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的失业率!经济转型为什么这么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9:09 2

摘要:这个数据是这样的: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不含在校生)攀升至17.8%,较6月大幅上涨3.3个百分点,创下近年同期新高。

8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就业数据如同一记重锤,砸在无数人的心尖上。

这个数据是这样的:全国城镇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不含在校生)攀升至17.8%,较6月大幅上涨3.3个百分点,创下近年同期新高。

如果我们复盘失业率曲线图表就可以看到,2025年以来的青年失业率始终高于2024年同期。这里每一个百分点的跳动,都牵动着千万青年的求职焦虑与社会对经济转型的深层思考。

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今年的就业为什么这么难?我想,原因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几个方面:

房地产“寒冬”未尽,新旧动能转换断档,给就业市场带来“多米诺骨牌”

应该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下坠,是拖累就业的重要推手。

今年7月数据显示,房地产销售金额同比下滑14.1%,销售面积下滑7.8%,跌幅较前期进一步扩大;1-7月累计销售金额、销售面积同比分别下滑6.5%、4.0%。

更严峻的是施工端的疲软:7月房屋竣工量同比骤降29%,新开工量下滑15.4%,全年新开工及房地产投资预期持续低位运行。

作为产业链条最长的行业之一,房地产关联着建筑、建材、装修、家电等数十个领域,其下行直接导致大量传统岗位收缩——从建筑工人到房产中介,从家装设计师到家电销售员,岗位需求的“缩水”正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

下面一组冰冷的数据,更直观地勾勒出行业的“裁员图景”。

2021年,房地产行业尚处巅峰,仅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就达到210万人;可随着大量房企暴雷,销售下滑、项目停工、债务危机接踵而至,2023年从业人员已骤降至160万人,短短两年间,50万个岗位消失在市场中。

进入2024-2025年,行业收缩态势并未缓解,截至2025年上半年,房企累计裁员超80万人——这一数字,相当于2021年行业总人数的38%,如今整个行业的就业规模,已缩水至130万人左右。

若将视野放宽到房地产上下游,情况更显严峻。

建筑施工的工人、建材家居的导购、中介服务的顾问、家电与装修的师傅,乃至钢铁、水泥、工程机械领域的从业者,在乘数效应的叠加影响下,超1,450万人的生计被卷入这场行业寒冬。

对他们而言,“转型”早已不是“要不要选”的选择题,而是“能不能活”的生存题。

可这条转型路,铺满了荆棘与迷茫,有人闯出新天地,有人退守安稳,也有人在原地坚守,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是一段五味杂陈的故事。

1、跨界突围者:从售楼处到新赛道,把经验折成新筹码

前售楼主管老张,现在对着电脑写代码——他报了编程班,把“给客户画户型图”的本事,变成了“给楼盘标销售热力图”的软件;

前招采经理王哥,则把直播间变成了自己的“新战场”。过去在房企,他练就了一身“控成本、选好货”的硬功夫,大到建筑材料,小到办公用品,都能挑得性价比极高;如今,他把这份能力用在了农产品供应链上,直播间的背景板上写着“响应乡村振兴,产地直供”,镜头前,他熟练地介绍着大米的产地、口感,就像当年给项目选建材一样认真。

还有人跟风扎进新能源行业,却在半年后撤离——就像云南能投能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可更多中小企业的“泡沫”,让他们刚落地就摔了跤。

2、安稳求存者:放下光环,接住烟火气

45岁的前工程总监老周,在自己亏了百万的小区里开了家超市:

货架上码得整齐的酱油瓶、门口堆着的鸡蛋箱,藏着他放下工程图纸后的“烟火气”——“年龄大了,没人要了,守着家做生意,至少安稳”——这是老周的肺腑之言。

而少数运气好的,挤入了城投公司:

前投拓岗的小林,现在跟着团队做城中村改造,“虽然薪资降了三成,但至少不用担惊受怕”,成了同行眼里“稳妥的归宿”。

3、坚守者:在行业里“苟住”,也是一种勇气

前住宅营销的小徐,转去做产业园区招商:她以为“产业端能避避风头”,却发现经济下行的浪潮里,“倾巢之下无完卵”,园区的空置率越来越高。

还有人在几家房企间辗转:

从头部到区域房企,薪资“一折再折”,可仍咬牙坚持——在如今的地产圈,能“苟住”已属“凤毛麟角”,他们像行业里的“守夜人”,等着下一个天亮。

同时,转型的背后,也是藏不住的落差:22%的人薪资降了一半以上,只有3%实现了薪资增长。

从前“年薪几十万”的地产人,现在要在求职软件上删掉“高管”头衔,对着“35岁以下优先”的要求叹气——可即便难,没人停下脚步:有人白天跑业务,晚上学新技能;有人把“地产人的韧性”,变成了新赛道里的“竞争力”。

消费低迷:中小企业承压,就业“蓄水池”缩水

除了房地产,整体消费市场的持续低迷,也让就业“蓄水池”失去了往日活力。

上半年,北京住宿餐饮业中小微企业亏损达16.7亿元;7月当月,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3%,1-7月累计降幅达4.2%。

北京的数据并非个例。

全国范围内,餐饮、零售、文旅等接触性服务业因消费信心不足而收缩,大量依赖灵活用工的中小微企业陷入“营收下滑—裁员降薪—岗位减少”的恶性循环。

图: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走势

消费是经济的“晴雨表”,更是就业的“稳定器”。

当消费者捂紧钱包,服务业的岗位创造能力随之减弱,而这一领域恰恰是吸纳青年就业的重要阵地——从服务员到店员,从文旅从业者到线上运营,岗位需求的减少让本就紧张的就业市场雪上加霜。

针对这样的消费问题,摩根大通的一份研报得出如下结论:消费紧缩不是靠发钱、靠补贴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长期推进的结构性改革。

那该怎么改呢?摩根大通提出如下建议:

1、改善社保体系:提高底层群体的保障,让更多人敢花钱推动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2、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服务消费替代投资拉动;

3、从建厂盖楼转向医养教游等面向民生的消费驱动。

季节性高峰下的结构性“硬伤”也导致失业率高企

其实,每年7-9月本就是青年失业率的“季节性高峰”,2025年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222万人,创历史新高,数百万应届生集中涌入就业市场,短期内供需矛盾骤然加剧。

但比季节性因素更棘手的,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错配这一“顽疾”。

1、招工难”与“就业难”的剪刀差。

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高端岗位“一才难求”,机器人算法工程师、新能源电池研发等岗位中,要求硕博学历的占比超50%,但相关专业毕业生供给严重不足,理工科人才缺口常年维持在2,500万-3,000万;

2、技能与需求的“错位”。

人文社科类毕业生相对过剩,不少人面临“专业不对口”“技能不匹配”的困境。传统制造业因智能化升级不断收缩基础岗位,而新兴行业又因技术门槛高、培养周期长,难以快速吸纳缺乏经验的应届生。这种“想招的人没有,想找的岗没有”的结构性矛盾,让青年就业之路愈发崎岖。

因此,17.8%的失业率数字背后,是千万青年在求职路上的迷茫与奔波,是经济转型期必须跨越的“阵痛”。房地产调整、消费复苏乏力、结构性错配的叠加,让就业市场的压力持续凸显。

但这也恰恰指向转型的必要性:从依赖传统行业到培育新兴动能,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经济转型的每一步或许艰难,却是实现就业质量提升与长期稳定的必由之路。

破解青年就业难题,不仅需要短期政策“稳岗位、扩需求”,更需要长期布局“补短板、促转型”——让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让新兴产业真正成为就业的“新引擎”。

宏观经济预期不振,失业数据恐继续保持高位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那么问题是,接下来会怎样?今年下半年,经济又会如何?

大摩(摩根士丹利)的报告明确指出了一个结论,估计2025年GDP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

资料来源:CEIC、国家统计局、摩根士丹利研究部预测

大摩的核心逻辑是这样的:

1、大摩预计出口同比增速将从上半年的6%跌至下半年的0%左右,大概会对GDP造成0.6%到0.7%的拖累;

2、而国内财政上半年靠前发力意味着下半年的刺激力度会有所减少;

3、在剔除以旧换新这根拐杖的影响后,社会零售品增速从一季度的3.3%跌至二季度的2.2%,这说明通缩和消费的压力确实在持续加大,而下半年大概率是会继续向下的。

4、对房地产来说,通缩一来让房产失去保值增值功能,自然无人问津;二来通缩让大家收入降低甚至失业,自然无力贷款购房。所以说通缩改善是房地产市场复苏的必要条件之一。

2025年下半年,如果没有新的刺激政策,从出口、财政政策、消费和房地产四个主要经济领域来看,都没有明显的利好因素,因此今年下半年经济会走弱恐怕会是大概率的事件。

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失业率数据应该会继续保持高位。

总结

很不幸,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宏观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转型的阵痛期,因此,很多人正在经历这一生的“上甘岭”。

如果对标发达国家的产业经济转型经验,在后城镇化时代,几乎各国都会经历这样的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而转型之后的发展,主要还是靠科技推动。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这样的结构过程中,传统行业和新兴科技行业的失业情况,也都是非常普遍。经济增长黄金期的“终身雇佣”的时代结束了,之后是“灵活就业”的时代。

在这个新的环境下,能够成功转型的个人几乎都是在原有的技能基础上,重新学习了新的技能,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即使在美国的科技领域,高水平的核心技术人才也是每5~8年都需要重构核心技能,不然都会被市场淘汰,而初级人才更是每2-3年掌握一项“抗AI”技能,否则难逃自动化淘汰,面临失业。

在这样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希望国家能积极调整政策,用新的模式来刺激经济转型,带动就业发展。

对于我们每个个体来看,在这样新的时代里,如果没有学习新的技能,还只是延续原有的认知和技能,进行低水平的勤奋工作和低水平的创业,都不是真正的摆脱困境之路。

只有认知经济发展大势,在资金投入密集、高速发展的新领域去寻找机会,才是真正的应对之道。

来源:地产资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