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累计在极端工况下测试超 300 台电动车的专业赛车手,仰望 U7 的电池系统彻底重构了我对 “电动车能量载体” 的认知 —— 它不再是单纯的储能单元,而是串联整车性能、补能、操控与安全的核心中枢。为全面验证其技术实力,本次测试选取两大行业标杆场景:内蒙古牙
作为累计在极端工况下测试超 300 台电动车的专业赛车手,仰望 U7 的电池系统彻底重构了我对 “电动车能量载体” 的认知 —— 它不再是单纯的储能单元,而是串联整车性能、补能、操控与安全的核心中枢。为全面验证其技术实力,本次测试选取两大行业标杆场景:内蒙古牙克石 - 30℃极寒测试场(模拟北方冬季极端通勤)与珠海国际赛车场(验证赛道级持续性能),从低温续航、高频放电、极速补能、动态操控到安全防护,完成 12 项极限维度的深度验证。更关键的是,每一项技术数据背后,都有真实的驾驶体验作为支撑,其表现堪称电动化技术的 “教科书级范例”。
仰望 U7 搭载的第二代刀片电池,通过材料体系升级(正极采用高镍三元与磷酸铁锂复合配方,负极添加硅基材料)与蜂窝状结构优化,实现了放电性能与低温适应性的双重突破。在实际试驾中,这种突破并非冰冷的数据,而是从起步到高速全程可感知的稳定与强劲。
珠海赛道的清晨,地表温度已达 28℃,我坐进 U7 纯电版驾驶舱,将模式调至 “赛道模式”,准备开启连续弹射测试。第一次踩下加速踏板,动力输出毫无延迟,轮胎短暂打滑后迅速抓地,推背感瞬间袭来,3.5 秒破百的过程中,车身始终保持平直,没有明显抬头现象 —— 这是 14C 放电倍率带来的瞬时功率优势(按 90kWh 电池容量计算,峰值功率近 1300 匹马力)。
连续完成 5 次弹射后,我特意感受动力输出的变化:传统高性能电动车此时往往会出现加速迟滞,甚至触发功率限制,但 U7 的加速响应依旧迅猛,仪表盘显示电池温度仅 38℃。当第 10 次弹射完成,我立即查看数据:加速时间仍稳定在 3.6 秒左右,衰减率不足 3%,双手能清晰感知到方向盘没有因电池热失控产生的细微抖动。
下车后触摸电池包位置,仅能感受到轻微温热,这与 “三明治式” 热管理结构直接相关 —— 电芯间的超薄液冷板实时控温,配合每 2 颗电芯 1 个的温度传感器,避免了高频放电带来的热量堆积。对比此前测试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 次弹射后衰减率超 8%),U7 的持续性能表现堪称 “赛道级标杆”。
牙克石的测试日,清晨气温降至 - 30℃,我提前通过手机 APP 开启 U7 的 “极寒模式”,5 分钟后坐进车内,仪表盘显示电池温度已升至 15℃。挂入 D 挡起步,没有传统电动车的 “动力延迟”,轻踩踏板车辆平稳前进,即使在覆盖薄冰的路面,动力输出也线性可控,没有出现瞬间窜动。
我们规划了一条 20 公里的冰雪测试路线,包含城市通勤路段与乡村土路。行驶至 10 公里时,仪表盘显示续航消耗仅 26 公里(CLTC 工况标称续航 650km,实时续航剩余 574km),续航保持率约 77%,接近官方数据的 78%。中途停车查看电池状态,预热系统仍在低功率运行,确保电芯温度稳定在 12-18℃区间。
对比同场测试的某豪华电动车(相同路线续航消耗 45 公里,保持率仅 45%),U7 的 “冷媒直冷直热” 技术优势明显 —— 跳过冷却液换热环节,冷媒直接与电芯接触,换热效率提升 40%,再加上导航预判预热功能(行驶中系统检测到前方 5 公里温度降至 - 32℃,自动提前加强预热),让极寒天气下的续航与动力都有了可靠保障。
补能焦虑曾是我拒绝日常使用电动车的核心原因,但仰望 U7 的双枪快充与智能能量分配,在实际试驾中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 —— 无论是赛道日的紧急补能,还是长途自驾的中途休整,其效率都已接近燃油车。
珠海赛道测试日的午休时间(12:00-13:00),U7 纯电版的电量已降至 32%,我们将车辆开至充电站,同时连接两侧的 250kW 超充枪。按下充电按钮后,仪表盘立即显示充电功率攀升至 498kW(接近 500kW 峰值),10 分钟后电量达到 58%,20 分钟时精准停在 81%—— 折算下来,每分钟补充约 24.5 公里续航,与 CLTC 工况计算的 25 公里基本一致。
充电过程中,我特意留在车内感受:空调保持 24℃制冷,电池温度始终稳定在 36-38℃,没有出现传统电动车快充时的 “电池过热导致功率骤降”。下午 13:00,我们立即重返赛道,开启连续 5 圈的高速巡航测试(平均时速 160km/h),动力输出依旧强劲,没有因刚快充完出现的性能限制。更惊喜的是低温补能表现:在牙克石 - 25℃环境下,我们同样测试了双枪快充,30%-80% 仅用 28 分钟,充电过程中电池预热系统同步工作,确保充电效率不打折 —— 这与传统电动车低温快充效率下降 50% 以上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为测试插混版的能量策略,我们规划了一条包含 “城市道路 + 山路” 的综合路线(总里程 80 公里,其中山路 30 公里)。出发时,电池电量为 45%,系统通过导航检测到前方 20 公里进入山路,立即在仪表盘提示 “将启动山路能量优化模式”。
行驶至城市道路末端(距离山路还有 5 公里),我明显感受到发动机开始介入,但其介入非常平顺,没有传统混动车型的顿挫感 —— 仪表盘显示此时发动机以 “充电 + 驱动” 双模式运行,电量从 45% 缓慢提升至 58%。进入山路后,系统自动锁定电量在 55%-60% 区间,优先以电机驱动,遇到急加速(如爬坡超车)时,发动机才辅助输出。全程 30 公里山路跑下来,电量仅消耗 3%(从 58% 降至 55%),而传统混动车型在相同山路下往往会消耗 15% 以上电量。
中途我们还测试了插混版的快充:电量降至 30% 时连接 210kW 快充桩,22 分钟后电量达到 80%,充电过程中系统还会根据电池温度自动调整功率(当电池温度超过 35℃时,短暂将功率降至 180kW,温度回落后续立即回升),既保证效率又兼顾安全。
“四电时代”(电池、电机、电控、电悬架)的概念听起来抽象,但在实际试驾中,云辇 - Z 电磁悬架的表现却无比直观 —— 电池不再只是储能,而是能实时为操控提供 “能量支持”,让 U7 的动态表现远超传统豪华轿车。
为感受悬架响应,我们在测试场地设置了 “连续减速带路段”(10 个减速带,间距 5 米,高度 8cm),分别以 60km/h、80km/h 通过。当车辆以 80km/h 冲过第一个减速带时,我原本做好了剧烈颠簸的准备,但实际感受却出乎意料:车身仅轻微上下浮动 1 次,方向盘没有明显震动,双手几乎感受不到冲击 —— 这背后是 5ms 级的悬架响应(传统液压悬架需 100ms)。
事后查看数据:当传感器检测到减速带时,电池立即为悬架作动器输出 800A 峰值电流,作动器在 0.005 秒内完成 “压缩 - 回弹” 动作,提前抵消了减速带带来的冲击。对比同场测试的奔驰 S 级(传统液压悬架),以相同速度通过时,车身连续颠簸 3 次,杯中香槟晃动幅度是 U7 的 3 倍以上 —— 这种差距,让我真切感受到 “电池驱动悬架” 带来的操控革命。
珠海赛道的 “连续 S 弯”(曲率半径 50 米,共 6 个弯道)是考验车身控制的关键环节。我以 180km/h 的速度进入第一个弯道,双手轻打方向盘,车身立即精准跟随转向,侧倾感微乎其微 —— 事后查看数据,车身侧倾角仅 1.2°(远低于传统豪华轿车的 5° 以上)。
过弯过程中,我能清晰感受到悬架在实时调整:左弯时右侧悬架自动加强支撑,右弯时左侧悬架同步发力,这种动态调整完全由电池实时供电控制,没有传统悬架的 “延迟感”。完成 6 个 S 弯后,仪表盘显示 “悬架能量回收 0.12kWh”—— 这是悬架压缩回弹时通过发电机回充的电能。更惊喜的是城市颠簸路段的回收效果:我们在布满井盖的城市道路行驶 10 公里,悬架共回收 0.52kWh 能量(相当于 5 公里 CLTC 续航),这种 “行驶即充电” 的模式,让续航有了额外保障。
电池安全不是 “有没有” 的问题,而是 “信不信” 的问题 —— 仰望 U7 在试驾中通过 “模拟极端场景” 的测试,让我对其安全防护有了绝对信心。
为模拟日常可能遇到的 “底盘剐蹭”,我们在测试场地设置了 “凸起石块路段”(石块高度 15cm,模拟路面障碍物)。我以 30km/h 的速度驾车碾过石块,底盘传来 “轻微碰撞声”,但仪表盘没有任何故障提示,车辆继续平稳行驶。
事后检查:电池包下盖板的碳化硅复合材料仅出现轻微划痕,没有破损;连接诊断电脑查看,电池电芯电压、温度均正常,无任何漏电或热失控风险。这与此前的针刺测试结果一致 —— 用 5mm 钢针穿刺电芯后,电池包无明火、无冒烟,表面温度仅升 35℃。更放心的是高温测试:我们将 U7 停放在珠海 38℃的露天场地暴晒 4 小时,电池温度最高升至 42℃,但系统自动开启散热,未出现任何安全预警,启动车辆后动力输出正常。
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的优势,在高速变道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珠海赛道的 “高速变道测试” 中(时速 180km/h,快速从左侧车道变至右侧车道),我能清晰感受到车身的整体感 —— 没有传统轿车的 “车身扭曲” 感,方向盘转向精准,车身跟随性极强。
事后查看数据:U7 的整车扭转刚度达 40000N・m/°,远超宝马 7 系的 31000N・m/°—— 这种刚性不仅提升操控,更在安全上提供保障。我们还进行了 “涉水测试”:将 U7 驶入 1.5 米深的水池,浸泡 30 分钟后驶出,车辆立即正常启动,电池无任何进水痕迹(IP68+IP6K9K 防水防尘等级),这让南方雨季的日常使用也没了顾虑。
经过牙克石极寒、珠海赛道、城市通勤等多场景的实际试驾,仰望 U7 的电池系统已彻底超越 “储能单元” 的传统定位 —— 它是赛道上持续输出 1300 匹马力的 “性能核心”,是极寒天气下 78% 续航保持率的 “可靠保障”,是 20 分钟快充回血的 “补能利器”,是连续 S 弯 1.2° 侧倾角的 “操控中枢”,更是剐蹭涉水后依旧安全的 “防护屏障”。
作为赛车手,我曾认为电动车的 “性能” 只是 “一次性加速”,但 U7 让我看到了 “持续性能 + 全场景适应” 的可能:赛道日能连续 10 次弹射不衰减,极寒天能即开即走不趴窝,长途自驾能 20 分钟快充补能,山路驾驶能智能预判能量 —— 这些不是孤立的技术亮点,而是以电池为核心的 “系统协同”。
对普通用户而言,这份技术实力意味着:北方用户不用再担心冬季续航腰斩,性能爱好者不用再忍受赛道性能衰减,长途驾驶者不用再为充电排队焦虑 —— 当电池从 “后台” 走向 “前台”,电动车的驾驶体验终于摆脱了对燃油车的模仿,开创了 “电驱性能” 的全新哲学。而这,或许就是仰望 U7 留给行业最珍贵的启示:未来的电动化竞争,拼的不是单一参数,而是 “让技术真正服务于驾驶体验” 的系统能力。#我的汽车生活日记#
来源:语言执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