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3年,王甦出生于湖南东安的一个乡村,原名王锡茂。他在自传中回忆童年:“打着赤脚帮母亲放牛、捡柴、割草、插秧,经常吃不饱饭,直到12岁才得以开蒙读书。”生活的困苦没有将他击垮,反而化作鞭策他拼命读书的动力。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张赫 张瀚允 侯佳欣/文 王宁/视频)“满腔热血报家国,灭尽倭狼奏凯旋。一寸河山一寸血,抗战精神薪火传。”
阳光透过窗外树木的枝叶,在室内投下斑驳光影。102岁的抗战老兵王甦,端坐于广西桂林的家中,精神矍铄,念起这首自撰的纪念诗时,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
得知记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来,老人用布满皱纹的双手,轻轻抚摸着胸前的纪念章:“这是我有生以来最大的荣幸。”
书桌前,悬挂着他年轻时身着戎装的照片,黑白影像里的青年目光如炬、神情坚毅,与眼前这位期颐老人隔空相望,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102岁的抗战老兵王甦。侯佳欣摄
1923年,王甦出生于湖南东安的一个乡村,原名王锡茂。他在自传中回忆童年:“打着赤脚帮母亲放牛、捡柴、割草、插秧,经常吃不饱饭,直到12岁才得以开蒙读书。”生活的困苦没有将他击垮,反而化作鞭策他拼命读书的动力。
1944年秋天,战争的硝烟蔓延至家乡。时年21岁的王甦,人生轨迹就此改变。“长沙失守,家乡沦陷,祖父、堂兄被强行拉夫,死于异地。鬼子所到之处,施行‘三光政策’,百姓惨遭屠杀……中国前途,危在旦夕。”回忆这段往事时,老人双手微微颤抖,声音里满是对侵略者的愤慨。
民族危亡之际,王甦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武冈第二分校。他为自己取别号“九人”——“九”与“人”相叠,正是“仇”字的拆写,“就是想学好军事打鬼子,为亲人报仇,为国家雪恨!”
在军校的日子里,王甦与同学们天不亮就起床出操,进行高强度训练。为模拟战场真实环境,军校禁用铁床、胶鞋,学员一律睡草垫地铺、穿自制草鞋。“战场上哪有那么好的条件!不少同学脚底磨得鲜血直流,还是咬紧牙关坚持。”王甦回忆道。
除步兵操典、实弹射击外,每位学员还需掌握敌火下匍匐、夜间接敌等实战技能。日复一日,王甦在打靶场上反复瞄准,双手磨出厚茧,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上前线,杀敌报国。
“一息尚存,永不停步。”王甦在日记里写道。在那内忧外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将一切艰难困苦,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史料记载,这所“山洞里的军校”曾创造了“草鞋走出铁血军官”的奇迹,95%的毕业生奔赴抗战前线,在长沙会战、雪峰山战役、衡阳保卫战的战场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每当传来前线将士在战场奋勇杀敌的事迹,王甦和同学们都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大家时常围着一张破旧地图,追踪着战局变化,从湘西会战到桂柳反攻,每个消息都牵动着这群学子的心。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校园顿时沸腾。王甦和同学们扔下书本,冲出教室,许多人激动得相拥而泣,庆祝胜利的歌声彻夜回荡。
抗战胜利后,武冈第二分校并入成都本校,王甦随之辗转继续求学与工作,于1950年考入广西人民革命大学,自此在桂林定居,一晃就是七十多年。
王甦的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照片和勋章。侯佳欣摄
走进老人的卧室,十几平米的房间整洁朴素,仍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凉席平整,蚊帐垂顺,被子和衣服叠得方方正正,连袜子都码得一丝不苟;书桌上,15本用棉线仔细装订的日记本整齐排列,页角微卷。
“我节俭惯了,常以俭用为荣、以俭用为乐,总觉得勤俭节约是美德,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王甦说。
问及养生秘诀,老人笑眯眯地告诉记者:不与人争吵,常怀感恩之心;不怕累,不怕苦,不发牢骚,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怕。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倡议,被王甦工工整整抄录在笔记本上,他还特意在旁标注:日常生活重点应放在锻炼身体。
七十多岁时,王甦还在坚持每天晨跑,天微亮便起床锻炼,从七星公园的普陀山、摘星亭,再到桂海碑林,风雨无阻。“这么多年来,没生过什么大病。我个人觉得,锻炼还是有一点效果。”
如今,102岁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天下楼散步,书桌上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对时事的感悟和心得,从国家大事到国际风云。“坚持看新闻,看完以后写一些感想;每天都写日记,让脑筋衰退得慢一点。”老人笑着说。
问及对年轻人的寄语,王甦目光殷切:“国家发展建设到今天,国富民强,不容易!”他语气坚定,“年轻人要把学习搞好,身体搞好,工作做好。只要肯努力,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翻开泛黄的笔记本,一页纸上的字迹格外有力:“弘扬抗战精神,保卫世界和平”——这是一位百岁老兵最深切的期盼,也是一份跨越时空的共同心愿。
来源:东坡不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