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西方媒体变了!终于正面报道中国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2 20:02 3

摘要:当英国广播公司的航拍镜头扫过深圳大疆总部楼顶时,七百架无人机突然升空组成汉字图案。这个2024年5月的震撼开场,让习惯看西方媒体"阴间滤镜"的观众差点打翻咖啡杯。要知道就在去年,同个摄制组拍摄中国工厂时还专门挑选雾霾天取景,这次却把科技园区的蓝天白云拍得像明信

当英国广播公司的航拍镜头扫过深圳大疆总部楼顶时,七百架无人机突然升空组成汉字图案。这个2024年5月的震撼开场,让习惯看西方媒体"阴间滤镜"的观众差点打翻咖啡杯。要知道就在去年,同个摄制组拍摄中国工厂时还专门挑选雾霾天取景,这次却把科技园区的蓝天白云拍得像明信片。

那条6分23秒的视频里出现了让老观众陌生的词汇。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频道用"雄心勃勃"形容中国的科技计划,镜头依次扫过DeepSeek的智能机器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生产线。视频里提到个重要数据:过去十年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翻了近三倍,这个数字在工信部官网上能查到具体年份的增长曲线。

这种转变早有预兆。日本电视台春天播出的纪录片拍到个有趣细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科学家凌晨还在调试设备,这个画面被反复播放了十五秒。纪录片播出后,东京秋叶原电器店的导购员说,最近三个月带中文标识的智能家居设备销量涨了四成。

美国财经杂志六月刊的封面让订户们反复确认刊名。封面上并列摆放着中美两国的新能源汽车,配文直接引用国际能源署的报告:中国生产了全球八成太阳能板。最让读者惊讶的是内页照片——合肥那个圆形实验装置正在进行的核聚变实验,监控屏幕上的1.2亿度高温数据被标注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认证编号。

民间观察者的视角更有意思。马德里工程师何塞把华为手机拆解视频发上网,二十小时收到三千条技术追问。他指着主板上指甲盖大小的芯片说:"这里藏着七层纳米级电路,完全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不过这些专业讨论主要停留在科技论坛,超市里的大妈们还是更关心手机拍照清不清晰。

有组数据让行业分析师们连夜修改预测报告。去年中国芯片进口量降了19.3%,但自己生产的芯片数量反而多了35.6%。在布鲁塞尔的中欧投资论坛上,主持人念了份五年专利合作统计:中欧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数量五年里增长78%,涉及领域从新能源电池到污水处理技术。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媒体生存。伦敦某电视台的内部备忘录泄露了个秘密。他们关于中国科技的节目收视率是政治类内容的三倍多,虽然文件没说明原因,但制作人都知道观众爱看火箭发射比爱看政客吵架多。现在全球每三部手机里就有一部装着中国开发的软件,这种普及度让传统媒体不得不调整镜头焦点。

德国老牌杂志三月刊发的质疑文章引发意外反响。当编辑们准备庆贺"揭露真相"时,官网评论区却被慕尼黑新投用的氢能源列车照片刷屏。这些列车由中国企业制造,刚通过欧盟最严格的安全认证。有读者留言:"如果中国技术真有问题,我们车站里跑着的200列新车怎么解释?"

标准制定权的争夺更微妙。国际电工委员会去年通过的17项新标准里,有11项带着中国科研机构的提案编号。在日内瓦开会的老工程师们私下说,现在看技术文件得先查中文版本,有些专业词汇英语词典里都还没收录。

字节跳动年初成立的新部门让外媒盯了三个月。这个专门处理国际媒体关系的委员会,最近被拍到在新加坡与路透社高管开会。英国财经报纸确认,该部门直接向全球CEO汇报工作,年度预算能顶个小国家的外宣经费。

传播渠道也在革新。金砖国家新闻网试运行首月就创下访问记录,首页置顶的南非学者文章里写着:"当西方媒体开始用正常语气说话,说明他们终于学会用平等视角看世界。"这个网站夜间流量最高峰出现在欧洲晚饭后,说明不少人在下班后悄悄补课。

来源:球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