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1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都有不少人做完胃镜后,坐在医生办公室里,等报告那一刻,心跳得像在过山车。
“是不是胃癌?”“这个‘慢性胃炎’严重吗?”“‘糜烂’是不是癌前病变?”——这些问题,几乎每位做完胃镜的人都想问。
其实,胃镜报告里写了一大堆医学术语,但医生最关注的,往往是四个关键提示。如果报告里没出现这四点,就基本可以排除胃癌风险,不用过度紧张。
那这四点到底是什么?咱们一个个说清楚。
第一,没有提示“可疑病变”或“恶性肿瘤”
这是最关键的一句。如果报告上写的是“胃炎”“糜烂”“浅表性胃炎”等常见问题,而没有写“高度可疑恶性”“考虑肿瘤”等字眼,就说明医生在胃镜下没看到典型癌变表现。
胃癌在胃镜下常表现为菜花状、溃疡型或浸润型病灶,医生一眼就能发现异常。若没提,就是没看到。
第二,没有提示“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这两个词,是目前胃癌前病变中最敏感的信号。如果报告写了“异型增生”,尤其是高级别异型增生,说明胃黏膜细胞已经出现了癌变前的形态变化,需要密切随访甚至手术处理。
如果这两个词都没有,只是“慢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即便是“肠化”或“糜烂”,风险也不算高。
第三,没有提示“Hp阳性”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I类胃癌致癌因素。感染Hp后,胃黏膜会长期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发展为萎缩、肠化,甚至癌变。
如果报告提示“Hp阴性”,那就放心了,胃癌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都没出现。就算感染,也可以通过正规治疗根除,降低风险。
第四,没有提示“胃体黏膜萎缩”或“广泛肠化”
早期胃癌往往从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尤其是胃体部位的萎缩,才是高危信号。如果报告中只提到“胃窦部轻度萎缩”或“局灶性肠化”,那问题不大,属于常见老胃病。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广泛性胃体萎缩”或“重度肠化”,这时候才需要进一步检查,比如胃镜活检、定期复查。
很多人看到“慢性胃炎”“糜烂”“红斑”“肠化”,第一反应是:完了,是不是癌前病变?
其实不然,这些词并不等于癌变。
“慢性胃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胃镜诊断之一,几乎十个做胃镜的人里有八九个都会写。它本质上是胃黏膜的长期轻度炎症,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也不会发展为癌。
“糜烂”也不是“腐烂”,而是轻微的表皮受损,类似皮肤擦伤,有时跟饮食刺激、药物、压力有关,修复后即可恢复。
“肠化”是指胃黏膜细胞开始往小肠方向“转型”,虽然属于癌前状态的一环,但不是癌变,也不意味着一定会发展。只要定期复查,控制Hp感染,风险是可控的。
虽然很多人胃镜报告没问题,但也不是人人都能“高枕无忧”。医生提醒,以下4类人群,建议尽早做胃镜筛查:
1. 40岁以上,长期胃不舒服:如反酸、胃胀、餐后饱胀感明显。
2. 有胃癌家族史:尤其是一等亲有病史者。
3. Hp感染史,未彻底根除。
4. 长期服用刺激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NSAIDs类止痛药。
根据《我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建议,有胃癌高危因素人群,应每2-3年做一次胃镜筛查,早发现、早干预,胃癌是可以预防的。
很多人把胃镜当成“查癌”的工具,其实不完全对。
胃镜真正的价值在于——发现癌前病变,防患于未然。
就像高血压不会一下变成中风,胃癌也不是一夜之间长出来的。它是一个“慢火炖”出来的疾病链条:Hp感染 → 胃炎 → 萎缩 → 肠化 → 异型增生 → 胃癌。
只要在链条中段及时发现、干预,癌变完全可以避免。
所以,胃镜报告出来后,不要盯着“有没有癌”这仨字看,而是看有没有那四个高危提示。没有,就是好消息。
胃镜不是“判刑”,而是“预防手段”。
如果你的报告上,没有提示“恶性病变”“异型增生”“Hp阳性”“严重萎缩或肠化”,那就可以安心吃饭、好好生活。
当然,健康的饮食、定期复查、根除Hp,依旧是我们守护胃健康最基本的底线。
参考资料:
[1] 《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国家癌症中心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与治疗共识报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23年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Mr.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