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半导体是一种导电性介于导体(如铜、铝)与绝缘体(如玻璃、橡胶)之间的材料,核心特性是可通过掺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精准调控导电能力,这一独特属性使其成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 “基石”—— 从手机、电脑、汽车,到 5G 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芯片,几乎所有电子
半导体是一种导电性介于导体(如铜、铝)与绝缘体(如玻璃、橡胶)之间的材料,核心特性是可通过掺杂、温度、光照等外界条件精准调控导电能力,这一独特属性使其成为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 “基石”—— 从手机、电脑、汽车,到 5G 基站、数据中心、人工智能芯片,几乎所有电子设备的核心功能都依赖半导体器件实现。
其产业链涵盖 “设计 - 制造 - 封测” 三大核心环节:
上游依赖硅料、光刻胶、特种气体等关键材料,以及光刻机、刻蚀机、沉积设备等高端制造装备;
中游以芯片设计(如 CPU、GPU、存储芯片)、晶圆制造(将设计图案转移到硅片上)、封装测试(保护芯片并检测性能)为核心;
下游则广泛渗透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新能源等领域。
全球半导体市场正以惊人的速度复苏。2025年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达34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9%。在这一轮复苏中,中国表现尤为亮眼——中国大陆2025年晶圆产能将占全球33%,月产量达1010万片(8英寸当量),增速14%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美国仅增4%)。
这一轮半导体超级周期的背后,是三重利好的共振:AI算力爆发、国产替代加速、技术革命突破。随着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持续升级,国产替代已从“应对式”发展转向“主动式”创新战略,一场属于中国半导体的史诗级变局正在上演。
基于以上逻辑,我们通过梳理产业链,给大家挖掘出 5 家相关企业,供大家参考;
主营业务:聚焦模拟集成电路、功率器件及 SoC 芯片,产品覆盖电源管理、信号链、智能计量等领域,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场景。
公司亮点:国内最早从事集成电路设计的企业之一,模拟芯片技术积累深厚。电源管理芯片市占率稳居国内前列,车规级 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通过 AEC-Q100 认证,已批量供货比亚迪、蔚来等车企;智能电表芯片国内市场份额超 30%,为国家电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核心支撑,是模拟芯片国产化替代的关键力量。
4、士兰微|功率半导体全产业链标杆主营业务:涵盖功率器件、集成电路、MEMS 传感器等,形成 “设计 - 制造 - 封装测试” 垂直整合模式,产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光伏、家电等领域。
公司亮点: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率先实现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全产业链国产化,车规级 IGBT 模块通过比亚迪、吉利等车企验证并大规模量产,2024 年车规功率器件收入同比增长 120%;12 英寸晶圆制造产线产能利用率超 90%,自研 SiC(碳化硅)二极管良率突破 95%,打破海外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技术垄断。
主营业务:核心产品包括电子特气、光刻胶及配套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服务于晶圆制造、先进封装等半导体产业链关键环节。
公司亮点:国内唯一实现电子特气(含六氟化硫、四氟化碳)规模化供应的企业,产品通过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认证,国内市场份额超 25%;收购韩国 UP Chemical 后掌握先进光刻胶材料技术,ArF 光刻胶进入中试阶段,即将打破日本、美国企业在高端光刻胶领域的垄断,为半导体材料国产化提供重要支撑。
主营业务:专注于半导体刻蚀设备、MO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研发制造,刻蚀设备覆盖逻辑芯片、存储芯片、功率器件等应用场景。
公司亮点:全球少数能提供 7nm 及以下先进制程刻蚀设备的企业之一,14nm FinFET 刻蚀设备市占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五,已批量供应台积电、三星等国际晶圆厂;自研 3nm 刻蚀设备进入客户验证阶段,技术水平与应用材料、东京电子等国际巨头持平,刻蚀设备国产化率超 30%,是国内半导体设备打破海外垄断的核心企业。
主营业务:以存储芯片(SPI NOR Flash、SLC NAND)为核心,同时布局 32 位 MCU(微控制单元)、传感器等产品,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物联网等领域。
公司亮点:中国大陆领先的闪存芯片设计企业,SPI NOR Flash 全球市占率第二、国内第一,累计出货超 270 亿颗,车规级 NOR Flash 通过 AEC-Q100 认证,批量进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供应链;32 位 MCU 国内销量第一,车规 M7 系列落地车身域控,与存储芯片形成协同优势,构建起 “存储 + 控制” 的产品生态,是半导体设计领域国产化替代的标杆。
来源:股海犇大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