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台岛东北乱成一锅粥,海峡北部爆发激烈对峙!美军MQ4C逼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9:13 2

摘要:然而,当飞机进入台岛东北方向的关键空域时,它突然关闭了机载ADS-B系统和应答器,进入完全静默的飞行状态,此举瞬间引发多方关注,因为关闭信号意味着这架无人机在“消失”,只能通过地面雷达或特定探测手段才能被发现。

8月28日上午,有数据监测到,一架隶属于美国海军的MQ-4C“三叉戟海神”无人侦察机从琉球群岛嘉手纳基地起飞。

这款机型本是美军专门用于远程战略侦察和海上监视的平台,具备长航时、高空巡航和全方位电磁信号搜集的能力,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一次针对性极强的情报行动。

这架无人机最初按照常规飞行路径,从西太平洋一侧直入宫古海峡水道上空,公开飞行状态下,它的信号在航班监测系统中清晰可见。

然而,当飞机进入台岛东北方向的关键空域时,它突然关闭了机载ADS-B系统和应答器,进入完全静默的飞行状态,此举瞬间引发多方关注,因为关闭信号意味着这架无人机在“消失”,只能通过地面雷达或特定探测手段才能被发现。

在静默状态下,它径直逼近福建沿海,并在11时30分左右抵达距离福州市海岸线仅120公里的海空域。这一距离几乎逼近沿海核心警戒范围,风险等级骤然提升。对于周边空防力量而言,这一行为并非普通飞行,而是一次高压挑衅。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完成逼近后,美军无人机突然重新开启应答器,并在返航过程中刻意多次标明飞行轨迹,似乎在向外界传递“安全归航”的信号。

这种“先隐身再现身”的飞行方式,被军事观察人士称为“幽灵航迹”,它既让沿海防空系统必须进入全警戒状态,又在返航时刻意制造出“透明”的姿态,形成心理上的双重压力。

但对于这样的挑衅,我们自然是不能坐视不理的,几乎在它逼近福州的同时,大批军机从不同方向进入同一片空域,台岛东北上空骤然形成紧张氛围。

根据岛内多方报道,当天至少有十余架军机在同场活动,解放军多批次战机从沿海方向起飞,迅速向无人机所在空域靠近,形成拦截与伴飞的态势,与此同时,台军紧急出动多架F-16V战斗机升空,在空中实施伴飞与监控。

在这一过程中,台岛北部与东北部多个城市,包括台北、新北与基隆,都在短时间内进入高度戒备,地面防空雷达全面开机,空防指挥中心处于实时通联状态。知情人士透露,当地空中一度出现“伴飞对峙”的画面:不同机型保持近距离监视,虽然未发生直接摩擦,但局势剑拔弩张。

这种场景在近年虽非首次,却因其规模和密度格外引人关注。十余架军机在同一空域内的对峙,极大增加了空中误判的可能性,一旦有任何一方采取过激动作,风险就会立刻升级。

不仅如此,其实在过去两天内,台岛周边空域就已经记录到超过100架次的军机活动,仅27日至28日的24小时,就有78架次军机接近台岛,28日当天上午到下午,又出现27架次飞行。如此高密度的抵近侦察与巡航,几乎让台军陷入“无缝应对”的状态。

台军内部人士坦言,空防部队几乎全天候处于待命,飞行员频繁执行紧急起降任务,几乎没有足够时间进行正常训练和恢复,飞机维护周期也被大幅压缩,一些中队的战斗机甚至在一天内多次出动,检修人员不得不昼夜不停作业。

这种状态直接打乱了台军原有的作训计划,原本用于演练战术的时间,被紧急警戒与伴飞任务挤占。岛内分析人士称,这是一种“消耗战模式”:对手无需真正交战,只需持续保持高频次活动,就能让台军的防空体系长期处于紧绷状态。

更严峻的是,台军的指挥与预警系统已接近饱和,电子对抗与情报处理部门满负荷运转,信息流量过大,导致指挥调度一度出现混乱。

多位观察人士指出,这种长期高压不仅考验装备寿命,更考验组织的承受力,一旦空情持续高密度发生,台军很可能陷入“资源消耗过度、反应速度下降”的困境。

其实此次事件的焦点并不在台军,而在美军无人机的行踪,开始说过,MQ-4C是一种远程战略侦察平台,具备大范围电磁信号搜集与长航时监控能力,所以它抵近福州海域,绝对有其他目的。

有专家分析称,通过关闭与开启应答器,可能是为了测试沿海雷达体系对电磁静默目标的捕捉能力,而在台岛东北制造空情,则是迫使解放军投入力量,分散其在南部海域的注意力。

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让台军在高压状态下持续消耗,从而依赖美方情报与指挥支援。

但无论美军有何目的,只要有任何侵犯我国核心利益的动作,都将被“一网打尽”!

来源:鉴史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