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知道AI在选题、生产、审校这些环节具体咋用?本期小牛特地请来中新社吉林分社副总编辑李彦国,分享AI赋能内容生产的实战经验和独家思考,一起聊聊人机协作这波操作到底该咋弄。
以前搞内容生产,全靠作者自己“肝”。但现在不一样了,数字化浪潮拍过来,AI给内容生产装上了“超级引擎”。
想知道AI在选题、生产、审校这些环节具体咋用?本期小牛特地请来中新社吉林分社副总编辑李彦国,分享AI赋能内容生产的实战经验和独家思考,一起聊聊人机协作这波操作到底该咋弄。
01 )选题:AI帮助作者优化决策
选题质量影响着后续传播效果。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生产面临着海量数据筛选与热点捕捉的双重挑战,AI技术的介入给这一环节带来了变化。
对于社会现象类选题及热点事件,AI能够为内容生产者梳理脉络,制作图谱,还能提供采写方向,有效提升选题策划效率。
譬如,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能借助AI挖掘出有价值的选题。
在吉林长春,我偶然发现有宠物医生通过中医诊法为小动物提供治疗方案,如仅以此写稿,视野有些局限,于是求助AI,发现中医药正突破传统诊疗边界,向多个领域纵深拓展,思路由此打开,于是通过深入挖掘,最终采写完成《传统中医频跨界 现代需求催生新业态》一稿,受到关注。
对于周期性选题(如节气报道、纪念日专题等),AI也可以基于历史数据,推荐创新切入点,避免内容同质化。
02 )生产:要学会向AI提问
提问是内容生产者最重要的技能之一。面对人工智能,问题质量直接影响答案价值,想要获得精准、有用的回答,关键在于清晰、结构化且有策略地表达需求。在内容生产过程中,AI的应用范围可以概括为“从头到脚”。
01 “头”——标题
所谓“头”,就是文章标题,这是整篇作品的点睛之笔。借助AI润色文章标题应在整篇作品完成后,文意和要素齐全,标题的概括性也就更精准。
输入文章后,结合发稿平台、字数、角度(如适合对外传播)等,向AI提出精确指令,便会收获若干标题,它们为作者提供了灵感。
例如,我们在撰写《吉林人参变身“零食新贵” 创新产品受国际市场青睐》《街头小吃变跨国商品:吉林桦甸煎饼香飘海外》《AI成为新农具 中国东北农村重新定义“面朝黄土”》等稿件时,标题均结合了AI给出的建议。
不过要注意的是,AI的标题往往浮夸,需要作者根据文章风格再次完善优化,不能完全“拿来主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还是内容生产的主导力量。
02 “身体”——结构
文章的“身体”即结构部分。可在整理采访素材并写出初稿后,再利用AI进行优化,目前的应用策略分为两种。
一是先声明背景而非直接提问。以《吉林人参变身“零食新贵” 创新产品受国际市场青睐》为例:“我正在撰写一篇关于吉林人参开拓零食市场的稿件,读者是海外受众,根据上述素材予以调整......”
二是直接提出任务指令。在《八角鼓遇上水袖功:中国满族新城戏的“古调新声”》一稿中,作者提问AI:“对下面稿件进行修改,有故事性,有对外传播价值,不要添加虚构的内容。再起几个吸引人但不夸张的标题。”很快得到答案,综合整理后完成最终稿件,从标题到内容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对于AI的应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需求,在提问时可以要求增加政策背景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向AI提问时,应注意避免使用“一些”“更好”之类的模糊用词。
03 “临门一脚”——审核
一篇文章完成后,需要进行细致审核,这是发稿最关键的“临门一脚”。AI具有语法检查、事实核查、版权识别等多种功能,可以实时处理大量内容的校对工作,速度远超人工。
更重要的是,AI系统还可以不断从编辑的修改记录中学习,提高后续建议的准确性。
03 )AI咋用“不越界”:寻找平衡点
我们在工作中也注意到,经过AI“助力”过的稿子逻辑通顺,需要调整和修改的“硬伤”少了,但却出现一个明显的新问题——“太软了”。
对于资深编辑来说,很容易辨别,这类稿子过度依赖AI了。
当前的AI技术能够堆砌华丽的辞藻、罗列各类资料,却缺乏恰当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表达。恰好,这部分是专业内容生产者非常看重的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AI修改稿件往往会加入一些事例或数据,或为虚构,或无从查证,对此要仔细辨别。因此,我们把AI在内容生成中的角色定位为“智能助手”,而非“替代者”。
技术赋能内容,终究是为了给人工减负增效,释放专业内容生产人员的创造力,让他们从繁琐的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而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的专业判断和伦理考量始终不可替代。
投稿邮箱:yinpeiyao@chinanews.com.cn
稿费从优,欢迎来稿
来源:庖丁解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