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是否已成为超级大国”的讨论时常出现在国际舆论场中,有人带着赞赏,有人带着疑虑,也有人带着偏见。但无论外界评价如何,从中国自身的发展脉络、国际影响力的延伸以及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来看,有几个关键信号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未来十年,中国将以更加成熟、稳健的
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追赶者,到新世纪以来的并跑者,再到如今在多个领域成为领跑者,中国的发展已经举世瞩目。
近年来,“中国是否已成为超级大国”的讨论时常出现在国际舆论场中,有人带着赞赏,有人带着疑虑,也有人带着偏见。但无论外界评价如何,从中国自身的发展脉络、国际影响力的延伸以及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来看,有几个关键信号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未来十年,中国将以更加成熟、稳健的姿态,成为全球秩序中不可或缺的超级力量。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据新华社报道,应中方邀请,共有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专程赴华出席这一重大活动。仔细梳理这份名单便会发现,其覆盖范围远超地域的局限,印证了中国“朋友遍天下”的现实。
更值得关注的是,除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外,还有6个国家派出了议长或政府副总理级别的代表,6个国家派出高级别代表,整场活动涉及的主权国家数量达到38个,加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李军华、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等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参与,足以折射中国影响力的独特性。
判断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朋友圈”的大小和质量是重要指标。从数据看,截至去年5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21世纪以来(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朋友圈”进入“高质量扩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不仅与更多国家建交,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与“朋友圈”内的国家建立了深度绑定的合作关系。例如,中国与巴基斯坦建立“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在经济、安全、民生等领域的合作几乎“无所不包”。
笔者认为,无论国家大小、强弱、贫富,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都能成为中国的朋友。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中国“朋友圈”不断扩容的关键。
在国际事务中,一个国家的立场往往能折射出其价值观和大国格局。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成为检验各国国际立场的“试金石”:有的国家迅速选边站,向一方提供军事援助,加剧冲突升级;有的国家则奉行“双重标准”,将地缘政治利益凌驾于和平之上。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坚定且一贯,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冲突,坚持反对火上浇油的行为。
这种“中立”并非“和稀泥”,更不是“坐山观虎斗”,而是基于对和平的珍视和对人类命运的责任感,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独特担当。
另外,非洲、中东等地区的许多国家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的粮食出口,能源价格上涨导致这些国家的通胀加剧、民生困难。中国深知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一方面通过“全球发展倡议”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和化肥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俄罗斯与乌克兰达成“黑海粮食倡议”,保障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从2024年的数据看,中国已帮助超过3000万吨粮食运出黑海地区,惠及全球数十个国家,其中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上,也体现在文化影响力这一软实力上。而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往往能直观反映出一个国家在全球视野中的形象变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影视作品中出现了“中国元素”。
美国大片《地心引力》讲述了美国宇航员在太空中遭遇事故后,依靠中国空间站“天宫号”的逃生舱最终返回地球的故事。影片中,美国宇航员在绝境中想到“中国空间站”,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可靠性,更暗含了“中美在太空领域可以合作”的期待。
再看《2012》这部灾难电影中,当全球面临末日危机时,人类建造的“诺亚方舟”最终停泊在中国西藏。影片中,中国不仅是“方舟的建造地”,更是人类文明延续的“希望之地”。这种设定并非偶然。
最后看《日本沉没》,这部日本电影讲述了日本因大地震导致地壳变动,面临沉没危机,最终有2000万日本民众被中国收留的故事。
从《地心引力》到《2012》,再到《日本沉没》,如今,中国形象已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负责任的大国”“人类文明的守护者”。这种认知的转变,是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未来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支撑。
来源:儒雅风声N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