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七月初七,是中国情人节,人们把今天称为七夕节或者乞巧节。在农业社会中,七夕节这个日子处于夏末秋初的关键时期,天气变化对秋收作物的生长影响巨大。因此,围绕着这一天,民间产生了大量富含智慧的农谚。
今日七月初七,是中国情人节,人们把今天称为七夕节或者乞巧节。在农业社会中,七夕节这个日子处于夏末秋初的关键时期,天气变化对秋收作物的生长影响巨大。因此,围绕着这一天,民间产生了大量富含智慧的农谚。
“秋旱不秋旱,看七月初七”,今日七月初七,晴天有何预兆?秋天干旱吗?
这句农谚说白了就是:今年秋天会不会闹干旱,就看农历七月初七这天老天爷给不给面子了。
“七月初七”是关键日子,就是七夕节这天。在老辈庄稼人眼里,这天可不是光看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更是预测下半年旱涝的“气象哨”。古人发现啊,这前后天气变化往往和之后的降水有某种联系。
如果七月初七要是下雨了,农民伯伯就会松口气:“有雨好啊!看来秋天雨水差 不 离,庄稼能喝饱水,不怕旱了!”
要是七月初七大晴天,那可就得警惕了:“坏菜,这天干巴巴的,怕是要秋旱呐!”说不定就得提前蓄水防旱了。
其实这就是老祖宗常年“看天吃饭”攒下的经验:七月初七正值夏末秋初,夏季风减弱、秋季天气系统开始活跃。这天的天气状况(比如是否有降雨系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大气环流的走势,进而影响后续降水。虽然不像天气预报那么精准,但很多时候还真能预测得八九不离十!
“七月初七看巧云,预卜秋早和秋淋。”
这里的“巧云”指形态奇特、变幻莫测的云。这句谚语是说,通过观察七夕这天云的形状和动向,可以预测秋天是干旱(秋早)还是多雨(秋淋)。这体现了古人通过观云识天的经验。
“七月七,无雨十月半。”或 “七月七无雨,十月半无霜。”
如果七月初七这一天没有下雨,那么预示着到十月中(农历)都不会下霜,意味着秋季会比较长,天气暖和,是个晚霜的年份。这对于晚秋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七月七,牛郎织女泪涟涟。”
这是一个非常浪漫化的说法。传说牛郎织女在七夕相会,会激动得流泪,他们的眼泪就是人间的雨水。因此,如果这天下了雨,就被看作是“相思雨”,是祥瑞的征兆,预示著好事发生,风调雨顺。
“雨打七月七,阴雨连绵到秋溢。”
如果七夕这天下雨,那么接下来的秋季可能会阴雨连绵,雨水较多,甚至可能导致秋涝。提醒农民要提前做好排水防涝的准备。
“七月七,掐瓜吃。”
到了七月初七,地里的瓜(如甜瓜、西瓜等)已经成熟,可以开始采摘食用了。标志着瓜果进入了丰收季。
“七月七,洗犁耙。”
在南方,双抢(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农忙基本结束。七夕这天,忙碌告一段落,可以把用过的犁、耙等农具清洗干净,收拾起来,准备迎接接下来的田间管理工作。
“七月七,花生熟。”
直接指出,七夕时节,春播的花生已经成熟,可以开始收获了。
“七月七,晒棉衣。”
趁著秋老虎阳光依然猛烈,把秋冬的棉衣拿出来晾晒,防潮防蛀,为过冬做准备。这也与“晒书晒衣”的古代七夕习俗有关。
“七月七,生巧芽。”
这与七夕“乞巧”的民俗直接相关。古代女子会在七夕前几日发豆芽(称为“巧芽”),到了七夕夜,通过观察巧芽的形态来进行“乞巧”活动,祈求自己心灵手巧。
农谚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南北方的谚语重点不同。北方多关注干旱,南方则更关注涝灾和农事节奏。
不过咱也得明白,天气变化复杂,农谚有地域性,具体还得结合现代天气预报看才行哦。今天七夕节,你们那边下雨了吗?
来源:林火火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