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术贡献:马克思主义农业史研究代表,揭示资本主义萌芽的农业基础。
20世纪至今中国(含港澳台)著名明清史学家全名录
1. 孟森(1868-1938,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政治史、制度史
- 代表作:《明史讲义》《清史讲义》
- 治学方法:
- 考据辨伪:系统梳理《明实录》《清实录》的史料可信度。
- 政治事件重构:以“辛酉政变”“明初三大案”揭示权力斗争本质。
- 学术贡献:中国近代明清史学科奠基人,开创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2. 郑天挺(1899-1981,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政治制度、边疆治理
- 代表作:《清史探微》《明清史资料》
- 治学方法:
- 制度溯源:分析内阁制向军机处的转型逻辑。
- 边疆政策:研究清朝对蒙古、西藏的统治策略。
- 学术贡献:清史学科奠基人,主持《清史稿》校注与修订。
3. 谢国桢(1901-1982,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野史笔记、南明史
- 代表作:《增订晚明史籍考》《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
- 治学方法:
- 文献辑佚:整理野史、笔记中的南明抗清史料。
- 党社研究:揭示复社、几社等文人团体的政治参与。
- 学术贡献:开创明清野史文献学研究,填补南明史空白。
4. 萧一山(1902-1978,中国)
- 研究领域:清史、太平天国史
- 代表作:《清代通史》《太平天国丛书》
- 治学方法:
- 通史叙事:以民族革命视角书写清朝兴衰。
- 档案整理:编纂《太平天国诏谕》《近代秘密社会史料》。
- 学术贡献:中国首部系统性清史巨著作者,推动秘密社会研究。
5. 李文治(1909-2000,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农业经济、土地关系
- 代表作:《明清时代封建土地关系的松解》《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 治学方法:
- 阶级分析:从租佃契约、地租形态探讨地主制经济变迁。
- 长时段比较:对比明清与近代农业生产力发展。
- 学术贡献:马克思主义农业史研究代表,揭示资本主义萌芽的农业基础。
6. 吴晗(1909-1969,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政治制度
- 代表作:《朱元璋传》《明史简述》
- 治学方法:
- 人物批判:以朱元璋为个案分析专制皇权膨胀。
- 政治史叙事: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揭示明初权力斗争。
- 学术贡献:将马克思主义史学引入明史研究,影响公众历史认知。
7. 傅衣凌(1911-1988,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社会经济史、乡族制度
- 代表作:《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商人及商业资本》
- 治学方法:
- 契约文书研究:从民间契约、族谱还原基层经济活动。
- “乡族论”:提出乡族势力在地方自治中的核心作用。
- 学术贡献: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奠基人,揭示资本主义萌芽的本土特性。
8. 许大龄(1922-2006,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赋役制度
- 代表作:《明代赋役制度史》《明史散论》
- 治学方法:
- 制度史重构:通过《万历会计录》量化分析财政改革效果。
- 政策批判:从张居正改革透视明代官僚体系困境。
- 学术贡献:系统梳理明代赋役制度演变,奠定明史研究基础。
9. 戴逸(1926-,中国)
- 研究领域:清史、边疆史
- 代表作:《简明清史》《乾隆帝及其时代》
- 治学方法:
- 通史视野:以唯物史观分析康乾盛世的成就与隐患。
- 边疆整合:研究清朝对新疆、台湾的治理与多民族国家建构。
- 学术贡献:主持国家清史编纂工程,推动清史学科体系化。
10. 韦庆远(1928-2009,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政治制度、档案学
- 代表作:《明清史新析》《明代黄册制度》
- 治学方法:
- 档案实证:利用内阁大库档案研究赋役制度与基层治理。
- 制度运作:分析黄册、鱼鳞图册在地方执行中的变形。
- 学术贡献:系统还原明代户籍与土地管理制度。
11. 王戎笙(1929-2018,中国)
- 研究领域:清史、太平天国史
- 代表作:《清代全史》《太平天国运动史》
- 治学方法:
- 阶级斗争分析:从土地兼并、农民起义诠释社会矛盾。
- 史料批判:考辨《李秀成自述》等文献的政治意图。
- 学术贡献: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推动阶级分析范式。
12. 顾诚(1934-2003,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南明史
- 代表作:《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
- 治学方法:
- 史料辨伪:考订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文献真伪。
- 军事地理:通过战场遗址、地方志还原战争细节。
- 学术贡献:南明史泰斗,颠覆传统农民战争叙事框架。
13. 樊树志(1937-,中国)
- 研究领域:晚明史、江南经济
- 代表作:《晚明史(1573-1644)》《国史十六讲》
- 治学方法:
- 全球史视角:从白银流入、耶稣会士东来分析晚明与世界的互动。
- 市民社会:研究东林党争、江南市镇士商关系。
- 学术贡献:重估晚明社会转型的现代性意义,推动公众史学传播。
14. 张显清(1937-,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政治思想
- 代表作:《严嵩传》《明代社会研究》
- 治学方法:
- 人物个案:通过严嵩、张居正分析官僚政治生态。
- 思想批判:研究王阳明心学对士人价值观的重塑。
- 学术贡献:揭示明代政治腐败与思想变革的深层关联。
15. 冯尔康(1939-,中国)
- 研究领域:清代社会史、宗族制度
- 代表作:《清代社会史论》《中国社会史概论》
- 治学方法:
- 社会结构分析:通过族谱、方志研究宗族组织与社会分层。
- 日常生活史:关注婚姻、家庭与生计模式。
- 学术贡献:系统构建清代社会史框架,推动微观社会史发展。
16. 杨国桢(1940-,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土地制度、海洋史
- 代表作:《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
- 治学方法:
- 契约文书实证:从地契、鱼鳞图册还原土地交易与产权关系。
- 海洋经济视角:研究闽粤沿海贸易网络与海洋社会形态。
- 学术贡献:开创中国海洋社会经济史研究,揭示“陆地-海洋”二元互动。
17. 南炳文(1942-,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政治制度
- 代表作:《明史》《明代文化研究》
- 治学方法:
- 制度运作:从内阁票拟、宦官批红分析皇权与官僚博弈。
- 文献整理:校注《万历起居注》《明实录》。
- 学术贡献:构建明史研究体系,推动制度史精细化。
18. 徐泓(1943-,中国台湾)
- 研究领域:明史、盐政史、社会变迁
- 代表作:《明代盐业研究》《明代社会风气的变迁》
- 治学方法:
- 财政制度史:通过盐引、开中法分析国家财政与商人资本互动。
- 社会文化史:从方志、笔记研究晚明奢侈风气与社会转型。
- 学术贡献:揭示盐政对明清财政的支柱作用,重估商人阶层角色。
19. 商传(1947-,中国)
- 研究领域:明代文化史、社会史
- 代表作:《明代文化史》《永乐皇帝》
- 治学方法:
- 文化心态史:从《永乐大典》编修透视文化专制与包容。
- 社会风尚:分析晚明服饰、戏曲中的僭越现象与身份焦虑。
- 学术贡献:构建明代文化史研究体系,揭示皇权与社会的张力。
29. 郑培凯(1949-,中国香港)
- 研究领域:明清文化史、物质文化
- 代表作:《汤显祖与晚明文化》《茶与中国文化》
- 治学方法:
- 雅俗文化互动:从戏曲、茶艺透视士大夫的生活美学与身份认同。
- 全球化物质史:追踪瓷器、茶叶贸易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 学术贡献:以物质文化重构明清士人的精神世界与全球联结。
30. 李伯重(1949-,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江南经济、全球化比较
- 代表作:《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火枪与账簿》
- 治学方法:
- 经济模型构建:量化分析江南农业、手工业劳动生产率。
- 全球联动视角:对比江南与英格兰经济模式,挑战“大分流”理论。
- 学术贡献:重新评估明清江南经济活力,推动中西经济史对话。
31. 梁其姿(1950-,中国香港)
- 研究领域:明清医疗社会史、慈善组织
- 代表作:《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施善与教化》
- 治学方法:
- 医疗社会史:从医案、善书分析疫病防治与民间医疗网络。
- 慈善制度:研究育婴堂、善会善堂的道德规训功能。
- 学术贡献:揭示慈善组织在明清社会控制与文化整合中的双重角色。
32. 万明(1953-,中国)
- 研究领域:明史、中外关系史
- 代表作:《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明代中外关系史论稿》
- 治学方法:
- 文献校勘:整理郑和下西洋原始文献(如《瀛涯胜览》)。
- 全球史视野:分析明朝与东南亚、西亚的朝贡贸易与技术交流。
- 学术贡献:重估明朝在早期全球化中的主动角色,突破“闭关锁国”刻板叙事。
33. 赵轶峰(1953-,中国)
- 研究领域:明代政治文化、宗教制度
- 代表作:《明代国家宗教管理制度研究》《明代的变迁》
- 治学方法:
- 制度与信仰互动:分析国家祭祀体系与民间信仰的张力与融合。
- 政治文化批判:通过《大明会典》与地方志研究皇权与士大夫的权力博弈。
- 学术贡献:揭示明代国家宗教管理的政治整合功能,重构礼制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34. 李孝悌(1954-,中国香港)
- 研究领域:明清城市文化、感官史
- 代表作:《恋恋红尘:明清江南的城市、欲望与生活》《明清的城市文化与生活》
- 治学方法:
- 感官体验叙事:从戏曲、青楼、园林透视城市空间的欲望表达。
- 物质文化史:研究香料、服饰、建筑装饰中的身份符号。
- 学术贡献:开创明清城市文化研究的“感官转向”,重写江南都市生活史。
35. 刘志伟(1955-,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赋役制度、华南区域史
- 代表作:《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
- 治学方法:
- 历史人类学:结合田野调查与碑刻、族谱,重构基层赋役运作机制。
- 制度社会史:揭示“一条鞭法”对华南乡村社会的重塑作用。
- 学术贡献:推动“华南学派”发展,提出“地方社会国家化”理论。
36. 范金民(1955-,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江南经济史、商业史
- 代表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事纠纷与商业诉讼》
- 治学方法:
- 经济数据量化:统计苏州、杭州等地的市镇密度与商品流通规模。
- 商人网络研究:通过会馆碑刻、商书分析跨区域商业同盟。
- 学术贡献:实证江南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挑战“小农经济封闭论”。
37. 郭润涛(1957-,中国)
- 研究领域:清代官僚制度、幕府史
- 代表作:《官府、幕友与书生:清代幕府制度研究》
- 治学方法:
- 档案深挖:利用刑科题本、幕学文献还原幕友的司法参与。
- 权力网络:分析幕僚群体在地方行政中的实际影响力。
- 学术贡献:揭示清代“非正式治理”体系中幕府的关键作用。
38. 常建华(1957-,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宗族社会、礼俗文化
- 代表作:《明代宗族研究》《清代的国家与社会研究》
- 治学方法:
- 族谱社会学:通过族规、祭祀仪式分析宗族权力结构。
- 礼俗互动论:研究冠婚丧祭礼仪对基层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
- 学术贡献:系统构建明清宗族社会研究体系,揭示礼俗的政治整合功能。
39. 王汎森(1958-,中国台湾)
- 研究领域:明清思想史、学术史
- 代表作:《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晚明清初思想十论》
- 治学方法:
- 思想社会史:从日记、书信分析士人心态与政治压力互动。
- 知识考古学:研究考据学兴起的政治背景与知识权力关系。
- 学术贡献:提出“权力的毛细管作用”理论,揭示思想控制如何渗透日常生活。
40. 赵世瑜(1959-,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社会史、民俗史
- 代表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 治学方法:
- 历史人类学:通过田野调查与碑刻、族谱研究基层社会权力网络。
- 民间信仰:分析庙会、祭祀活动中的地方认同与国家象征。
- 学术贡献:推动“自下而上”的社会史研究,揭示民间社会的自治逻辑。
41. 陈春声(1959-,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华南区域史、历史人类学
- 代表作:《走向历史现场》《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18世纪广东米价分析》
- 治学方法:
- 田野与文献互证:在潮汕、客家地区开展长期田野调查,结合族谱、碑刻。
- 区域经济史:通过米价波动、粮仓制度分析华南市场整合程度。
- 学术贡献:推动“华南研究”范式,揭示地方社会的历史能动性。
42. 张海英(1960-,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商业史、市场网络
- 代表作:《明清江南商品流通与市场体系》《大分流再探》
- 治学方法:
- 市场层级分析:通过市镇密度、商路分布研究江南市场整合。
- 全球比较:对比中国与欧洲前近代市场机制的异同。
- 学术贡献:实证江南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回应“大分流”理论。
43. 巫仁恕(1961-,中国台湾)
- 研究领域:明清城市史、消费文化
- 代表作:《奢侈的女人:明清江南的消费与身份认同》《劫后“天堂”:太平天国时期的苏州》
- 治学方法:
- 物质文化史:从服饰、家具、书画收藏分析身份建构与阶层流动。
- 城市创伤叙事:研究战乱对江南城市社会与物质文化的毁灭性影响。
- 学术贡献:揭示消费主义在明清社会转型中的文化政治意义。
44. 陈宝良(1963-,中国)
- 研究领域:明代社会文化史、日常生活
- 代表作:《明代社会生活史》《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
- 治学方法:
- 社会群体志:分类研究士人、商贾、工匠等阶层的生活方式。
- 物质文化:从服饰、饮食、娱乐分析明代社会风尚变迁。
- 学术贡献:全景式还原明代社会生活,突破制度史主导的研究传统。
45. 王振忠(1964-,中国)
研究领域:明清徽州社会、商业文化、区域经济
代表作:
《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
《徽州社会文化史探微》
《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
治学方法:
徽州文书研究:系统整理徽州契约、书信、账簿等民间文献,揭示徽商经营网络与家族策略。
案例:通过《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分析土地交易、商业合伙与家族财产继承机制。
商帮比较:对比徽商与晋商在盐业、典当业、木材贸易中的竞争与合作,探讨地域商帮的兴衰逻辑。
案例:研究徽商在扬州盐业垄断中的政商关系,分析“徽骆驼”精神的文化建构。
跨区域视角:追踪徽商在长江中下游、京杭运河沿线的商业活动,重构“无徽不成镇”的经济地理格局。
学术贡献:
徽学体系化:以徽州为个案,建立“小地方、大历史”研究范式,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史走向国际学界。
民间文献挖掘:整理出版《徽州文书》系列,为明清基层社会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库。
文化资本理论:提出徽商“儒贾并重”策略是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权力的典型案例。
46. 夏明方(1964-,中国)
- 研究领域:清代灾荒史、环境史
- 代表作:《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生态史观与明清社会》
- 治学方法:
- 灾害链分析:研究水旱灾害对人口迁徙、土地制度的连锁影响。
- 环境社会史:从黄河改道、森林砍伐探讨生态与王朝兴衰关系。
- 学术贡献:开创中国灾荒史研究新范式,揭示人地关系的历史逻辑。
47. 阿风(1965-,中国)
- 研究领域:明清法律文书、徽州社会经济
- 代表作:《明清徽州诉讼文书研究》《契约与秩序:明清时期的民间法律实践》
- 治学方法:
- 文书类型学:分类研究田宅买卖、分家析产等契约的法律效力与社会意义。
- 法律社会史:通过诉讼案卷分析基层社会的纠纷解决机制。
- 学术贡献:以徽州文书为核心,揭示明清民间法律实践与地方秩序构建。
48. 张仲民(1974-,中国)
- 研究领域:清代出版文化、知识传播
- 代表作:《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
- 治学方法:
- 知识社会学:追踪新式教科书、医学书籍的传播与知识权力关系。
- 阅读史:通过读者笔记、广告研究晚清知识接受的阶层差异。
- 学术贡献:揭示出版业在近代知识转型中的媒介作用,重构阅读实践的政治意涵。
总结:薪火相传的明清史研究
从赵轶峰的礼制政治到张仲民的出版文化,学者们以多元视角持续拓展明清史的边界。无论是阿风笔下的徽州契约,还是李孝悌重构的感官都市,抑或夏明方追问的生态危机,皆彰显中国学者立足本土、对话全球的学术自觉。明清史研究在代际传承中,始终焕发着揭示传统与现代辩证关系的生命力。
来源:景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