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紫禁城如何妥协?天京走向末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7-10 00:05 2

摘要:1860 年深秋,北京城外的黑烟飘了十几天,把天都染成了灰紫色。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后宫老小逃往热河,临走前把弟弟奕訢扔在北京收拾烂摊子。这位 27 岁的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这场让大清丢尽脸面的败仗,竟会在半年后帮他除掉心腹大患 —— 盘踞南京的太平

1860 年深秋,北京城外的黑烟飘了十几天,把天都染成了灰紫色。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咸丰皇帝带着后宫老小逃往热河,临走前把弟弟奕訢扔在北京收拾烂摊子。这位 27 岁的皇帝怎么也想不到,这场让大清丢尽脸面的败仗,竟会在半年后帮他除掉心腹大患 —— 盘踞南京的太平天国。

此时的中国,正被两把火烧得焦头烂额。南边的南京城里,洪秀全盯着地图唉声叹气,曾国藩的湘军已经把城围了三年,城外的喊杀声隔着秦淮河都能听见;北边的天津大沽口,英法联军的军舰刚轰塌了炮台,洋人拿着《天津条约》的副本,吵着要进京面见皇帝。

洪秀全这年已经 50 岁,十年前打进南京时何等威风。他砸掉孔庙,烧掉四书五经,让男女分营而居,连夫妻同床都要杀头。可如今,他躲在天王府里,把朝政交给侄子洪仁玕,自己整天研究《圣经》,还说梦见上帝要派天兵来救他。李秀成带着太平军在苏南苦战,好几次想回师解围,都被李鸿章的淮军拦住 —— 那些淮军士兵手里,拿着洋人教习的洋枪,打得太平军抬不起头。

曾国藩在安庆的大营里,正对着沙盘发愁。他的湘军虽然人多,可缺粮缺炮,围攻南京的士兵每天只能喝稀粥。更让他焦虑的是,咸丰皇帝总怕他拥兵自重,粮草军械卡得死死的。有次他上书请求增拨军费,奏折递上去三个月没回音,后来才知道,咸丰正忙着跟洋人扯皮,根本没工夫看他的折子。

转折点出现在 1860 年 10 月。奕訢在英法联军的枪口下签了《北京条约》,除了赔钱割地,还答应让外国使节驻京,允许洋人到内地传教。签字那天,英国公使额尔金突然提了个建议:"我们可以帮你们打太平军,只要保证通商口岸的安全。"

这话让奕訢心里一动。此前洋人跟太平军眉来眼去,洪秀全还派洪仁玕去上海见洋人,想借洋枪洋炮。可洋人一看太平军那套 "天父天兄" 的把戏,再对比清政府的 "合作态度",心里的天平渐渐倾斜 —— 毕竟清政府签了条约认账,而太平军把上海附近的工厂烧了不少,断了他们的财路。

1861 年初,上海的洋枪队突然换了东家。美国人华尔带着一群亡命徒,本来谁给钱就帮谁打仗,现在却被李鸿章收编,改名 "常胜军",拿着清政府的饷银专打太平军。他们用上了英国的恩菲尔德步枪,射程比太平军的鸟铳远三倍,李秀成的部队在松江城外碰上一次,半天就伤亡惨重。

曾国藩也尝到了甜头。他在安庆的军械所里,第一次见到洋人送来的蒸汽机,能自己造开花炮弹了。有次湘军攻打南京城外的雨花台,一阵炮轰就炸开了太平军的堡垒,曾国藩在日记里写道:"洋炮之利,百倍于旧器。"

更要命的是粮草。太平军控制的江南地区,本来靠运河运粮,现在洋人把持了长江航运,湘军的粮船顺流而下,太平军却连一粒米都运不进南京。洪秀全让士兵 "吃甜露"(野草)充饥,城里饿殍遍地,连守城的力气都没了。

1864 年 7 月,湘军挖地道炸塌南京城墙,李秀成带着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突围,没跑多远就被村民抓住。审讯时,李秀成盯着地上的洋枪子弹壳苦笑:"不是我们不拼命,是洋人的枪子弹速度太快了。"

没人说得清这究竟是谁的胜利。清政府靠洋人保住了江山,却把海关大权拱手让人;曾国藩成了 "中兴名臣",可汉人将领的兵权让朝廷坐立难安;洋人赚得盆满钵满,却也埋下了日后义和团的祸根。只有南京城墙上的弹孔记得清楚:1860 年那场火烧圆明园的浓烟,飘到南边,最终把太平天国的最后一点希望,也烧得干干净净。

来源:兰颜岭智慧讲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