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那么远(六)-“逃兵”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0 23:34 2

摘要:在厦门解放的硝烟中,数万国民党军队与军眷如潮水般涌入海滩。其中,一名拄着木棍、右腿缠着绷带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叫高秉涵,那年仅13岁。父亲在内战中死于非命,母亲含泪嘱托他南下求学,然而流亡学校解散后,他只能沿着海岸线一路流浪至厦门。

在厦门解放的硝烟中,数万国民党军队与军眷如潮水般涌入海滩。其中,一名拄着木棍、右腿缠着绷带的少年格外引人注目,他叫高秉涵,那年仅13岁。父亲在内战中死于非命,母亲含泪嘱托他南下求学,然而流亡学校解散后,他只能沿着海岸线一路流浪至厦门。

10月17日凌晨,两艘登陆艇划破晨雾驶向岸边。人群如饥饿的野兽般蜂拥而上,高秉涵与同伴管玉成、王光明在人潮中失散。他回忆道:"海水腥咸裹挟着血腥气,浮尸在浪涛中起伏,仿佛暗红色的礁石。我踩着同胞的躯体,被推搡着挤进登陆艇舱门,右脚的布鞋早被踩成碎片,只能用意志力抵抗窒息般的压迫。"危急时刻,一位年轻军官挥拳击落压在他头上的枪托,用身体为他撑开生命的缝隙。

14年后,高秉涵以法律系高材生的身份被派往金门。小金门与厦门岛仅隔四公里的海峡,却成为他心中无法逾越的天堑。他审理的第一桩案件,便将一个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1963年的春天——一名厦门籍士兵在月黑风高夜泅渡,却在黎明时分被潮水送回金门海岸。面对"敌前逃亡者,一律处决"的军令,他颤抖着在死刑判决书上签下名字。数夜未眠后,他在日记中写下:"若能望见家乡屋檐,我愿游过整片海峡!"

与此同时,在海峡南岸的厦门同安海岸,另一段相似的命运正在上演。1946年深冬,新婚燕尔的林永辉被抓丁入伍,随70师转战山东。漫天飞雪中,他目睹战友在炮火中化为焦土。1949年溃散时,这个连字都不识的士兵靠着乞讨和野果,九死一生走到同安海岸。金门岛上的村落依稀可见,但国共对峙的铁幕已将他永远阻隔。此后数十年,他目睹厦金海域炮火连天,自己却因"国特"身份在文革中戴帽游街、劳改改造。直到1987年两岸破冰,他才通过红十字会辗转返乡,却发现父母已逝、妻离子散,老家红砖厝早已化作焦土。

这两段隔海相望的人生轨迹,恰似两岸关系的隐喻。当高秉涵在金门岛反复擦拭法官徽章时,林永辉的骨灰已安葬在厦门南普陀寺。他们用半个多世纪的等待与挣扎证明:有些血脉,注定要穿越海峡的惊涛骇浪。

来源:耶律桂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