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悄然流转,两年的农垦岁月,早已将我锻造得坚韧不拔。那些在农机驾驶室暴晒的午后,那些在麦场挥汗如雨的白昼,那些在卡口彻夜守望的长夜,都让我深深懂得:执着不必宣告,默默守护呼伦贝尔农垦这片沃土才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
时光悄然流转,两年的农垦岁月,早已将我锻造得坚韧不拔。那些在农机驾驶室暴晒的午后,那些在麦场挥汗如雨的白昼,那些在卡口彻夜守望的长夜,都让我深深懂得:执着不必宣告,默默守护呼伦贝尔农垦这片沃土才是代代相传的精神品质。
2023年那个春风拂面的清晨,我通过公开招录考试加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第一连(队),成为这片绿色海洋中的一抹新绿。在新员工见面会上,公司领导的话语浸润心田:“要做有情怀、懂业务、有担当的新型农垦人,成为把握事业方向的全能型人才。”那一刻,我望着窗外无垠的草场,仿佛看见阳光正穿过岁月的长河,给新一代农垦人的肩头镀上金色希望。
2024年,谢尔塔拉农牧场公司举办“微光剪影·定格农垦Vlog大赛”。恰逢我们新人入职一周年之际,一条记录我青涩与成长的视频参赛,定格了一幅幅难忘的画面:初出茅庐的我,在见面会现场聆听领导的殷切期许;驾驶大拖拉机穿梭于金色麦浪,紧张中满是欣喜;从基层连(队)到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在多岗位磨砺中成长;深夜灯下用笔记录所见所思,叩问自己加入农垦的初心。
在农垦沃土上定格青春身影
如今两年过去,我已在岁月的锤炼中成为绿色守望者。
还记得初次坐进约翰迪尔1204拖拉机驾驶室,我瞅着密密麻麻的仪表盘和操纵杆直犯怵,方向盘比家用轿车沉得多,挂挡时要用力推拉,稍不留神就会卡在空挡。第一次尝试在麦田里直线行驶,方向盘被我扳得忽左忽右,犁出的地垄歪歪扭扭,师傅在一旁摇头:“小伙子,开拖拉机得沉住气,手稳眼准,盯着远处的麦茬线。”
师傅还带我上缓坡练习半联动,耐心地指点:“踩离合要快,抬离合要像拉弓弦般稳缓。你听发动机声音,转速开始下降时,就稳住离合。”可我起初总控制不好,不是熄火就是车辆向前猛冲。
后来下班后,我就偷偷钻进驾驶室练习,记不住操纵杆用法,就在本子上画示意图,练得双手磨出了水泡。师傅看我如此用心,便倾囊相授他二十多年的经验:“地里坑洼多,过坎时要让前轮先直着下去,后轮紧跟,否则容易侧翻。”他还教我通过听轮胎压过麦秆的声音判断茬口深浅,“听见麦秆密集的‘咔嚓’声,就得放慢速度。”
功到自然成。我从一个不会开手动挡位汽车的新人,到秋收时已能熟练驾驶约翰迪尔1204拖拉机,顺利完成从田间到晒场的运输工作。
告别驾驶室后,我又奔赴新的战场——迎接春播夏管秋收全方位农事挑战。
春播时节,晨光熹微中我便开始拌种肥,双手沾满灰褐色的肥料,指尖残留着种子的气息;弯腰扛起沉甸甸的农资,肩上承载着丰收的期许。
夏管时,我钻进齐腰高的麦田除草,露水浸湿裤腿,蚊虫在耳边嗡嗡作响。累了直起腰,抬头看见新栽的树苗在风中摇曳,似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心曲。
秋收的夜晚格外漫长。磅房的灯光映着新收的麦粒,我攥着送粮单认真核对每一辆车的吨位,汗水在安全帽带上结出盐霜。引导装满粮食的运输车穿梭在晒场,麦香扑进鼻腔。送检时抓起一把麦粒,对着灯光查看饱满度,忽然懂了“颗粒归仓”四个字的分量。
忘不了在土豆地、甜菜地统计运输数量的深夜,笔记本上的数字被车灯照亮又隐没,按计算器的语音声时而会被远处收割机的轰鸣淹没,汇成农垦人的“午夜狂想曲”。
最难忘的是禁牧期的临时检查站。2025年4月11日,那个暴风雪的深夜,我值了一天一夜的班,狂风如刀割过脸颊,我蜷缩在铁皮房里,听着屋顶铁皮被掀得哗哗作响。突然停电的瞬间,黑暗吞没一切,手中的备案表被风卷得猎猎作响,我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可每当黎明时分,我看见雪后的草原泛出灰绿的生机,便觉得所有坚守都有了意义。我们截住超载的牲畜,守住牧草返青的希望,抵挡时而扬起的风雪,终将化作来年更丰茂的草场。
两年来,我在泥土和星光中切换角色,成长为基层多面手。虽新闻专业毕业,但并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因借调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四个月,从而与《呼伦贝尔农垦报》结缘——它成为我珍贵的朋友,投稿邮箱是我与土地对话的窗口。春播时,田埂上拌种机的轰鸣跃然纸上;夏管时,蚊虫叮咬的红肿成了稿中的“勋章”;秋收夜,粮仓中手机微光映出运粮车的轮廓。这些都成为一线劳动者的真实注脚。
从此,我的写作不再追求华丽辞藻,而是专注记录拖拉机履带碾碎的土块纹理,记录老职工手上的裂口。这些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字,终将在报纸的字里行间勾勒出新一代农垦人的精神图谱。
展望未来,我愿做一粒会思考的种子,在平凡岗位上播种新希望。明年春播时,我计划在肥料袋回收队伍中推广“接力传递法”,减轻腰部劳损;夏管期间,建议连(队)设立“生态垃圾兑换点”,村民可用捡到的农药瓶兑换牧草种,实现环保与生产的双赢。秋收季,希望能参与设计电子收粮系统,用扫码录入取代手写登记,减少粮仓深夜呵气融冰的等待。
展望未来,我还想把卡口的风雪夜、麦场的星月夜、灯下的改稿夜,写成系列散文《农垦十二时辰》。我还要用手机Vlog捕捉拌种时逆光中的金色尘雾,记录禁牧检查时牧民眼角的皱纹与手中温热的奶茶。我想让更多人看见,农垦人的诗意不在都市霓虹,而在渗入泥土的汗滴里,在守护生态的每一次抉择中。
今年,听说连(队)又将迎来新员工。想到我们不再是大家口中的“新人”,眼前便浮现出麦场主任当年手把手教我熟悉工作的场景——那份热忱与耐心,正是农垦精神的生动写照。我愿如扎根牧场的树木,将经验化作养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来者。我想带他们触摸麦穗的饱满纹路,给他们讲述风雪夜的坚守,在言传身教中,让七十年的拓荒精神代代相传,让青春的新绿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当有一天,我的皱纹里也长出金色麦浪,我的手掌也磨出与老职工一样的厚茧,我会指着远处的麦田对年轻人说:“看,那片新绿里有我当年拌过的种、守过的夜、写过的字。”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