种到销的每一环,让农业变成有奔头、有吸引力的产业,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回村、扎根乡村。”
▲开展智慧农业科普展示
▲已建成现代高值数字果园俯瞰图
从一个人的坚守,到一支团队的并肩奋斗;从几亩试验田的探索,到万亩服务网的全面铺开,杨国栋用十年光阴,诠释了新时代“新农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实践印证了:当科技的力量融入乡土,当创新的思维赋能耕耘,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蓝图,而是每一位农人触手可及的美好现实。
来源:平谷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