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书写、实用文本与问题意识——2025上海译文非虚构出版新风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23:34 2

摘要:赵阳通过生命书写,搭建个体与群体的情感联结,刘宇婷以实用文本回应现实困境,张吉人则借问题意识解剖结构性矛盾。他们用出版的实验与实践证明,非虚构绝非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通过文学性表达与公共议题的结合,实现“记录、疗愈、启蒙”的多重功能

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举办的2025阅读风向推介会上,赵阳(普照)、刘宇婷、张吉人三位出版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非虚构的“社会效能”

赵阳通过生命书写,搭建个体与群体的情感联结,刘宇婷以实用文本回应现实困境,张吉人则借问题意识解剖结构性矛盾。他们用出版的实验与实践证明,非虚构绝非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通过文学性表达与公共议题的结合,实现“记录、疗愈、启蒙”的多重功能

无论是快递员的生存困境、癌症家庭的伦理抉择,还是气候危机的全球追问,抑或中国新能源行业从筚路蓝缕到弯道超车,都是在用真实的笔触刺穿时代的浮沫,用问题的锋芒照亮被遮蔽的真相。

从《我在北京送快递》到《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

演讲者:赵阳

大家好,我是普照。两年前的此刻,我作为编辑策划的第一本原创书,在当时任职的浦睿文化已印制完成,等待入库,这本名为《我在北京送快递》的书首印8000册,未曾想却在随后几个月迅速、彻底地改变了我的编辑生涯,带我去到更多生动的文化现场,让我获得了诸多新鲜经验。

对于经验和变化,要待新鲜感过去,才能冷静审视。我察觉自己正站在十字路口,自问:下面呢?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如何踏出殷实、有效的第二步?编辑的问题,用书回答。这个答案,在去年底我来到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后,开始加速成型。这就是今天想介绍给大家的《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一个90后彝族女性的34年人生自述

两本书串联,显露出对今后五年乃至十年要长期专注的细分出版领域,我心中有了具体、明确的图景,那就是“生命书写”。且历经多次反思我仍然认定,诸如此类生命书写,是过去五年,也会是今后五年的出版潮流、内容风向标之一

书要博取关注、网络传播,“贴标签“必不可少。回顾《我在北京送快递》传播全程,往往以“素人写作”“打工人”“快递员”被首先定位。但观察近一年文化动向,我认为“生命书写”能更全面更本质地统括这类反映身边故事、近前现实的原创非虚构或文学性自述作品。毕竟作品打动读者并持续流传的深层共性,并非作者的社会背景,而是写作和文本自身的特质,是文本背后联结起作者、编辑、读者的共同的“生命经验”。

《我在北京送快递》收获巨大反响,源于在选题策划阶段,我外部受迫于职业危机感,内部推己及人,从共同生命经验出发,感受到彼时正经历疫情的我们,或许更感受到流量逻辑和信息茧房的不可靠,而迫切想关心身边的现实,由此把握时代脉动。从这个简单感悟出发,我观察到前述时代特质仍延续至今,于是将选题视野更笃定地转向自传、回忆性散文、口述历史等文学性非虚构。

《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延续这一视野,作者扎十一惹是生于1990年的彝族女性。她从村寨到大城市,从花腰彝族到多民族,以亲历者视角,记录自己、亲友、乡邻两代西南乡村女性私人生活的变迁,展现出一副贫苦但热忱、滞后但蓬勃的人间景象。跟《我在北京送快递》近似,书中收录的《大专课堂上老师教我们洗澡》一文,讲述农村寒门学子遇见好老师的真情故事,已在网络传播中感动百万网友,读者“没有任何煽情,却把人看哭了”的评语,准确勾勒出这位母语非汉语的作者的写作特质。

另有一位读者的感受,我也分外认同:“有生活、写得好的人会越来越多,渐趋传递这种坚持记录、对抗琐碎和感受生活的勇气。”相信《我是寨子里长大的女孩》,也会是这样一部“有生活、写得好”的作品,能把“对抗琐碎、感受生活的勇气”传递给读者。以及,能通过优秀的写作传递生命的温度,让更多个体彼此看见、彼此联结,也正是我对出版这份职业愿望的总和。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做的书能帮到人

演讲者:刘宇婷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做的书能帮到人”这句话出自我们科室的营销编辑王琢之口,那一年,《病人家属,请来一下》出版,主要解决一个问题:家人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人到中年,疾病慢慢围拢过来。书还在编辑的过程中,她的发小爸爸得了癌症;而我的好友妈妈查出来肠癌。待到书出版,一位读书博主说,为什么这个书没有早两年出,书里所有的问题,她公公走时丈夫都遇到了。书于2021年出版,至今作者王兴医生都能从各个渠道收到病人家属的“读后感”,《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为众多的癌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提供了帮助。

《最好朝南》则是女性为自己发声。22个女性,讲述了关于自己的24个真实的故事。本书作者全部为素人,但真实自有千钧力量。女性读者们在她们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的困境;也在她们的故事里,找到了突破困境的勇气。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在2024年年头出版,去年年底横扫年榜,拿奖拿到手软。那些给《图书馆》好评的读者和评委,在这本书里看到了“理想主义”。作者杨素秋说,她不是勇士,她只是尝试着往前走了一步。正是这一步,才有了西安碑林区书目合格的区图书馆,才有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这本书的出版,鼓励了一些图书馆从业人员,也鼓励了很多在工作中面临种种阻碍的读者。

我们做书,常常提供精神价值,但这一批书的出版,我们提供了一些“实用价值”。2025年,我的待出版计划里,最“有用”的是一本生殖辅助的书——《生育是你的天赋,也是你的自由:辅助生殖之路》

在人人都喊着不要生育的年代里,出这样一本书是不是逆潮流?看一组数据,中国试管婴儿2018年达到25.2万人,2019年达到30.2万,比2018年增长20%,而2023年更是达到36.2万,比2019年增长20%。

女性自然有不生的权利,但更有生的自由。有一群女性,她们渴望拥有一个宝宝却不能,万般无奈之下,去寻求技术的帮助。尤其是患癌的女性,她们一边面对死亡的凝视,一边希望诞生下新的生命。没有一个愿景是渺小的,技术最终回归的,是每一个个体。

我们曾说:“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我们做的书能帮到人。”但我们希望,将来“常常能够帮到人”。编辑做书的意义,就藏在每一本“帮到人”的书里。

提问,非虚构的第一步

演讲者:张吉人

相信所有读过《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朋友,都会记得书中的一个名场面:

经过750万年的计算,超级计算机深思得出了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终极问题的答案:42。

对于这个答案,深思解释说:“这确实就是答案。我认为问题在于,你们其实没搞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一旦你们搞清楚问题究竟代表什么,就会明白答案是什么意思。”

所以,问题到底是什么?

崇尚第一性原理的马斯克,在谈到这本影响他青少年时期的科幻经典时说道:“《银河系搭车客指南》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AI时代,正确提问的能力比答案更重要。提问,是好奇心,是行动的起点,是突破认知的边界。

提问,也是非虚构的第一步。这一步,比我们原本想象的更重要。

回顾2024年我们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其实每一本都包含了各自的问题意识,从不同的历史、国家、社会和人心,向这个时代提出追问:

1月,《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为什么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建一座公共图书馆,需要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

3月,《43次杀意》——家庭、学校、青春期烦恼,为什么会发展成一桩未成年人虐杀事件?究竟在什么时刻,面对同龄玩伴,少年们的心中生出了无端的杀意?

4月,《北欧向左,美国向右?》——北欧福利国家养懒人?美国更崇尚个体自由?对于人的解放,国家到底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

5月,《君幸食》——中餐到底是什么?如何在世界饮食文化的维度下理解中餐的发展?如何在中餐的演变中理解中国?

8月,《诺贝尔文学奖消失之日》——无法颁奖的2018年,瑞典文学院究竟发生了什么?面对丑闻和女性受害者,为什么权力如此傲慢?精英们集体保持沉默?

11月,《失败》——为什么经过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清王朝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面对19世纪的最后十年,清帝国自下而上的变革,为何会经历连续的失败?

2025年,我们将继续追问,相信故事和真实的力量,推荐三种非虚构新作:

4月,《悬而未决:气候科学的事实和迷思》——“汹涌的海平面正在淹没海岸。飓风和龙卷风正变得更加猛烈和频繁。气候变化将是一场经济灾难。”这些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真的是“事实”吗?“气候变化主要来自人类的影响”,是一种科学的定论吗?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比如能源转型)?前美国能源部副部长、加州理工物理学教授史蒂芬·库宁,讲述关于气候科学的事实和迷思。

6月,《电车之心:中国动力电池传》——《经济学人》发问:“为什么全球电池产业无法剥离中国?”《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团队深度调查揭秘,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中国做对了什么?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做对了什么?科研(中科院凝聚态物理研究)做对了什么?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做对了什么?

8月,《大明神木记》——近两百年的采木大役,来自四川的紫禁城楠木,与明王朝的兴衰有何内在关联?从羁縻制度到改土归流,神木山地区如何影响了中央王朝与西南边疆的治理格局?原创历史非虚构新作,以皇木采办为线索,再现一座蜀山被岁月掩藏的六百年变迁。

来源:上海译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