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液冷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零部件及材料厂商,包括冷量分配单元CDU、液冷板、分水管Manifold、快速接头UQD、冷却液、浸没液冷TANK、环路工艺冷媒供回歧管LCM等组件或产品供应商。液冷产业链上游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占比70%以上,毛利率普遍在25%-30%以
1.液冷产业链价值分析
液冷产业链上游主要为零部件及材料厂商,包括冷量分配单元CDU、液冷板、分水管Manifold、快速接头UQD、冷却液、浸没液冷TANK、环路工艺冷媒供回歧管LCM等组件或产品供应商。液冷产业链上游技术壁垒最高,价值量占比70%以上,毛利率普遍在25%-30%以上,盈利能力更强。
液冷产业链中游主要为液冷服务器厂商、系统集成厂商等,价值量占比15%-20%,毛利率在5%-15%左右。以浪潮信息为例,其服务器毛利率在10%以下。
液冷产业链下游主要为云厂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厂商等等。
图表1:液冷产业链示意图
液冷产业链上游不仅技术壁垒更高,盈利能力更突出,且价值占比更高,在本轮液冷市场爆发周期中,将抢占更大的红利份额。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更有价值的液冷上游零组件及材料厂商。
2.液冷产业链上游分析
(1)CDU(冷量分配单元)
CDU,全称Coolant Distribution Unit,即冷量分配单元,是液冷系统中的核心设备,相当于整个液冷系统的“心脏+智能管家”,决定冷量的总量和温度。液冷CDU主要由板式换热器、循环水泵、补液泵、过滤器、水浸传感器、电动调节阀、不锈钢管路、流量计及控制器件组成,主要功能是安全、精准、高效地将冷却液输送到服务器芯片,并回收热量。
CDU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内部的换热器将二次侧吸收的高温冷却液与一次侧的冷冻水等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散热。因此,CDU的主要性能取决于循环泵和热交换器的性能。
CDU中的水泵起液体流量输出的作用,在一定的流速范围内,单位时间流经散热区域的液体量越多,可携带的热量越大,散热效果越好。而热交换器决定了CDU的冷却能力。
图表2:CDU工作原理
分类:根据CDU在数据中心的位置,可分为集中式CDU和分布式CDU。集中式CDU位于机柜外,可服务多台机柜;而分布式CDU则是位于机柜内,仅服务所在机柜的服务器,适合规模较小的液冷数据中心。
图表3:集中式CDU和分布式CDU对比
价值占比及市场需求:以英伟达为例,单个GB200机柜需要1个CDU,价值量30000美金/柜,价值量占比38%,是最核心的组件之一。根据市场预估,2025年GB200出货量为2.5-3万套,GB300出货量为1万柜,对应CDU市场需求为10.5-12亿美金;2026年GB300出货量为4.5万柜,GB200出货量为1.5万柜,对应CDU市场需求为18亿美金。
竞争格局及主要参与者:全球CDU生产厂商主要为Vertiv、Nidec、nVent、CooIIT Systems、Boyd等。根据QYResearch的报告显示,前3大厂商市场占有56%的市场份额。国内市场来看,CDU主要供应商有英维克、奕信通、高澜股份、比赫电气、哈希温控、炭火科技、远地数字、热控科技等。
图表4:全球CDU主要供应商
分地区CDU供应商简介海外品牌Nidec(尼得科)日本电科尼得科公司专注于液-液冷却技术,主要生产CDU、冷板、快速接头等产品,尼得科是为数不多拿到英伟达认证的CDU供应商。Vertiv(维谛)Vertiv是一家美国厂商,全球液冷行业龙头企业,是英伟达主要的CDU供应商,并且和Delta同为英伟达GB200机柜的关键CDU供应商,且是英伟达官方认证的、拥有最高级别合作关系的成熟基础设施合作伙伴。CooIIT SystemsCooIIT Systems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是全球领先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也是英伟达液冷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Boyd(宝德)Boyd成立于1928年,总部位于美国。核心业务包括工程材料和热管理,其中热管理这块主要提供CDU、冷板、热界面材料等产品。目前,宝德的CDU、冷板都是英伟达液冷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中国台湾Delta Electronics(台达)台达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是英伟达主要的CDU供应商,此外台达电子还为GB200生产机柜、母线、冷板、电源等产品,为英伟达MGX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的电源和液冷解决方案。Auras(双鸿科技)Auras(双鸿科技)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专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模块,液冷业务扩展至服务器领域,提供冷板、CDU(冷却分配单元)及分歧管等组件,其CDU产品已经是微软液冷供应商。Cooler Master(讯强)讯强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以 PC 机箱、电源及散热器为核心业务,液冷产品线包括CDU、冷板、UQD等产品。与英伟达合作紧密,是GB200 冷板的第一大供应商,CDU是其未来推广的主要产品之一。中国大陆英维克英维克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大陆温控龙头企业,大陆市场占有率第1。英维克提供全链条液冷解决方案,包括冷板式液冷、浸没式液冷等多种方案。高澜股份高澜股份总部位于广州,主要业务是热管理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是国内液冷散热领域的领军企业。高澜股份是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核心液冷供应商,其 CDU 产品已批量部署于西北、大湾区及北美、东南亚等地区的数据中心。比赫电气比赫电气总部位于苏州,主要提供冷板、CDU等产品,其冷板模组、CDU产品都有进入英伟达RVL名单。热控科技热控科技总部位于东莞,主要业务为液冷解决方案,目前其CDU产品进入了英伟达RVL名单,主要提供GB200 L-L CDU。
(2)Cold Plates(液冷板)
液冷板是带有内部流体通道并允许冷却工质流过的散热器。液冷板安装在CPU、GPU等发热器件上,将其产生的热量通过液体冷却工质传递到CDU实现散热,冷板的材质通常为铜或铝等高导热金属。
结构上,冷板的底面平整度与微观粗糙度直接影响与芯片接触界面的热阻,内部空心通道结构决定流体力学性能及热量捕获效率,结构上看,冷板由热源对接面、内部流体通道和进出口接口三部分构成:1)对接面:通过涂抹高性能导热膏与器件背部紧密贴合,使界面热阻最小化;2)内部流道:流动传热模型的主要研究对象,不同的微通道冷板可以实现不同的冷却效果,内部形状丰富,通常为翅片结构;3)进出口接口:一般为标准化快接头,既要保证低压损、高密封性,又要便于快速维护和更换。
图表5:液冷板内部结构
目前冷板式液冷占据了液冷服务器的市场主流,市场份额在95%左右。其核心优势是对现有数据中心的改造友好性。
图表6:液冷板示意图
价值占比及市场需求:以英伟达为例,单个GB200机柜需要36对液冷板,价值量18000美金/柜,价值量占比23%,是最核心的组件之一;单个GB300机柜需要108对液冷板,价值量提升至32400美元。根据市场预估,2025年GB200出货量为2.5-3万套,GB300出货量为1万柜,对应液冷板市场需求为7.74-8.64亿美金;2026年GB300出货量为4.5万柜,GB200出货量为1.5万柜,对应液冷板市场需求为17.28亿美金,翻倍增长。
竞争格局及主要参与者:全球液冷板生产厂商主要为AVC(奇宏科技)、Cooler Master(讯强),两家公司均为英伟达GB200机柜液冷板的领先供应商。国内市场来看,液冷板主要供应商包括英维克、精研科技、同飞股份、中航光电、飞荣达等(不完全列举)。
图表7:全球液冷板主要供应商
分地区液冷板供应商简介海外品牌Mikros TechnologiesMikros Technologies 总部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是全球液冷散热解决方案的佼佼者。公司成立于1991年,脱胎于NASA太空站冷却项目。Mikros 是英伟达 GB200/GB300 平台冷板的战略合作伙伴。BoydBoyd成立于1928年,总部位于美国。核心业务包括工程材料和热管理,其中热管理这块主要提供CDU、冷板、热界面材料等产品。目前,宝德的CDU、冷板都是英伟达液冷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CooIIT SystemsCooIIT Systems成立于2001年,总部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是全球领先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也是英伟达液冷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中国台湾Cooler Master(讯强)讯强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以 PC 机箱、电源及散热器为核心业务,液冷产品线包括CDU、冷板、UQD等产品。与英伟达合作紧密,是GB200 冷板的第一大供应商。Auras(双鸿科技)Auras(双鸿科技)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专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模块,液冷业务扩展至服务器领域,提供冷板、CDU(冷却分配单元)及分歧管等组件,其冷板产品是英伟达GB200核心供应商。LITEON(光宝科技)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是全球电子制造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涵盖电源管理、光电半导体及智能系统整合。其液冷业务聚焦 AI 服务器与数据中心领域,提供冷板、液冷机柜及模块化冷却分配单元(CDU)等产品。精研科技精研科技主营业务是传动、精密塑胶、散热、智能制造服务及电子制造板块业务。散热业务这块,公司提供液冷板、液冷模组及热管、VC等配套件,聚焦边缘计算服务器、储能设备等场景。同飞股份同飞股份成立于2001年,是国内专业的工业温控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数据中心领域,同飞股份推出冷板式液冷和浸没液冷全套解决方案,产品包括CDU、Manifold、预制化管路、室外干冷器、集成冷站以及浸没液冷箱体的全系列产品中航光电中航光电是国内连接器龙头,覆盖电连接器、光连接器、流体连接器(液冷)等,服务军工(航空航天)、通信(5G)、新能源汽车、数据中心等高端领域。此外,公司依托流体连接技术,为数据中心提供液冷板及系统解决方案(含液冷管路、快插接头等),是液冷散热系统的核心供应商。飞荣达飞荣达成立于1993年,主要从事电磁屏蔽材料及器件、热管理材料及器件、基站天线及相关器件、防护功能器件、轻量化材料及器件、功能组件等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其中热管理材料及器件包括导热界面器件、石墨片、导热石墨膜、散热模组、风扇、VC均温板、热管、压铸件及液冷板等,应用于数据中心服务器等场景。
(3)Manifold(分水管)
Manifold是一种用于散热的管道装置,主要用于连接液冷机柜CDU与冷板之间的主管路,相当于整个液冷系统的“手”,确保冷量精准送达每个终端。其功能是向各层单板均匀分配冷却液,带走CPU、GPU等电子元器件的热量,保证设备正常稳定运行。其内部通道设计精确,确保冷却液体能够均匀、快速地流过每个散热单元,有效带走热量,降低设备温度。
在42U机架中,一个Manifold需连接16-24个冷板接口,确保每个接口的流量偏差≤5%(否则可能导致单节点温度偏高10℃以上)。
图表8:Manifold运行示意图
价值占比及市场需求:以英伟达为例,单个GB200/GB300机柜需要1对Manifold,价值量12000美金/柜,价值量占比15%。根据市场预估,2025年GB200出货量为2.5-3万套,GB300出货量为1万柜,对应Manifold市场需求为4.2-4.8亿美金;2026年GB300出货量为4.5万柜,GB200出货量为1.5万柜,对应Manifold市场需求为7.2亿美金。
技术趋势:①集成化设计,为减少漏液风险,部分厂商推出CDU+Manifold一体化模块,从而减少管路连接点;②智能化升级,Manifold将集成流量传感器(精度±2%),实时反馈各支路流量数据至CDU控制器,实现“动态再分配”。
竞争格局及主要参与者:英伟达manifold主要供应商包括Pinda(品达)、LiteOn(光宝)、Lead Wealth(比亚迪电子)、Foxconn(富士康)、Delta(台达)、Cooler Master(讯强)、AVC(奇宏)和Auras(双鸿),特点是以台系厂商为主。如下图所示。
此外,国内Manifold主要厂商还有高澜股份、同飞股份、立敏达科技、福曼科技等等。
(4)UQD(快接头)
UQD(快接头)是快速连接和断开液冷系统的关键部件,由公头和母头配合,内部集成密封件、弹簧、锁紧机构和导向槽等部件,能够在带液带压状态下实现瞬时插拔而不滴漏。
分类:快接头按插拔方式可分为手插式快接头和盲插式快接头。手插式快接头一般配套管路,快接头用于管路两侧与Manifold、服务器的连接,需要运维人员手动对准并锁定,服务器和机柜易于解耦。而盲插式快接头则将公头和母头分别安装在服务器背侧和Manifold上,在将服务器通过导轨插入至机柜时,快接头自动完成对接,管路位于服务器内部,将冷却液运输至冷板。盲插快接头无需人工对准、插拔迅速且对空间要求低,可显著降低运维难度,满足自动化巡检或更换冷板的需求。
图表9:UQD分类
性能对比手插快接头盲插快接头可靠性存在插错节点的风险;存在漏液风险快接头自动对准,规避人为误操作;软管内置服务器中,保证软管长期可靠性可安装性水电不同步,必须先上水再上电;水管和接头全部在后方,插拔难操作水电同时接通,保证可靠性;操作维护简单,安装空间要求低可维护性必须2人维护,维护便利性差;需要严格先断电,后断水,操作要求高单人可维护;自动化插拔,操作要求低价值占比及市场需求:以英伟达为例,单个GB200/GB300机柜需要150/270对UQD,价值量12000/13500美金/柜,价值量占比14%-15%。根据市场预估,2025年GB200出货量为2.5-3万套,GB300出货量为1万柜,对应UQD市场需求为约4-5亿美金;2026年GB300出货量为4.5万柜,GB200出货量为1.5万柜,对应Manifold市场需求为约8亿美金。
竞争格局:目前,全球UQD市场主要是被北美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主要是因为目前北美市场需求更大,亚太地区市场需求当前相对更小。北美主要代表厂商包括CPC、Parker(派克)、Staubli(史陶比尔)、Danfoss(丹佛斯)、cejin等,其中CPC和Staubli(史陶比尔)是目前出货量较大的两家。
主要参与者:目前,液冷数据中心使用的连接器主要以采用OCP标准的UQD系列产品,英伟达为适配其自有液冷服务器及机架架构,联合供应商开发属于英伟达生态的NVQD。
NVQD供应商:主要有Auras(双鸿)、AVC(奇宏)、Cooler Master(讯强)、Danfoss(丹佛斯)、Envicool(英维克)、Lead Wealth(比亚迪电子)、Lotes(嘉泽)、Readore(东莞立敏达)、Taicheng(泰诚精密)、ZJK(中金科),以中国厂商为主。这其中,AVC(奇宏)出货量最大。其他UQD推荐供应商还有CPC、Parker(派克)、Staubli(史陶比尔)。
此外,国内UQD厂商还有中航光电、正北连接、宁波斯特林、杭州倍仕得、蓝科电气等公司,其中中航光电占据国产UQD主要的市场份额。
图表10:英伟达认证UQD&NVQD供应商
(5)冷板式液冷冷却液
冷板式冷却液现在采用乙二醇溶液、丙二醇溶液、去离子水等方案居多,但是水并非绝缘体,只能应用于间接接触型液冷。水基冷却液,具备导热性强、成本低、工艺成熟等优势,适用于单相液冷系统;两相冷却系统则通常选用低沸点的碳氟类冷却介质,换热效率更高,但对密封和系统复杂度要求较高。目前单相冷板仍是主流。
其中,华为、曙光以25%乙二醇溶液为主,浪潮、新华三以25%丙二醇溶液为主。浓度25%并非定值,20%~30%均可,浓度不宜过高,影响工质流动、散热性能,也不宜过低,无法起到防冻作用及抑制微生物的作用,在浓度20%以上时,乙二醇溶液和丙二醇溶液对微生物即可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表11:冷却液性能对比
(6)浸没式冷却液—氟化液
浸没式液冷的二次侧组件主要包括:浸没式腔体TANK、CDU、冷却液(氟化液)等。其中,冷却液是浸没式液冷成本最高的地方,其占浸没式液冷60%价值量。浸没式液冷方案中,氟化液由于性能较好,是目前较适合用于数据中心浸没式液冷系统的冷却液,但目前价格较贵。
氟化液是理想的液冷材料: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浸没式冷却液主要分为碳氢及有机硅类和碳氟化合物类。其中,碳氟化合物类包括氢氟烃(HFC)、全氟碳化合物(PFC)、氢氟醚(HFE)等氟化液是一种高稳定性的含氟或全氟液态物质,具有优异的介电常数和优良的导热性能,整体传热能力相对更好,且无闪点不可燃、寿命长、兼容性好、低粘度易维护,整体性能相较碳氢及有机硅化合物类相对较好。
图表12:浸没式液冷冷却液性能对比
氟化液的优点包括:①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和热传导性;②理想的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能广泛使用于各种温控散热场合;③良好的材料相容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塑料和聚合物不反应;④良好的流动性,能在温控系统中很好的流动散热;⑤非危险品不燃不爆,无燃点闪点;⑥无毒无害无刺激性。对比其他的类型的冷却液,氟化液的综合性能较好,是较为理想的液冷材料,也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浸没是冷却液材料。
图表13:碳氟化合物是浸没式冷却液最主要的产品
价值占比及市场需求:从价值量来看,氟化液占浸没式液冷解决方案价值量的60%,是核心价值所在。市场需求方面,当前在几种主流的液冷方案中,仍然是以冷板式液冷为主导,浸没式液冷占比仍然非常少,甚至不足5%,这块市场尚未开始大规模起量。
竞争格局及主要参与者:全球氟化液生产厂商主要有3M、SOLVAY、Chemours(科慕)、AGC(旭硝子)、Daikin(大金)等,海外厂商市场占有率超过90%,其中3M为绝对的龙头企业。但是3M计划在2025年底之前退出生产含氟聚合物、氟化液等产品,3M的退出将为我国氟化液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
国内市场来看,电子氟化液主要供应商包括新宙邦、巨化股份、永和股份、中化蓝天、思康化学、浙江诺亚、南通詹鼎等。
3.英伟达GB200/300液冷供应链分析
(1)液冷四大关键零组件
以GB200机柜为例,英伟达液冷解决方案四大关键零组件分别为CDU(冷却液分配单元)、Cold Plate(液冷板)、Manifold(分水管)、UQD(冷却液快接头),合计价值量占比超过90%。
GB200机架单价-ASP(美元)数量(个/对)总价值量(美元)价值量占比(%)合计79100100%从全球市场来看,英伟达液冷组件主要供应商为中国台湾厂商和美国厂商,中国大陆厂商参与机会较少。
英伟达生态系统关键液冷组件供应商如下:
核心组件已确认/领先供应商优秀供应商CDUVertiv、Delta Electronics(台达)、LITEON Technology(光宝科技)、CooIIT SystemsBoyd(宝德) 、nVent、DCX、Trane(特灵)、Nidec(尼得科)芯片用冷板AVC(奇宏科技)、Cooler Master(讯强)Mikros Technologies、Boyd、LITEON(光宝科技)、CooIIT SystemsManifoldCooler Master(讯强)、Auras(双鸿科技)CooIIT Systems、LITEONUQDDanfoss(丹佛斯)、CPCLOTES、Motivair图表14:英伟达GB200/GB300冷板式液冷系统供应商分级表
①Vertiv(维谛)
Vertiv是一家美国厂商,全球液冷行业龙头企业,是英伟达主要的CDU供应商,并且和Delta同为英伟达GB200机柜的关键CDU供应商,且是英伟达官方认证的、拥有最高级别合作关系的成熟基础设施合作伙伴。
②Delta Electronics(台达电子)
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是英伟达主要的CDU供应商,此外台达电子还为GB200生产机柜、母线、冷板、电源等产品,为英伟达MGX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的电源和液冷解决方案。
③LITEON Technology(光宝科技)
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是全球电子制造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涵盖电源管理、光电半导体及智能系统整合。其液冷业务聚焦 AI 服务器与数据中心领域,提供冷板、液冷机柜及模块化冷却分配单元(CDU),例如符合英伟达 MGX 架构的 120kW in-rack CDU 和 140kW 液冷 Sidecar,支持 GB200 NVL72/G300 NVL72 平台的高密度散热需求。
④CooIIT Systems
CooIIT Systems是全球CDU领域的性能领导者,其旗舰CDU产品能提供高达2000KW的冷却能力,号称是全球容量最高的CDU。
总部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是全球领先的液冷解决方案供应商,核心业务为 AI 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高密度散热技术研发与制造。其液冷业务覆盖冷却液分配单元(CDU)、直接液冷(DLC)冷板及机架级散热系统,例如专为英伟达 Blackwell 架构设计的 CHx1000 CDU(单机柜支持 1000kW 冷却能力)和采用 Split-Flow技术的 OMNI 冷板,可满足 GB200 NVL72/G300 NVL72 等平台的散热需求。作为英伟达合作伙伴网络(NPN)成员,CoolIT 深度参与 GB200/GB300 液冷系统开发,其液冷方案已应用于全球超算中心和大规模 AI 数据中心。
⑤AVC(奇宏科技)
总部位于中国台湾,是全球领先的散热解决方案供应商,核心业务涵盖 CPU 散热器、笔记本散热模组及热导管等。其液冷业务聚焦于数据中心 AI 服务器,作为英伟达 GB200 冷板的主要合作伙伴,为其提供液冷系统关键组件,同时也是英伟达 DGX H100 风冷散热方案的供应商。
⑥Cooler Master(讯强)
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以 PC 机箱、电源及散热器为核心业务,液冷产品线包括 MasterLiquid 系列一体式水冷散热器。与英伟达合作紧密,作为 GB200 冷板的第一大供应商,同时为其液冷机柜提供分歧管模组,并参与 Google TPU 液冷方案的设计与供应。
⑦Auras(双鸿科技)
总部位于中国台湾,专注于笔记本电脑散热模块,液冷业务扩展至服务器领域,提供冷板、CDU(冷却分配单元)及分歧管等组件。通过为 Supermicro 等服务器厂商供应液冷部件,间接支持英伟达 Blackwell 架构服务器的散热需求,并已进入 Meta 液冷供应链。
⑧Danfoss(丹佛斯)
总部位于丹麦,核心业务包括制冷、空调及工业自动化,液冷领域提供快接头、冷板等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其 NVQD 液冷快接头专为英伟达 GB300 设计,通过认证并应用于超高性能计算中心,支持单机柜功率突破 100kW 的液冷架构。
⑨CPC(Colder Products Company)
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核心业务为流体连接技术,液冷领域以 Everi系列快接头为核心产品,具备盲插容差 ±1mm、高压无滴漏等特性。作为英伟达技术生态系统成员,为 GB200/GB300 服务器供应液冷快接头,支撑 GPU 液冷系统的高效连接。
4.华为CM384液冷供应链分析
华为CM384机柜功率达到惊人的559KW,未来液冷需求也十分强劲。
华为CM384具体散热方案:华为CM384采用液冷加风冷的模式,液冷渗透率70%左右。对384颗昇腾910C芯片采用冷板式液冷进行散热;对于电源、网卡等低功耗模块则继续保留风冷散热设计。且华为昇腾384采用的是去CDU架构,柜内集成分布式泵模块,替代了传统的中央CDU,缩短管路60%,降低漏水风险。
华为昇腾384关键液冷组件核心供应商如下(不完全列举):
①申菱环境
总部位于中国佛山,核心产品包括工业空调、特种空调及数据中心温控系统。申菱环境是华为昇腾服务器散热解决方案重要供应商,2011年起就开始合作。昇腾服务器上市后,申菱环境成为其液冷散热技术的核心供应商,覆盖冷板式、浸没式等多种解决方案,目前也是昇腾384液冷解决方案核心供应商。
②川润股份
总部位于中国成都,核心产品包括新能源流体系统及液压元件制造及销售、提供流体工业技术服务、清洁能源装备及解决方案、储能装备及系统集成、数字化供应链智造服务等。根据2025年6月液冷产线投产仪式披露,川润股份已成为华为昇腾集群浸没式液冷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其技术通过华为认证并参与《数据中心液冷系统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制定。
5.液冷产业链相关公司
以下是部分列举:
(1)上游企业
①冷却液:新宙邦、巨化股份、永和股份、中化蓝天、思康化学、浙江诺亚、南通詹鼎等;
②液冷板:英维克、精研科技、同飞股份、中航光电、飞荣达等;
③CDU(冷量分配单元):曙光数创、英维克、高澜股份、申菱环境、依米康、川润股份、奕信通、比赫电气、哈希温控、炭火科技、远地数字、热控科技等。
④Mainifold(分水管):比亚迪电子、高澜股份、同飞股份、立敏达科技、福曼科技等;
⑤UQD(快接头):比亚迪电子、东莞立敏达、泰诚精密、中金科、中航光电、正北连接、宁波斯特林、杭州倍仕得、蓝科电气等。
(2)中游企业
①服务器整机:浪潮信息、中科曙光、工业富联、华勤技术、紫光股份、中兴通讯、软通动力、神州数码、烽火通信、中国长城等;
②数据中心散热:高澜股份、申菱环境、佳力图、朗威股份、依米康、同飞股份、川润股份、润泽科技、科华数据、网宿科技等。
(3)下游企业
①互联网巨头: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华为、百度、京东等;
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
③第三方IDC服务商:万国数据、世纪互联、秦淮数据、润泽科技、宝信软件、光环新网、数据港等。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