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兵役制度是军队兵员来源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历代兵役制度变更频繁,但主要是征兵制、募兵制和世兵制三种。经查阅《太原军事志》等相关资料,结合历代兵役制度的演变情况,就民国时期太原的兵役制度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兵役制度是军队兵员来源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历代兵役制度变更频繁,但主要是征兵制、募兵制和世兵制三种。经查阅《太原军事志》等相关资料,结合历代兵役制度的演变情况,就民国时期太原的兵役制度予以梳理,以飨读者。
一、历代兵役制度简述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征兵制。种类有“更卒”“正卒”,17岁民丁每年服1个月徭役(无偿劳动),服满更换,称更卒。20岁转服兵役,称正卒,服役期2年。第一年在本郡部队服役;第二年或以后到京师当1年卫士或到边防部队服役,称戍卒。有爵位的56岁退役,无爵位的60岁退役。
上图为秦兵马俑
汉初沿袭秦制,也以征兵制为主。武帝时连年对匈奴征战,兵源不足,故以募兵为主。东汉初,取消正卒制度,改以募兵、征兵和发囚徒为兵,并利用少数民族兵等,但主要采用募兵制度。
三国时,太原属曹魏统治,仍以募兵为主。将兵家称为军户,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分开,由将军兼管或州郡代管,专服兵役,并世代为兵,由此产生了世兵制。
晋沿魏制,也实行世兵制。后辅募兵的办法,但不是终身为兵。永嘉元年(307年),并州刺史兼振武将军、领匈奴中郎将的刘琨到晋阳赴任时,路过上党(长治市)募兵1000余人转战并州,抵御匈奴进攻,打赢了“晋阳保卫战”。
上图为曾“闻鸡起舞”,打赢“晋阳保卫战”的并州刺史刘琨
十六国时期,前赵的匈奴族,后赵的羯族,前燕、后燕的鲜卑族,前秦的氐族等,均为全族皆兵,凡适于战斗的都应招入伍,终身为兵。家属随营,称营户,隶属军将。战士在外,守营的营户还要生产,供给军粮。
北魏军队来源于部落兵,为世兵制。起初不用汉人当兵,后兵力不足,即征用汉人充任州郡地方兵,在汉人中实行征兵制,十丁取一。东魏、北齐、北周也主要实行世兵制,少量采取募兵和征兵。
隋代实行府兵制。所谓府兵是指士兵有兵农合一的身份,平时为农、耕种土地,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武器和马匹均自备。其主要职业是务农,军事是兼职。开皇10年(590年)将原来府兵的军户编入民户,变军民分离为兵农合一,男女18岁成丁,授给田亩。男丁21岁起每年服兵役1个月,平时训练,战时出征。60岁免役。
唐初沿袭府兵制,后改募兵制。所谓募兵即士兵是全职职业军人,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国家通过提供军饷、免除徭役等吸引人们参军,士兵以军事活动为主。该制度主要是唐中期后,均田制遭破坏,府兵制也就衰落了。开元10年(722年),招募壮士为兵,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上图为晋祠公园内的“龙兴晋阳”群雕。贞观19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后返并,住晋阳三个月,撰《晋祠之铭并序》。从左到右依次为马周、尉迟恭、李世民、李勣(徐茂公、并州都督、英国公,建晋阳东城)、魏征、长孙无忌
上图为笔者于2025年8月下旬参观“唐昭陵”,主墓葬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并有李勣(徐茂公)等209座陪葬墓。开创了唐朝帝陵“因山为陵”的埋葬制度
上图为镇守晋阳、被北汉世祖赐名的刘继业。其原名杨崇贵,降宋后改名杨业,率兵攻辽,被称“杨无敌”。明嘉靖、万历年间,其家族抗辽的历史故事被撰为《北宋志传》《杨家府演义》,后人加工为《杨家将》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军队,均实行募兵制。北宋沿袭,中央禁军和地方武装,大都采用招募办法。金代建国前全族皆兵,建国后强征汉人服役,称签军。正隆4年(1159年)2月,征调所有20岁以上、50岁以下男丁一律入军,听候调用。
上图为2025年8月下旬,笔者在鄂尔多斯“母亲公园”雕像前,雕像为“成吉思汗的母亲”
元代蒙古族实行军民一体、全民皆兵。男丁15岁以上、70岁以下皆为兵。元朝建立后,实行征兵制基础上的世兵制,军人家庭编为军户,世代为兵。
明代实行军户、民户分治。一人从军,一家永为军户。在卫所服役的军丁,可娶妻生子,父死子代,世袭为军。明中期后,战争频繁,兵员短缺,卫所屯田制度遭到破坏,改以募兵为补充,民壮、义勇等民间武装成为募兵的对象。
二、清朝时期太原的兵役制度
清初实施八旗制,太原清军八旗兵役为世袭;绿营兵虽为招募,却保留世兵制性质。晚清一度招募勇营,为数不多,时间很短。清末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兵员均招募而来。
(一)八旗兵世袭制
八旗兵组织是以部族为基础建立的。明末,东北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后改称清,改女真为满洲,女真族称满族。初以黄、白、红、蓝四种颜色的旗帜命名部族,后增加四种,成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在对明战争和统一过程中,先后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为军事组织,也是社会组织。编入八旗的称“旗人”。各旗按固定方位进行生活和战斗。首领为佐领。旗人16岁以上,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结合。出征时,三丁抽一,留家的两丁为余丁。官兵世袭。
上图为满族八旗图
清军入关后,八旗兵分驻各省要地。据2001年《太原军事志》载,顺治6年(1649年),太原设立了八旗驻防城守尉,驻在太原城西南角满洲城,由山西巡抚统辖。初有官9人,兵864人。光绪12年(1886年)有官10人,有正蓝、镶蓝满洲和蒙古兵734人,马190匹。
上图为八旗军阶
据太原日报今日头条号2025年6月20日载马晓东《太原古城的前世今生》文,顺治元年(1644年),因满洲八旗驻军需要,山西巡抚祝世昌奉旨在太原城西南隅创筑满洲城。其北城墙在今水西门街,东城墙在今解放路西,全城周长3公里,辟东门二、北门一。城中北属正蓝旗,南属镶蓝旗,城址在今旧城街。光绪12年(1886年),汾河决堤,洪水冲入水西门和大南门,城西民居及满洲城尽毁。次年,山西巡抚刚毅奏请在府城东南隅空地重建满洲城,其东、南两面依傍太原府城墙,西、北两面构筑栅栏,时称“新满洲城”,故地即今新城街。满人去世后的埋葬处称“满洲坟”,日寇侵占时期,迫旗人将坟墓迁走,后成为河南、河北等外籍逃荒人士迁居之所。
上图为1911年绘制,标有旧满城和新满城的太原府城图
据光绪《山西通志》载,太原驻防满营圈占农田56859亩。但满洲贵族及八旗兵为统治者,不事生产,所圈占的田地用于出租,坐收租赋,并享皇家粮银供给。康熙时改为五丁抽一,乾隆时改八丁抽一,故余丁越来越多。为解决这些余丁的生计,雍正2年(1724年)和乾隆17年(1752年),太原满营各增额40名,共有80名养育兵,每年每兵发饷银21两、家口米12石(每石120斤),远高于绿营兵的标准。八旗兵俸饷丰厚,有特权,贪图享受,疏于武备,很快就没落了。
(二)绿营兵募兵制
绿营兵初期是满人招降的明朝军队,全为汉人,以绿旗为营标,故称绿营兵。后来兵员扩充为招募。绿营兵一经入伍,即编入军籍,成为职业军人;应募入伍为自愿,无退伍自由,50岁后才能退役。绿营兵籍由兵部掌握,不能随意裁撤和调动。士兵通常带家属,同住在营地。
上两图均为清朝时期的绿营兵
绿营兵各营驻地固定,以驻地名为营名。太原营从清初至清末一直驻在教场巷、精营街一带。清制规定,补缺募兵,一律募该营驻地人员,外来或无固定籍贯的不予招募。外调征战伤亡的,也在该营所在地招募后送往前线,可使士兵因怕牵连家属而不敢违反军纪,易于管理控制,减少士兵反抗。
据《太原军事志》载,顺治2年(1645年),太原设绿营兵太原营,主官为参将,由山西巡抚统辖。太原营负责分防祁县、王封、阳曲、榆次、徐沟、清源、太原、文水、太谷、交城等12处,共有马兵、步兵、守兵1066人。光绪12年(1886年)有官25人,兵528人(马兵64人,步兵212人,守兵252人),马108匹。在每处汎地派官1人,兵4至25人。经查阅乾隆年间《徐沟县地图》,笔者老家徐沟县“罗村汎”即驻兵5名。
上图为时悦斋博物馆所藏清中期徐沟县地图,标注“罗村汎”兵五名、“尧城汎”兵四名
在地位和待遇方面,守兵的地位和待遇最低。步兵有缺额由守兵升补;马兵有缺额由步兵升补;额外委派由马兵升补。各营马兵、步兵的部分子弟发饷银5钱,称为余丁。部队出征时他们随营出发,担负杂役和运输任务。余丁满16岁后,守兵有缺额即从余丁中升补。实际上,余丁即为预备兵。绿营兵因数代当兵,实际带有一定的世兵制性质。
上图为清廷于1862年颁布的“黄龙国旗”,为最早的官方旗帜
随着太平军的崛起,清廷要求各地兴办勇营。山西于同治年间进行招募,需时招,事毕裁。同治元年太原最多募勇兵3000人,同治3年裁100人,同治7年全裁。
(三)清末新军
光绪32年(1906年),山西巡抚恩寿按清廷新军章程设立了督练公所,启动了新军编练。兵员从绿营兵中挑选,不足部分招募解决。其驻地即在太原城新南门外东岗村的“大营盘”和狄村的“二营盘”,民国初期阎锡山扩建,三营盘则为日伪时期所建。
上图为“陆军”砖雕,源于并州路金港大厦附近民房。据了解,清末民初,山西当局在“大营盘”“二营盘”建有许多军营。解放后,许多市民将雕有“陆军”字样的砖拆除盖房,该处许多民房均有这样的砖雕
上图为清末新军进行操练
所有新军军官须为陆军学堂毕业,并在新军中实习过,有一定军事基础。兵员年龄在16岁以上、25岁以下,身高“四尺六寸”以上,来历清楚,五官不全、体弱、手举不及百斤及有暗疾的不予录取;吸鸦片、犯罪和游民也不录取。至宣统元年(1909年),巡抚宝棻编练成陆军第43混成协,辖2标6营,加上直属学校兵员,官兵共4819人。其中从绿营兵中挑选2819人,从大同、宁武、朔平、代州等地招募2000人。此外,还建立了军乐队、陆军测量队、陆军警察队、陆军小学堂、陆军测量学堂、军装局和机器局等,均由山西巡抚兼督练公所统辖。
宣统3年(1911年)初,第43混成协的协统为谭振德(前任为姚鸿法),下辖第85和86两标。第85标的标统为黄国梁,第86标的标统为阎锡山,为山西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晋军的兵役制度
(一)募兵制度
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国家没有统一的兵役制度。阎锡山数次扩军,均采用募兵来补充兵员。
上图为武昌起义时,革命党人打出的“铁血十八星”旗,意为代表汉地18个省
其募兵方法主要是:将任务分配至团以上部队,划分好募兵区域,发给募兵执照和旗帜,由各部队派人插旗招募兵员。应募者多为穷苦农民。加之山西战事较少,周边外省战乱频发,好多青年不堪战乱之苦,逃难太原,也成为晋军的招募对象。
上图为五色旗,最早为大清海军军旗,后为民国首面国旗,意为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族共和”
(二)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1933年8月,南京政府颁布了《兵役法》,1936年正式施行征兵制。1937年11月8日,日军侵占太原城,阎锡山及其晋军撤往晋西8年之久。期间,阎锡山于1942年开始,建立了兵役机构,制定了“兵农合一”征兵办法,解决兵源和兵粮问题。日本投降后,阎锡山返并,于1946年在太原地区推行“兵农合一”征兵制度,笔者曾撰写《民国时期“兵农合一”的实物见证——东罗村地亩册探析》,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了梳理。
(三)兵役机构
按照国民政府《兵役法》规定,阎锡山于1944年5月在克难坡成立了兵役领导机构——山西省军管区司令部,阎自任司令,内设办公室、编练处、兵役处、总务处、兵役干部训练班。初时仅设汾东、汾南两个师管区,及吉县、乡宁、蒲县、汾西、隰县、石楼、孝义七个县兵役督察组。师管区负责若干专区,团管区负责若干县。
上图为民国30年的二战区袖章
上图为民国32年的晋绥军袖章
上图为晋绥军35军军长傅作义所题
上图为阎锡山所写的《忻口战役》诗
1945年8月阎锡山返并后,太原周边广大农村已成解放区,阎军只控制太原市区和阳曲、晋源、清源、徐沟等县城及附近地区。太原市及晋中周边阎军统治区域的兵役工作,由省军管区司令部直辖,各县均建立了国民兵团,团长由县长兼任。对县以下的区、村、街、闾、邻,则配营、连、排、班、组长,每组编国民兵3至5人。但国民兵团大多有名无实,而由阎锡山抽调组建的“解救团”组织实施。1946年1月成立了10个“兵农合一”先锋团,配合“解救团”抓壮丁。太原市国民兵团团长由市长白志沂兼任。随着1948年8月晋中战役胜利后,各县国民兵团兵役干部逃到太原城,改编为迫击炮师第二团。
上图为时悦斋博物馆收藏的民国34年8月10日,《新华日报》登载的“日本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报道,是最早报道此消息的报纸之一
上图为时悦斋博物馆收藏的民国34年9月3日,《华美晚报》号外登载的《日降书昨晨正式签订》
上图为报纸“太原版”登载的“太原受降仪式”文
上图为1945年9月2日上午,在东京湾美舰投降仪式上,原晋绥警备司令、山西省政府主席,时任国防部长,中华民国代表徐永昌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站立者也为曾任晋绥军将领的商震
上图为徐永昌将军民国35年照,时任中央陆军大学校长
(四)兵农合一征兵制的实施
1945年8月阎锡山返并不久,就派兵农会议办公室主任薄毓相和民政厅长严廷飏带领20余名县长及其他干部,到汾河西岸的三给、摄乐、圪㙩沟等村进行“兵农合一”征兵试验。次年1月又抽调组成25个“解救团”,到阳曲、榆次、太原、徐沟、清源、祁县、太谷、介休等20余县具体组织实施。
兵役分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两种,年满18岁至45岁的男子均应服国民兵役,45岁退役;经检查合格,年满20岁至25岁的男子入营服现役,3年后退伍转为正役,正役满6年转为续役,现役、正役、续役均为常备兵役;年满40岁的续役转为国民兵,至45岁退役。国民兵要每年利用农闲时间进行训练,并定期考核。
“兵农合一”的实施步骤是:先划分份地。每份份地以能养活八口人为标准;国民兵领份地后不得转租、调换。再行均粮。土地相同,但收入粮银悬殊的,由村进行调剂,县里予以补救,并立地籍定则。然后进行编组。每6人编为一组,其中1人入营服役当常备兵,另5人领份地当国民兵。兵工、兵矿、兵商、兵运等,则从18岁至22岁的壮丁中抽调选拔1人入营当常备兵。领份地的国民兵,每人出“优待粮3石、棉花5斤”,5人共出“粮15石、棉花25斤”,其中“粮6石6斗、棉花15斤”给常备兵,粮“8石4斗、棉花10斤”优待常备兵的家属。从此,在营服役的不发给军饷,在厂当工人的不发给工资。按阎锡山的说法,“兵源也解决了,费用也省下了”。但对于老百姓而言,则“劳而无功、劳无所获”。
1946年10月,太原县在实行“兵农合一”中,被抽调选拔的常备兵有200余人。“兵农合一”弊端很多,群众反对,逃兵、逃丁和不愿领份地的人越来越多。不久,随着阎军节节溃败,统治区域越来越小,直到1948年晋中战役结束,“兵农合一”制度随之破产。太原解放战役期间,阎军主要靠抓壮丁来补充兵员。
上图为民国36年,山西省政府编印的《实行兵农合一之商榷》
四、晋绥军的四次扩军
据载,民国6年(1917年)到民国18年(1929年),晋军主要进行了四次扩军,共招募兵员约19.2万余人。
第一次扩军。1917年至1923年,晋军由2个混成旅扩至4个混成旅,连同督军署共辖10个步兵团、2个混成团、2个骑兵团、4个炮兵营、宪兵司令部及5个特种兵营。第一旅旅长商震,驻小北门外;第三旅旅长孔繁霨,驻新南门外;第四旅旅长赵戴文,驻督军署后;宪兵司令张建辖2个营,与卫生营、机关枪营、工兵营及督军署直辖的军械库、子弹库、火药库、修械所、粮服局、军用电信局、陆军病院、残废兵院、陆军监狱、陆军测量局等均驻太原。
上图为抗战时期的晋绥军士兵
上图为著名战地记者方大曾拍摄的晋绥军在路上架设马克沁机枪进行防空
第二次扩军。从1924年冬至1925年,10个步兵团扩编为10个旅,新增1个步兵旅、1个手榴弹旅、1个迫击炮团,新建2个师,兵力由2万人扩大至5万余人。驻太原部队有第一师,司令商震;第二师,司令孔繁霨,司令部均驻在精营街北面一带。
第三次扩军。1926年夏秋,阎锡山联合奉、直军阀“讨赤”,与冯玉祥的国民军战于晋北地区,并乘胜进占了绥远,故于次年4月改称“晋绥军”,扩编为8军、17师,增编了炮兵司令部和警卫旅。8个军长依次为商震、杨爱源、徐永昌、谢濂、傅汝钧、傅存怀、张荫梧、谭庆林,炮兵司令为周玳。兵力共有13万余人。
上图为著名战地记者方大曾拍摄的晋绥军将前线下来的伤员,用担架转往战地医院
上图为太原军政训练班学员在洋灰桥下的汾河里游泳
第四次扩军。1929年1月,蒋介石召开编遣会议,企图通过“削藩”削弱异已,遭到阎锡山等的反对。1930年春,晋军扩编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4个骑兵师、7个炮兵旅,工兵、辎重兵各10个营,兵力达20余万人。同时,阎锡山、冯玉祥等组成反蒋联盟,阎被推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5月中原大战爆发,9月反蒋联盟战败。
抗战时期,晋绥两省被划为第二战区,晋军编为第六、第七两个集团军,加上中共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和卫立煌的中央军,共同组织了忻口战役、太原保卫战。之后撤往晋西。抗战胜利后返并,晋军除番号编制改编外,未进行大规模的增兵。
上图为牺牲在忻口战役的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军长郝梦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1983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笔者摄于忻口战役纪念馆
五、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兵役制度
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建立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均以志愿兵役制度进行招募兵员,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了军民鱼水情的军地关系。
1936年3月,东征的红军进入清源、晋祠、古交、娄烦等地,时间虽短,但经过红军的宣传,太原地区的许多贫苦农民纷纷志愿参加红军。
经过国共商谈,陕北红军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太原的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建立了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通过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广大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学生、工人和农民自愿参加抗日部队,先后加入八路军、山西新军、决死队、工人武装自卫队、游击队等。当年底,娄烦2500多人参加八路军120师358旅。次年2月,太原西山矿工组织的游击队400余人在古交梭峪乡编入工卫旅;次年4月,东山工人武装自卫队700余人编入八路军714团。清源县、太原县、徐沟县、阳曲县等地青年纷纷自愿参军。
上图为新参加的八路军战士进行训练,选自1987年版《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
上图为1938年,八路军129师在辽县西河头村举办了游击训练班,学员们认真听课,选自1987年版《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
据《太原军事志》载,1940年,娄烦地区动员1900余人参加了八路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原北郊区有2200余人、南郊区有1000余人、娄烦县有6900余人、阳曲县有7000余人先后参加人民军队。仅笔者老家清徐县东罗村,解放前参加人民军队的人员有十余人,牺牲在战场上成为烈士的有贾来年、王瑞、时新竹、杨增富、王茂合、时兴光等。
上图为笔者大舅时兴光烈士的《光荣纪念证》,1949年1月牺牲在太原解放战役西山战斗中,时年19岁,时任华北独立第五旅见习参谋,1957年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签发证书
上图为上世纪60年代的“太原市兵役局”印章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实行义务兵役制度,1978年和1984年两次兵役改革,普遍推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推行军队体制改革,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强军目标基本实现。2025年9月3日,举世瞩目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仪式将盛大举行,必将充分展示我国新时代的强军成果。
笔者注:本文主要参考了2001年12月太原军分区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太原军事志》;1983年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印的《民国时期山西省各种组织机构简编》;1987年山西人民出版社于发行的《太行革命根据地画册》;1988年山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近代的山西》;1997年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中华书局发行的《山西通志·第三十六卷·军事志》;2011年贾立进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的《民国太原》;2014年冯雪松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发行的《方大曾:消失与重现》;2016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文化产业研究会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发行的《方大曾绥远之旅:1936年乌兰察布掠影》;2016年太原市档案局编,山西经济出版社发行的《档案中的山西抗战》;2023年版《东罗村轶事》等相关资料;著名剧作家赵威龙和太原学院教授康玉庆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来源:太原市老区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