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十万学子看温州”的集结号角响彻瓯江两岸,温州大学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姿给出创新答卷:他们既化身城市街巷的“流动展卷人”,用画笔勾勒诗意栖居的城市图景;又化身数字时代的“文化解码员”,以AI技术唤醒历史文脉。这场融合志愿服务与创新科技的双轨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
十万学子看温州
温大学子志愿服务、AI赋能双轨绽放
当“十万学子看温州”的集结号角响彻瓯江两岸,温州大学青年学子以青春之姿给出创新答卷:他们既化身城市街巷的“流动展卷人”,用画笔勾勒诗意栖居的城市图景;又化身数字时代的“文化解码员”,以AI技术唤醒历史文脉。这场融合志愿服务与创新科技的双轨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PART.01
志愿服务 看见温州
为积极响应“十万学子看温州”实践计划号召,温州大学追“锋”青年以志愿服务为棱镜,用青春视角丈量瓯越大地,在学雷锋行动中解码城市的温暖密码、发展动能与文化基因。
以艺术丈量城市温度
鹿城区大南街道300平米墙绘花海的诞生,是温大学子献给城市的春日礼赞。当画笔与砖墙共舞,不仅绘就了满墙绚烂,更在游客惊喜的眼眸里读懂了市民对美的向往。这场艺术实践让青年深刻体悟:城市温暖源自人文关怀与美学浸润的双向奔赴,而志愿者正是传递这份温度的使者。
以匠心触摸城市文明
瓯海南白象残疾人之家的折纸课堂,映照着温州“善行天下”的城市品格。温大“单脚鞋银行”志愿服务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三万只鞋履化作四千份尊严,八十万善款凝聚成十三省残障人士的微笑。学子们在穿针引线间触摸到温州民营企业的责任担当,感受到“义利并举”的温州商人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辉。
以温情见证城市发展
三乐亭前的袅袅茶香,氤氲着城市对劳动者的深情礼赞。当热茶驱散寒意,建筑工人粗糙的手掌与志愿者白皙的指尖相握,传递着产业兴旺与人文关怀的和谐共生。这种双向奔赴的温暖,正是温州从“民营经济发源地”迈向“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生动注脚。
以互动激活文化基因
府东绿道公园的欢声笑语,是温州文化活力的鲜活样本。五百余位居民在公益手工中重温传统,在镜头定格间记录美好,志愿者们用创意服务激活社区文化细胞。这场双向文化浸润的实践,既让青年看见温州“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也感受到“温润如玉”的文化底色。
PART.02
AI赋能 看见温州
在“十万学子看温州”实践计划的创新探索中,温州大学AIGC俱乐部山川影视工作室以AI技术赋能文化传承,打造出城市宣传短片《琴棋书画见温州》。该作品不仅荣登温州广播电视台官方视频号,在温州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更通过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开创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商业化新模式,成为青年学子解码城市文化的生动实践。
项目团队在顾旭波、郑晓丽两位教授的指导下,运用AIGC技术重现了温州历史上“琴棋书画”的名人古迹。又通过半个月的高效制作周期,实现了场景建模与动画渲染的智能化突破,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低成本、高传播的创新范式。
AI赋能“十万学子看温州”实践所激发的文化共鸣,在温大青年群体中产生了涟漪效应。此前由AIGC俱乐部发起的“强城有我 AI在温州”创意大赛,以652.4万微博阅读量和79.2万单作品播放量的破圈传播,证明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新一代温州青年解码城市基因的新密钥。温州大学中国山水诗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山水灵运”谢灵运与山水诗主题AI视频大赛》也在如火如荼开展,将进一步深化学子们对“诗画山水”城市气质的理解,也培育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使命自觉。
从志愿服务丈量城市温度,到以AI为舟重构城市记忆,无论是行走的志愿服务思政课,还是“科技+文化”的实践赋能,都是温大学子用行动诠释温大青年与城市共成长的双向奔赴,也是温大青年勇担城市精神传承者、书写温州文化守正创新新篇章的坚定决心。
供稿:温州大学团委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