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对话数字出版”活动成功举办 关注出版变革与人才培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04:02 1

摘要: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于8月28日至31日在河南郑州举办,本届数博会重磅活动之一——“中外学者对话数字出版: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活动于8月27日成功举办。

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于8月28日至31日在河南郑州举办,本届数博会重磅活动之一——“中外学者对话数字出版: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活动于8月27日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推动出版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搭建中外数字出版领域学者交流的高端平台,增进中外学者对彼此在数字出版领域研究成果、实践经验及发展模式的了解,同时推动中外学术资源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共享与合作。活动由数博会组委会主办,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武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联合承办。

活动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总编辑宋强主持并作开场致辞。宋强表示,会议的主题聚焦数字出版,因为数字出版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全球化布局等多维度推动出版业转型升级。中外嘉宾围绕数字技术变革展开的发言可为我们提供智力支持。

交流发言环节由宋强和美国赛阅(OverDrive)东北亚区域经理兼中国区总经理张丽平共同主持。法国《图书周刊》原总编辑、国际出版业独立顾问法布里斯·皮奥(Fabrice Piault),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王晓光,英国斯特灵大学艺术与人文学院数字媒体项目主任、教授格雷格·辛格(Greg Singh),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晏青,尼泊尔当代出版社社长凯兰·高塔姆(Kiran Gautam),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海刚,韩国出版学会现任会长、瑞逸大学教授金镇斗,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系副主任白晓晴分别作发言。

皮奥在发言中表示,受数字技术影响,出版商发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变化。科技公司必须基于明确的权利许可并遵守伦理规范训练AI大模型,以适应出版业的特定需求。AI对作者创作产生影响,可以作为营销工具,可以进行有声书的声音复刻,还可以作为翻译工具。数字出版未来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实现创作者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这与自助出版的蓬勃发展有关。二是基于流媒体订阅的新模式。出版商不仅发布文本,还发布图像和照片。在多媒体环境中,出版商要思考:什么是电子书?什么是阅读?什么是知识?如何在AI世界中保持思维的多样性?什么是教育?如何保证在AI世界中独立思考?出版社要针对每家出版社开发适用的AI系统。

王晓光提出,产业变革需要新型人才,对大学提出新的时代需求。无论互联网、AI如何发展,出版人都必须认识到,出版的价值永远存在。出版物常常是各种IP产业链的源头,技术借助出版业获得发展,而出版业没有抓住增长机会,主要表现在对内容深度开发能力不足,长价值链开发的参与度不够。AI融合是音频、信息、文字等多模态的统一调度,为出版业提供了更多机会。而将出版内容转换成高质量数据集,反过来可以支持AI发展。出版企业要在技术应用前应用AI,先做流程重组,然后利用技术做新产品新内容,以及新的服务模式和在线生态。从教育角度讲,要培养出版社需要的人才,核心是增强人的能力。培养未来的人才,需要学界、业界携手共同发挥力量。要构建人智协同的生产体系,必须坚持两点:一是提升数智素养,培养学生从事智能化工程、人机协作的能力。二是提升国际化素养和沟通能力。

辛格表示,培养AI素养是数字媒体项目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会投入大量时间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慢慢培养,这是作为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可转移技能。他采用科学技术研究方法来研究媒体和传播,特别是用技术塑造彼此之间、与机构以及与整个社会的关系,因此大部分工作围绕AI伦理和未来思维伦理开展。要将流行的AI聊天机器人与大语言模型区分开。大型科技公司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需要借助其他形式的AI技术,为媒体生态系统作出可持续的贡献。要谨慎关注科技公司投资形成的不稳定状态,会有不同行业、平台、受众,尤其是体验的融合,特别是在5G连接和基建方面会出现新的讲故事形式。

晏青表示,青少年群体是数字消费的主体,最大特征是数字原住民,整个文化消费链条都是数字化的。深度数字化之后,相继出现了人机互动、人与智能互动,青少年的能动性得到释放。在人智互动过程中,大量内容需要智能生成,AI提供了无限想象空间,青少年则摆脱传统故事限制,可以自己创造故事,描绘故事,其数字媒介消费的重要特征是让自己快乐,即悦己型消费。由于这样的圈层化消费,他们获得了自己意义的控制权、定义权,形成消费轻量化现象。另一种现象是价值轻量化。青少年追求快乐至上,即时满足,弱化宏大叙事,与主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隔阂。当下的流量经济,又是基于大家的爱好进行信息的生产、传播,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追求快乐和圈层化的文化消费进行了固化。传统出版业转型成功后,需要面对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传播等方面课题。

高塔坶表示,文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桥梁之一,而在当今时代,这座桥正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和智能化。AI对数字出版的影响体现在提供了真实的生活体验,翻译机可以为我们提供实时聆听、交流、洽谈版权的便捷,像一位“数字外交官”。出版行业应以诚意和远见迎接这一变革,利用AI更好、更快、更远地传播故事。数字出版将向4个方向发展。一是个性化叙事。人工智能将使书籍根据读者的年龄、喜好和阅读水平自动调整语气、风格和内容。二是多语种整合。大语言模型等翻译工具将提高实时翻译的准确性,使小语种更易被接纳。三是数字先行的文化出版。更多传统故事将以互动绘本、增强现实漫画、语音讲述民间故事等形式呈现,覆盖更广泛的年轻读者。四是环保出版。通过数字平台可大大减少纸张浪费,在印刷条件薄弱的地区提供可持续的阅读渠道。为深化中外数字出版合作,一是开展数字出版访问学者计划。邀请中外编辑、翻译和技术团队在彼此国家短期驻留,使用数字工具共同创作。二是创建智能授权平台。建立基于区块链的内容共享平台,让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小型出版机构能够便捷、合法且低成本地获取中文数字内容。三是鼓励人机协作创意写作。举办全球故事创作挑战赛,鼓励作家与AI协作创作,展示人机共创的可能性。

王海刚介绍了所在高校做好人才培养的实践。一是坚持大出版、大传播、大文化的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不管新媒体怎么变,都需要基础性的东西做支撑。二是产学研协同育人。坚持开展出版精英论坛,开拓学生的视野,邀请学界、业界老师讲解出版前沿及动态变化,邀请校友回家、举办传媒沙龙,通过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竞赛实践、实习实践,四位一体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三是组织竞赛实践,以此让学生感知到技术带来的影响,提高自身技能。四是开展实习实践,与企业合作,在助力企业转型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发展,培养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掌握现代出版技术的高素质、传媒化、复合型的出版人才。

金镇斗表示,AI为数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如在解释一个现象时,韩国出版机构不仅提供文字,还提供视频,帮助学生有生动直观的感受。但也有老师反对使用AI。韩国领导人更迭也影响了相关政策的变化。尹锡悦任总统在任期间推行数字教材,现在李在明总统主张使用纸质书。但是,韩国只有不到30%的学校使用数字教材。现在,从老人到儿童,每个人都在使用手机。韩国的闹市书店和地区书店正在消失,很多人都不去书店购书,而是从网店购书,出版业的传统价值链正在崩溃。韩国人对AI带来的变化感到惊讶。

白晓晴围绕智能时代出版人培养新模式这一话题作了发言。她表示,AI对高校来说关键在于多模态转化能力,这给出版带来很多发展可能。在出版服务领域,我们基于融合出版案例提炼出三种新模式,一是从传统数据库发展到知识服务方案。二是开发沉浸式出版。如视频、音频、纸质书、图书配套卡片都是沉浸式的,这是AI赋能重要的方向。三是开发交互出版。数字人等新形式兴起,未来可以用交互方式提供知识、信息和阅读。未来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输出内容,让其更准确,能组合知识,并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出版社编辑过去需要做好选题策划和版式设计,现在需要懂市场、懂文字、懂音视频、懂交互的多技能人才。此时要做好统筹者、传播者,做好价值把关人。出版教育要让学生不局限于传播的编校技能,而是更好提升全面知识,有跨界、把关能力,能在AI帮助下把原来需要学习很多软件才做出来的出版作品快速转化成产品。学生既要把握好利用AI的这个度,又要在AI生成的基础上,发挥人的创造力。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实现数智赋能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平衡,就需要制定完整的AI使用规范,培养学生用好AI,同时坚守学术和文化底线。

互动环节由张丽平主持。英国Supadü首席商业和运营官(CCO)莎拉·阿巴思诺特,斯里兰卡海王星出版社社长丹尼斯·库拉顿加,印度GBD图书出版社理事长高崖,印度Xact出版集团主管瑞坦舒·辛格,泰国红山出版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春华,中友会副会长大谷美登里,加拿大多伦多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詹姆斯·韦尔登分别作了分享。俞春华表示,红山出版社的电子业务自疫情后超过了纸书业务,占比达60%左右。从去年开始,红山公司就一直在摸索中学习AI,以出版内容更丰富的优质内容。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武汉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许洁作总结发言。

来自国内外多所大学、出版机构的代表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共百余人参会,南亚出版中心中国方总经理任文玉,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魏文起,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谢娜,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杨玉玲、副总编辑刘艳花,以及中宣部出版局研究处相关领导参加了此次活动。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