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9 05:01 1

摘要:八月,三秦大地沃野田畴活力迸发。新品种涌现、新技术赋能、新产业兴起……良种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慧”心种出现代新农景,小种子串起“致富链”,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铺展。

村民采收野油菜。

八月,三秦大地沃野田畴活力迸发。新品种涌现、新技术赋能、新产业兴起……良种在广袤田野生根发芽,“慧”心种出现代新农景,小种子串起“致富链”,乡村振兴的蓝图徐徐铺展。

育良种 做强农业之“芯”

今年,由陕西农垦大华种业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小麦良种“华垦麦23”在华阴市的田间地头惊艳亮相,以亩产752.5公斤的实收成绩,创2025年全省小麦单产最高水平。

8月13日,该公司仓库内,一袋袋小麦种子在传送带上“列队前行”,排成长龙的货车接力等着装车。随着一辆辆货车驶出公司,这些种子将扎根在各地沃土,孕育新生机,其中就有“华垦麦23”。

“华垦麦23”耐旱抗寒、抗赤霉病、产量高,自2022年审定以来累计在黄淮种植区推广超过100万亩。

高产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协同的结果。“我们种植‘华垦麦23’三年来,该品种表现优异,产量也很稳定。示范田应用了宽幅沟播、精准水肥等技术,同时配合无人机飞防和智能灌溉系统,精细化管控在丰产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华垦麦23”主要繁育基地,陕西省农垦集团华阴农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胜利说。

“我们自主研发的‘华垦麦7’‘华垦麦23’等新品种相继通过国家审定,种植反响很好。此外公司引进推广十几种高产、稳产、抗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可满足不同地块对小麦良种的需求。”公司总经理孙爱姚告诉记者。

华阴市华西镇华西村村民万隆今年首次种植了10亩“华垦麦23”,亩产达1485斤。“这品种稳当,既抗寒又耐旱。分蘖期麦苗长势就可以,后来遇上干旱,我浇了三次水,也没受旱,最后产量还高,来年还种它。”如今,“华垦麦23”受到广泛认可,我省关中地区种植面积超20万亩。

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种业创新,聚焦培育具备高产优质、耐密抗逆、节水且适宜机收特性的新品种,成功打造一批涵盖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的良种繁育基地。同时以抗逆稳产为前提、高产优质为目标,加快主要粮油作物的品种更新换代进程。推广密植、抗逆、宜机收高产玉米新品种,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和优质、抗逆水稻新品种,同时积极推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且宜机收的油菜新品种的应用。

用良技 增加土地效能

徐阳明查看玉米长势。

8月18日,在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杨居村,成片的玉米绿浪涌动,一排排玉米植株挺拔而立,宽大的叶片翠绿舒展。

玉米地里,密如蛛网的滴灌管道正精准地将水溶肥输送到每株玉米根部。种植大户徐阳明蹲在地头,抓起一把土,查看土壤湿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同步进行灌溉、施肥,省工节水不说,还精准高效。我这500亩地一个礼拜就浇完了,真是省了不少心。”徐阳明说,“要根据玉米不同生长期的需求精准施肥,小喇叭口、大喇叭口期各施一次,目前灌浆期已是第三次追肥。”

从农机手到种植大户,徐阳明在田间耕耘了20余年,高产纪录一次次被刷新。去年,他的500亩夏玉米高产核心示范田平均亩产达905.7公斤,这是我省关中地区夏玉米亩产首次突破900公斤。

高产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和这个种田老把式的高效管理技术。多年来,徐阳明采用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化播种技术,实现了增产增收。“传统种植每亩最多3800株,用了新技术后,保苗能达6100株,再加上水肥一体化,产量绝对差不了。”徐阳明道出了增产秘诀。

“以前种地凭经验,现在靠科技。”徐阳明说,现在种地的每个环节都离不了科技。播种时,采用气力式精量播种机合理密植,开沟、施肥、排种一气呵成;田管过程中,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精准灌溉、高效施肥,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粮食品质;收获时,机械化收割助力颗粒归仓。科技赋能让徐阳明轻松种出好粮。

“你看这玉米株距多均匀,长势也好,今年亩产应该能过吨。”徐阳明对今年的收成信心满满。

近年来,我省开展小麦——玉米吨粮田、高产田试验示范,持续推广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度等高产集成技术,配套实施“一喷三防”、深松深翻等措施,确保关键技术在整建制区域全覆盖。

施良策 串起致富链条

合作社上门收购,村民将野油菜进行打包称重。

谁能想到,从前漫山遍野的野油菜如今竟被规模化种植,家家户户常吃的撩酸菜串起了一条产业链。在安康市紫阳县,曾经不起眼的酸菜出山破圈,闯出大市场,也酿出了群众的甜日子。

曹治兵是紫阳县焕金镇金塘村人,在外务工时,他偶然发现家乡的撩酸菜深受外地朋友喜爱。

“怎样能让更多人品尝到家乡味道?撩酸菜能不能实现现代化生产?又该如何发展壮大?”2019年,带着这些思考,曹治兵回到了家乡。他先后成立紫阳县苏秦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紫阳县苏禾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算深耕撩酸菜产业。

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制定生产统一标准、解决保存难题、打通销售渠道……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2023年,年加工25万公斤的撩酸菜标准化工厂建成投产,年产值突破100万元。

订单不断,工厂对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野油菜身份不明,规模种植面临困难。当时,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韦世豪在双龙镇三元村驻村,他利用专业所长,通过实地考察、资源库比对,科学鉴定野油菜为“叶用芥菜”(芥菜类)。

野油菜有了身份证后,紫阳撩酸菜产业向标准化、规范化迈进。“针对传统野油菜品种退化问题,我们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工作,成功培育出‘撩酸菜选系’优质品种,抗病性强,亩产比老品种高20%,腌出的酸菜更脆更香。”韦世豪说,驻村工作队还在三元村建成撩酸菜初级加工厂,近百名村民实现就近就业,越来越多当地群众在这个“酸”产业中尝到甜头。

如今,当地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牵头,免费给农户提供野油菜种子和有机肥,并进行保底收购。三元村村民樊明红去年种了3亩野油菜,亩产1500余公斤,增收1万多元。“种子肥料统一发放,种植技术指导送到地头,野油菜成熟后合作社上门收购,我们啥也不用操心,只管种好菜。”樊明红乐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紫阳县已在5个镇11个村推广种植野油菜超过1万亩,年综合产值达4000万元。优质野油菜品种为撩酸菜产业筑牢根基。得益于稳定优良的原料供应,撩酸菜品质统一稳定,这一传统工艺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科技+良种”深度融合,让群众实现种出好庄稼、卖出好价钱、过上好日子的愿景,催生的硬核“农业芯”正托起乡村振兴梦。(记者 方腾)

来源:秦观陕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