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宝十四载(755)春天,范阳城内。唐帝国的范阳、平卢、 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看着身边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等心腹,不禁有些恍惚。他实在记不起来,这是他第几次与这些人坐在一起 密谋,讨论到底要不要起兵。尤其是去年从长安城归来后,身边怂 恿自己起兵的人似乎越来越
关陇集团的唐朝:少数派的胜利—积怨已久的河北—玄宗朝盛世的牺牲品—失衡的边疆
天宝十四载(755)春天,范阳城内。唐帝国的范阳、平卢、 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看着身边严庄、高尚、阿史那承庆等心腹,不禁有些恍惚。他实在记不起来,这是他第几次与这些人坐在一起 密谋,讨论到底要不要起兵。尤其是去年从长安城归来后,身边怂 恿自己起兵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
安禄山深深记得,多年前的天宝中期,当时他掌握范阳与平卢两镇没多久,权力还不是很稳固,刚刚成为自己核心幕僚的高尚,就已经用图谶之类神秘主义的东西蛊惑自己,劝自己造反了。另一位核心幕僚严庄后来也加入了进来,最近更是和高尚一样在耳边 各种出谋划策,游说自己叛乱。严庄、高尚这两人都是河北的汉族底层士人。当初这两人整天给安禄山洗脑,实际上有着被安禄山举 报或者直接军法从事的巨大风险。在安禄山尚无反意时,这两人就 很坚决地选择了同朝廷敌对,他们叛乱的决心可谓远高于安禄山。 事实上,严庄、高尚在安禄山耳边的不停撺掇,只是当时河北庶族 士人对长安朝廷极度不满的一个缩影。
由于安史之乱给民众带来了无尽的战乱与灾难,并且安禄山、史思明的政治野心和迷梦以失败告终,人们总是倾向于从结果倒推过程,认为这是一小撮野心家带领部分骄兵悍将,违背大部分人意愿发起的叛乱。但在安禄山赖以起兵的河北,即便在叛乱结束很久之后,安禄山、史思明等叛逆首领在民间仍然经常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以至于还有人给他们立庙。正如仇鹿鸣教授在关于安史之乱的论述中指出的:“史家很早就注意到,安禄山、史思明这样唐廷眼 中大逆不道的叛臣在河北地区却深孚人望,‘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因而所谓安史之乱,断非起自青萍之末,背后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为其支撑。但中国传统王朝历史的书写,本身就带有建构王朝政治合法性的目的,采取某一王朝的正统立场本是其中的常态, 因而目前所见传世文献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大体本自唐王朝的正统立场,将安史政权斥为叛逆僭伪,其论述带有鲜明的尊唐贬燕色彩。”叛乱失败后,安禄山在河北民间仍长期有大批同情者,不难推想,安禄山叛乱之初,在河北的民意支持必然会更为广泛。
唐朝和之前的隋朝、北周一样,都是由被称为“关陇集团”的军政集团所建立。宇文泰成功将关中地区原北魏军政力量与关陇地 方豪族相结合,使得当地汉族地主豪强武装也加入了西魏的正规军 之中,宇文家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北周政权,并统一了北方。随后的隋、唐两个王朝更是结束了数百年的大分裂,重新统一了全中国。但关陇集团以关中起家,注定会存在着很强的“关中本位” 倾向。
秦和西汉以关中为基地统一关东地区,更多是因为关东地区当时一盘散沙。关东地区中地缘、经济实力和人口总量上最可能抗衡关中的河北,在东汉之前从来未能整合在同一个区域政权之下, 以逐鹿天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河北地区的整合难度大大减小了,这就削弱了关中的优势。从东汉开始,河北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总数已经明显超越关中。从光武帝以河北为基地统一天下起,起于关中的政权想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关东 地区像秦末或者刘邦东出时那样四分五裂,如李唐对关东群雄的统一战争。另一种如果对手是拥有大半个甚至全部关东地区的政权, 则其内部必须出现大问题,使得关中政权能够以弱胜强。
这种以弱胜强,一共只发生过两次:前秦灭前燕,北周灭北齐。这两次都是暂时团结的关中击败了内讧无下限的关东。从东汉王朝起一直有着极度重要地位的关东士族,在这两次战争中都放弃了对关东政权的支持。
前秦灭前燕后得到的前燕人口多达 999 万。前秦灭前燕前本身的人口数无载,但西汉中后期曾统计关中地区人口,结果为 243 万,据隋炀帝大业五年(609)的统计,此时关中地区的人口为 56.3 万户 272 万人。这两项关中处于盛世时期的人口数可以提供 参考,即使算上其控制的部分陇西、河东地盘,一般认为灭前燕之前的前秦人口不会超过 300 万,远低于前燕。
前燕的核心地盘河北位于东汉以来士族门阀政治发达、文教兴 盛的关东地区。前几任君主在位时,能整合宗室、士族的力量一致 对外,实力远超前秦和东晋。但到前秦灭前燕之前,前燕的中央政 权、宗室和豪强士族之间争夺户口的斗争已经到了难以收拾的程 度,军功高官悦绾都因为代表国家清理隐户遭到直接暗杀。前燕宗室普遍拥有很大权力,同时为了争权夺利而相互内斗。以慕容垂为代表的内斗失败方,则选择投奔敌国前秦。另一方面,前燕的兴盛 离不开关东士族的合作,但是前燕清理隐户的尝试和宗室的内讧, 削弱了其对河北大族的控制。随着前燕逐渐丧失对拥有大量荫庇人 口和坞堡的关东大族的控制,前燕的基层统治秩序在前秦入侵时已经基本崩溃。最初前秦军在边境上的试探性攻击,很快顺势发展 成了灭国之战。伴随着潞川之战中前燕中央政权的主力军队遭到惨败,整个关东地区几乎都被前秦传檄而定。前秦军队甚至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来征服前燕各地,连慕容家族赖以起家的东北地区都很快被前秦军偏师占领。
北周灭北齐同样是以少胜多。隋文帝篡位的公元 581 年距离北齐 灭亡不过几年。根据当时的人口普查,官方掌握的户口大约 460 万户,共 2 900 万人。经历了灭国战乱的原北齐境内户籍人口约 2 000 万,而包含长江中上游等地区在内的原北周领土人口约 900 万。
北齐灭亡前,其内讧程度和关东士族对北齐中央的离心程度不下于前燕末年。高欢到高洋执政时期,东魏、北齐政权逼走孝武帝元修,失去了河东和洛阳周边部分士族的支持,但尚能有效平衡执 政的高家、鲜卑军功贵族和关东汉人士族三股势力。然而,高洋死 后,高演发起的乾明政变中,以杨愔为代表的执政士族被宗室高演、高湛兄弟联合斛律金为代表的鲜卑保守派勋贵消灭。随后,高 湛一系为了确保权力不被高澄、高洋两系夺回而大行佞幸政治,排 挤了祖珽、崔季舒等汉族士人,斛律光、高孝琬、高长恭等宗室和 勋贵也相继被清洗。北齐丧失了大部分关东士族支持,又在内讧和清洗中消灭了大量优秀的宗室和勋贵,此时的统治秩序比前燕末年更为混乱,自上而下都是一副亡国之相。北齐账面实力虽然强大,中央政权真正能掌握的资源却未必比得上北周,而此时执政的高纬 更是毫无人君之相。甚至连当时最弱的南陈,都敢主动讨伐北齐,并且击败北齐军队夺占淮南地区。面对颇有军政才略和赌徒精神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北齐被灭亡也就不奇怪了。
北周灭亡北齐是标准的以弱灭强,在关陇集团内部完成了政权更迭的隋、唐两朝皇室将面临同一个问题:在关陇集团的“关中本位”之下,如何才能稳固统治远比关中人口更多的河北、山东等地?如何在“关中本位”政策和天下共主的地位之间获得平衡?
本书详细讲述了安史之乱的叛乱缘起、唐燕双方的作战计划和早期战事 ,继而系统分梳了唐燕两政权反复争夺关中和唐军收复洛阳的战事,及其背后的政治博弈、财政重组。最后将叙述重点聚焦于安史之乱后期的军事、政治活动。本书的写作并不仅仅是介绍安史之乱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是重新将历史记忆的问题放置于历史书写的前台。本书指出,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后世史官对史料的选择,安史之乱中各方宣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由于比起历史的本来面目更符合大众趣味,于是就如此流传下来,逐渐深入人心。
【作家背书】
就复原安史之乱各战场战局的完整度来说,这本书可能是最全面的著作之一。——李碧妍
安史之乱乃唐代一大关节,千端万绪,寻常人往往难以厘清。此书能总括史料,诠叙事迹,化纷乱为井然,可称叙史之良才,为入门者所宜读。粗通唐史者,读之亦有所得。——马伯庸
如果把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看作一盘大棋局,这本书更像是对棋局的冷静复盘。顶尖棋手下出的每一步棋,事后无论被证明是正确或错误,都是在当时信息有限、决策窗口短暂的前提下,做出的量。所以历史学著作的功能并不在开启上帝视角,批判当事人,而在于为读者复盘当事人所身处的环境,如何促使其做出决策。另外,作者引入了对唐代中期军事、政治、经济各个因素的互动分析,试图描绘出一副完整的、与传统叙事有所区别的安史之乱全景。本书对战役的描绘和对战场情境的还原尤其严谨,更接近于西方现代学术界对古代战争的描绘方式,堪称一大亮点。——罗振宇
战争史不容易打通。本书战役部分的体例与《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 4—6 世纪的军事与政权》颇为相似,对战役的描绘也堪称细致专业。——李硕
惊喜之作。对军事行动的叙述与分析,颇有古罗马军事史家阿德里安·戈兹沃西(Adrian Goldsworthy)之风;对古籍中各种宣传与迷思的剖析和破解,对财政运作机制的阐释,都有自己的合理推测和创见,令人信服,别开生面。——陆大鹏
人类心理常有这样的期待,绕开一个小小的障碍,就能解决一个大大的问题,可惜当时没有,这才导致了浩劫发生。本书打破了关于安史之乱的这个幻境。盛世里无数锁链如野草般蔓延生长,锁链陡然收紧的一瞬注定到来,于是一切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刘勃
张诗坪,笔名“黑色君”,《国家人文历史》长期撰稿人,倾向于借鉴欧美学术界古典学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和量化模型,还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和政治博弈。
胡可奇,笔名“扁舟听雨”,多平台历史领域作品创作者,IT人员,擅长用IT思维解构历史,强调严密的逻辑推理与定量分析。
序(李碧妍) 1
第一章 盛世的火药桶:风云变幻的河北 5
关陇集团的唐朝:少数派的胜利—积怨已久的河北—玄宗朝盛世的牺牲品—失衡的边疆
第二章 唐帝国的裱糊匠:忠奸之辨背后的李林甫 25
府兵制崩溃,军事开支激增—吐蕃崛起带来的边境新压力—被迫扩充财源的唐帝国—敛财高手李林甫
第三章 从极盛到叛乱爆发:杨国忠执政时代 45
股肱之臣还是外戚 :杨国忠的崛起之路—财政天才杨国忠—极盛之年的隐忧—终于铤而走险的安禄山
第四章 大乱终起:安禄山的冒险与唐帝国的应对 67
安禄山到底有多少兵力?—山西还是河南 :安禄山的战略选择—叛军对太原的斩首行动—唐帝国的应对战略
第五章 “不惜”与“代价”的矛盾:大唐名将们的无解难题 87
外战名将封常清的抉择—洛阳之战的闹剧与悲剧—高仙芝不战而弃陕县—将星陨落:孰人之过?
第六章 正面战场之外:长安朝廷的暗战与“大燕国”的建立 105
唐玄宗亲征风波背后的激烈政争—郭子仪横空出世—颜氏兄弟领导下的河北反正—安禄山僭位称帝,史思明回兵河北
第七章 攻防之间:嘉山决战的胜利和滍水战役的惨败 125
一边倒战报背后的棋逢对手 :李光弼和史思明常山之战—郭子仪和史思明的攻防对峙—决战嘉山—南线燕军进围南阳
第八章 强令唐军出关:崩溃边缘的长安朝廷 145
屡屡挑衅的哥舒翰,忍气吞声的朝廷—“逐粮天子”背后,隋唐盛世下的长安粮食危机—唐玄宗的漕运改革—关中巨大的供需缺口倒逼唐军出关
第九章 慎勿学哥舒:决定命运的灵宝之战 161
一代名将哥舒翰与绝对优势的唐军—灵宝战场地形与唐军的战术选择—双方的战斗序列和部署,战役早期情况—“中伏”神话背后的灵宝决战:硬碰硬的战术对决
第十章 新君登基:终于出头的太子,以退为进的唐玄宗 181
能守不敢守的长安城—被过度解读的马嵬驿之变—文艺作品背后的杨贵妃—父子分道扬镳—太子登基后,昔日的拥护者支持起了太上皇
第十一章 陈涛斜之战:父子争权下又一次惨败 201
灵武的新朝廷—河北攻守易势—强弩之末的关中燕军—决战陈涛斜—终于掌握实权的唐肃宗
第十二章 烽火连天:回纥入局与太原之战 227
突厥势力趁乱复辟—从假打到真打的朔方军—突厥威胁促成了回纥与唐朝的联盟—燕军多面合击太原城—安禄山暴死导致太原之战草草收尾
第十三章 “仙人”李泌神话背后:唐廷与朔方军的博弈 249
李泌的宏大战略 :被错过的正确选择?—唐廷财政支撑不起李泌的战略—一家独大的朔方军—从唐肃宗心腹到“仙人”的李泌
第十四章 兄弟阋于墙:诗人李白深度涉入的永王事件始末 265
历史的循环 :建宁王之死—永王东下幕后推手是太上皇—永王失败 :人算不如天算
第十五章 棋逢对手:唐军反攻初期的激烈对决 279
名义占优的燕帝安庆绪实际处于劣势—出师不利的永丰仓之战—郭子仪节制全军—三原之战
第十六章 决战前夜:战场上输掉的,政治上赢回来 297
教科书般的清渠之战—政治号召力帮助唐廷度过至暗时刻—“大燕国”为何缺乏政治号召力—“不成功,便成仁”的郭子仪
第十七章 光复两京:香积寺和新店的辉煌胜利 317
唐燕两军都急于决战—郭子仪选择战场进行排兵布阵—鏖兵香积寺—无力重演灵宝奇迹的燕军—洛阳的光复
第十八章 睢阳保卫战 :英勇的抵抗在过度宣传下变成神话和鬼故事 341
“全家被杀也要投燕”的令狐潮—神话背后的雍丘之战—睢阳守军艰难渡过了粮食危机,不需要食人—“张巡杀妾”背后 :睢阳守军败给了疾病—睢阳周边诸多大唐忠臣,为何对睢阳都见死不救?—比宣传神话中更为纯粹的张巡,却因自己的单纯蒙难
第十九章 没有乘胜追击的唐军:比平叛更重要的是什么? 367
肃宗免税政策后面的算盘—敛财不择手段的唐帝国—朝廷真没钱了!—唐肃宗的“杨国忠”:第五琦为何能迅速崛起?—拯救了唐朝财政的食盐专卖
第二十章 暗流涌动:唐燕两军的内部博弈和重组 391
李光弼遭遇平生最大耻辱—史思明给安庆绪上了一课—安史之乱的局势发展,为什么还没有三流小说流畅?—“九节度使”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对安庆绪的追亡逐北 411
唐军再入河北—陷入绝境的安庆绪—“古所未有”围攻战背后的斑斑血泪—郭子仪与史思明的新一轮交手
第二十二章 邺城大决战:被神话掩盖的战局 429
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争端白热化—史思明被迫主动求战—唐军内部接连爆发矛盾—不战而逃的郭子仪
第二十三章 看不见的战线:沙场之外的暗战与改革 447
在劫难逃的安庆绪—唐帝国战后处分与军权大调整—史思明称帝背后的巨大变化—经济天才第五琦的惨败
第二十四章 货币大乱局 :唐廷的经济破产注定了藩镇割据的结局 467
朝廷抢钱行动遇上了军头的狙击—房价飞涨引起的货币大崩盘—彻底破产的唐帝国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如何奠定
第二十五章 从河阳到邙山:李光弼和史思明棋逢对手 489
再次南下的燕军—以少胜多的河阳之战—被迫主动出击的唐军—临阵内讧的邙山之战
第二十六章 难兄难弟:“大燕国”与唐帝国双双走向崩溃 511
史思明在部众的绝望中走向灭亡—“大燕国”政治上的彻底瘫痪—唐廷的江淮钱袋子没了—唐军精锐全体兵变
第二十七章 强势新君登基:史朝义的败亡与来瑱之死 531
江南大抢劫为新君反攻奠定基础—史朝义的最终败亡—打不动的河北军阀—来瑱之死
第二十八章 噩梦成真:吐蕃东进下的新危机 551
高处不胜寒的仆固怀恩—欲为郭子仪不可得的名将们—长安再度沦陷的历史谜案—自食其果的唐代宗
第二十九章 同室操戈:郭子仪和仆固怀恩的巅峰对决 571
技高一筹的郭子仪—仆固怀恩的疯狂冒险—臻于化境的激烈攻防—难以拆解的新变招—郭子仪单骑退敌
尾声:宣传变成了神话,神话凝固成了历史 599
注释 605
后记 665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