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记(6)|两代绣娘接力守护百年沈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9:19 1

摘要:2024年11月,上海浦东历史博物馆迎来一场特别展览——“锦绣溢彩:周占贤沈绣艺术作品展”,展厅内,79件精美绣品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沈绣第四代传人周占贤与第五代传人张天驰共同创作的《松山访友图》被捐赠给博物馆,这幅作品展现了沈绣独有的“仿真绣”技法,针线间流淌

2024年11月,上海浦东历史博物馆迎来一场特别展览——“锦绣溢彩:周占贤沈绣艺术作品展”,展厅内,79件精美绣品在灯光下流光溢彩。沈绣第四代传人周占贤与第五代传人张天驰共同创作的《松山访友图》被捐赠给博物馆,这幅作品展现了沈绣独有的“仿真绣”技法,针线间流淌的不仅是匠心技艺,更是沈绣百年不灭的艺术精魂。

周占贤和徒弟张天驰(左)交流沈绣技艺

“母亲代表着沈绣的传统与根基,我则尝试着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当代气息。”张天驰说,“这幅作品是我们两代人艺术对话的结晶。”

一幅幅精美绝伦的沈绣作品背后,是周占贤与张天驰母女俩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创新,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故事。

薪火相传

血脉中的艺术基因

在南通市海门区江苏凯利绣品有限公司的工作室内,几近透明的绣线在光洁的绣绷上飞舞。周占贤和徒弟张天驰手指微动,引着丝线上下翻飞,一幅幅精美的沈绣作品渐渐呈现。

沈绣又称仿真绣,是苏绣的重要分支。1914年,爱国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女工传习所,邀请沈寿担任所长,由此开启了沈绣在南通的百年传承。这门技艺以“三分画,七分绣”著称,尤以旋针技法表现人物肌理见长。

作为沈绣第四代传人,周占贤深耕技艺30余载,熟稔沈绣各类针法技法。其创作的巨幅双面绣《玉兰图》,现陈列于全国妇联贵宾接待室,成为接待空间中展现传统工艺之美的重要元素。《百蝶图》则被上海档案馆永久收藏,以绣品形式丰富着档案载体的文化内涵。

其女张天驰作为第五代传人,不仅继承了母亲的传统技艺,更大胆创新,将现代美学理念融入传统沈绣。

“我和沈绣的缘分很早就开始了,我是在绣绷旁长大的,外婆和妈妈都是刺绣人,我从小就看大人们飞针走线,可以说和沈绣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张天驰回忆道。

“我当初选天驰做徒弟,看重的是她身上那股‘对手艺的实在劲儿’。她打小就爱捣鼓手工,不管是缝个小物件还是做手工劳作,都坐得住、肯琢磨——这心性对沈绣太重要了,毕竟一针一线绣下来,没点耐力可不行。”周占贤表示,张天驰对色彩特别敏感,本身也喜欢画画,拿起绣线能凭感觉搭出舒服的配色,对传统手艺也存有敬畏心。这些特质凑在一起,让她觉得这孩子能接住沈绣的活儿。

师徒的技艺传授,不仅是技术上的教导,更是一种文化基因的传递。“当我正式学习刺绣时,母亲就送了我一套绣针和一本针法笔记,然后就开始了‘魔鬼式’的训练,可以说每天睁眼就是刺绣。我们从母女正式变成师徒,对我而言像是接过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意味着从此更要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寸丝线。”张天驰说道。

沈绣的传承,从来不止于“绣”的技法,更在于对“为何而绣”的通透理解——这正是手艺“魂”之所在。周占贤在带徒传艺时,便始终将沈绣的历史脉络、每一件绣品背后的故事与深意,巧妙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技艺传承有了温度与厚度。

“比如之前带她绣大幅《千里江山图》,我没先让她动手,而是先跟她聊这幅画的时代背景,聊画里的山水藏着的古人智慧。这幅图里特意融了金银线,凸显‘黄金大道’的意象,银线勾勒轮廓衬得山水透亮,她带着这份理解去绣,针脚里就有了温度,不是单纯仿形了。”周占贤说道。

匠心出新

针尖上的艺术革命

守正之后,更需创新。张天驰敏锐地察觉到,沈绣若只在旧日辉煌中停滞,终将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在母亲周占贤的悉心指导下,张天驰开始大胆突破。她将西方油画的层次光影与中国水墨的飘逸气韵巧妙融入沈绣的经纬之间,创造出色彩鲜丽又格调高雅的绣品;把传统刺绣与时尚艺术相结合,把中国古典元素巧妙地融入日常用品。师徒二人通过东西方刺绣技艺的融合与创新,成功将原有的18种针法扩展至三十余种,为沈绣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难的是如何跳出一味的复刻模仿,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开始我总觉得绣得越像就越好,照搬配色和针法,自己感觉作品已经很逼真,但周老师总说多了匠气少了灵气。后来她让我多观察自然、人物,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再现。”张天驰说,这些年她一直在尝试创新,在图案设计上,把更时尚现代的元素,比如现代建筑甚至动漫形象融入沈绣。

周占贤说,天驰总爱给沈绣加新东西,改改针法、试试新材料,她打心底里是支持的。“比如之前绣《春色满园》,天驰琢磨着在果实部分加打籽、打圈的针法,绣出来的果实确实比传统绣法更显饱满,看着就喜人。她还爱尝试现代题材,做手工艺品时也敢用新材料。比如做扇子,她挑了缂丝面料,那面料本身带的光泽不用额外绣缀,就透着雅致,比普通面料出彩多了。这种‘不愣守老规矩,又不瞎改’的巧劲儿,我觉得挺好,传统手艺也得有年轻人的新鲜想法添活力。”

2024年,周占贤与徒弟张天驰携手创作的刺绣三折屏风《秋山行旅》,一举斩获第八届“苏艺杯”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成了沈绣传承中亮眼的一笔。

谈及这幅作品,张天驰满是感慨:“周老师的针法太见功力了,用旋转针绣出的石材,肌理细腻得能摸出质感;松针绣落的松树,苍劲里都是生气;虚实针晕染的云彩,缥缈得像要飘出屏风。她以针代笔勾山峰,奇巧形态里全是传统技艺的精致。我则试着用更轻盈的‘散套针’表现山间流云,让飘逸的动感有了层次。”

小桥流水间,两代人的针法巧妙融合:传统针法的严谨精致稳稳托底,当代人对“山水之乐”的向往又借着动态的舒展感漫出来。这是两代沈绣传承人,用丝线对沈绣精神的鲜活诠释。

“创新可以,有两条红线不能碰。”周占贤说,“老针法不能丢,这是根基,得先练扎实了再谈改;还有绣品的精气神得是沈绣独有的,不管图案多时尚、材料多新鲜,绣出来的东西得有沈绣那种细腻、传神的劲儿,不能为了新而新,丢了魂。”周占贤深谙此理,改针法前总会先把老针法练熟,用新材料也会先试绣小块,看合不合沈绣的调性。

“母亲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沈绣的发展和传承,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对事业的坚持和执着。虽然我现在还年轻,但母亲身上的品质会时刻在我心底敲响一个警钟——作为沈绣传承人,就是要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刺绣并非只是单纯地做手工,它更像是一场心灵旅行。刺绣很美,非遗很美,中国传统文化很美。”张天驰说道。

刺绣三折屏风《秋山行旅》

“针”情守护

刺绣里的民生温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占贤和张天驰肩负着更大的文化使命。师徒二人深知,非遗传承不能止步于保护,更要融入现代生活,创造经济价值。

周占贤将沈绣技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立了海门沈绣刺绣传承发展中心。她们还发展了多个绣品加工点,帮助200多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百余名乡村手工刺绣工作者年收入平均增加2万元左右。周占贤表示:“我们积极带动刺绣爱好者及周边待业农民等群体,传授他们刺绣技法。经过培训后,我们提供绣片让他们制作,并协助销售,从而起到了良好的帮带作用。”

此外,张天驰深入陕西、贵州等偏远地区,发掘当地手工刺绣非遗资源,为当地贫困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将“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沈绣、爱上沈绣,母女二人积极开展各种公益刺绣培训活动。周占贤带领员工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每周去海门中学、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开课。张天驰也多次走进高职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并在学校开设非遗社团课,她亲自授课,让师生们沉浸式感受沈绣魅力。同时,她们开设了刺绣艺术馆和培训基地,并围绕沈绣元素打造文化观赏地。此外,张天驰还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和直播的形式,展示绣娘精湛技艺,介绍沈绣知识,吸引年轻一代关注并学习沈绣,让沈绣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看着天驰这些年的成长,我打心眼儿里高兴。现在她不光自己绣得好,还真把‘传承’当回事。她手把手教年轻人绣,已经带动不少喜欢沈绣的孩子,这比单她一个人绣得好更重要。”周占贤说,她对张天驰的期待,就是“守得住传统,也走得出圈子”:传统针法、老底子的技艺不能丢,这是根。但也得像她现在这样,试试新模式,比如她搞的直播销售,能让更多人看见沈绣,知道这手艺还活着、还好看——这样“守”和“传”都跟上,沈绣才能走得远。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来源:江南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