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位看官,上回咱们说到,冰河截敌擒渡边,雪岭暂得几日安,可这日军残部偏不省心,竟想趁元宵佳节、乡亲们放松警惕时,借接收军火偷袭矿脉——真应了那句“明里赏灯庆团圆,暗里藏刀藏祸端”!今儿个这第二十二回,咱就讲这雪岭人元宵设伏的巧计、石滚破敌的壮烈,还有那红灯笼映
抗战评书《雪岭英雄传》
第二十二回 元宵灯影藏杀机 石滚雪箭破敌谋
列位看官,上回咱们说到,冰河截敌擒渡边,雪岭暂得几日安,可这日军残部偏不省心,竟想趁元宵佳节、乡亲们放松警惕时,借接收军火偷袭矿脉——真应了那句“明里赏灯庆团圆,暗里藏刀藏祸端”!今儿个这第二十二回,咱就讲这雪岭人元宵设伏的巧计、石滚破敌的壮烈,还有那红灯笼映着雪血的惊心场面,保准让您听得既叹雪岭人的智谋,又赞这份家国同心的热血!
正月十五的雪岭,本该是最热闹的时候。家家户户屋檐下挂着红灯笼,有的是红纸糊的,有的裹着松枝,风一吹,灯笼“哗啦”响,像串起的笑声;孩子们提着纸灯在巷子里跑,灯上画着“松鹤延年”“猛虎下山”,有的还歪歪扭扭写着“雪岭平安”,冻得红扑扑的脸上满是笑;村口老榆树上系着红绸,是马月娥领着妇女们昨天挂的,说“红绸辟邪,也盼着日子红火”。可这热闹里,藏着股紧绷的劲——学堂里没半点元宵的嬉闹,秦山、张重阳、孔复礼、康不为围着火塘,桌上摊着黑松林废弃木屋的地图,红笔圈出的“正门”“后门密道”“粮仓”三个点,旁边密密麻麻注着“伏兵五人”“硫磺包十包”“响炮二十个”,每一笔都透着谨慎。
“按俘虏的口供,渡边残部二十人,正月十五亥时会在木屋接收军火,卸完货就趁夜偷袭矿脉。”秦山用手指点着地图上的粮仓,火塘的光映在他脸上,眉头皱得紧,“咱在粮仓里藏硫磺包和响炮,硫磺包要按‘三层松枝夹一层包’的法子埋,响炮引线接在松枝上,只要他们伸手搬军火,一碰松枝就炸,浓烟一冒,咱的伏兵就动手!”
张重阳摸出腰间的猎枪,枪管被他擦得发亮,连枪托上“东北军”的旧番号都透着光。他掰开枪膛检查子弹,声音带着股子硬气:“我带五个胡子兄弟守正门,用松枝把人遮严实,他们一进门就用猎枪封死退路,再把准备好的滚木推下去,让他们进得来出不去!孔东家,你带村民守后门密道,那密道窄,只能容一人过,咱用削尖的桦木堵着,来一个扎一个!”
康不为突然拽住两人的衣角,指了指地图上“木屋西侧陡坡”——那地方他昨儿个踩过点,《山林册》里记着,陡坡下埋着守林人先祖设的“石滚陷阱”,早年防土匪用的,如今积了半尺厚的雪,正好能藏。他从怀里掏出炭笔,在陡坡旁画了个圆滚滚的石滚,又比划“推石”的动作,还指了指自己的肩膀,意思是“石滚沉,得让青衣人多来几个,一起推才有力气”。秦山和张重阳一看就明白,眼里瞬间亮了:“好!就用这石滚当‘元宵礼’,让小鬼子尝尝雪岭的硬茬子!”
马月娥和刘乐西带着村民们在学堂后院忙活,这场景倒有几分元宵的热闹——妇女们坐在小板凳上,把硫磺、松油、碎布包成燃烧包,每个燃烧包上都系着红绳,马月娥说“红绳是元宵的彩头,也是咱的记号,见着红绳就知道是自己人”;年轻村民跟着赵四哥的胡子兄弟削桦木尖刺,木尖裹着松油,赵四哥手把手教:“尖刺得削成三棱的,扎进去疼,还容易留疤,让小鬼子记一辈子!”刘乐西胳膊上的旧伤还没好利索,却仍咬牙搬石头,他说“去年鬼子炸矿脉时,咱没防备才吃亏,这次咱准备得比他们细,定能赢”。
黄昏时分,雪又开始下了,小朵小朵的,落在红灯笼上,融化成水珠,顺着红绸往下滴,像泪又像喜。众人分头行动,康不为、秦山、青禾带着青衣人往黑松林走,康不为手里提着盏红灯笼,灯笼里的烛火是马月娥特意选的耐风烛,裹着层薄蜡,风吹不灭。他刻意走在木屋附近的小路上,红灯笼的光晕在雪地上晃出细碎的轨迹,时不时停下“赏雪”——弯腰拂去松枝上的雪,实则是用左耳听动静。这耳朵灵得很,能清晰辨出木屋里的脚步声(约莫十来人,来回走,像在焦躁等军火),还能听出木屋东侧灌木丛里的呼吸声——极轻,却带着人的气息,不是野兽的粗重喘息,是日军的暗哨!
“有埋伏。”康不为拽住秦山的衣袖,指了指灌木丛,又比划“嘘”的手势。秦山立刻让青衣人散开,自己则和康不为绕到灌木丛后,果然见两个穿灰布短褂的残兵举着枪蹲在那里,枪口对准小路,手指还扣在扳机上。康不为突然将红灯笼往远处一掷,灯笼“哐当”落地,烛火却没灭,在雪地里亮着,吸引了暗哨的注意力。秦山趁机冲过去,短刀抵住一个暗哨的喉咙,康不为也扑过去,斧头柄狠狠砸在另一个暗哨的后脑勺,两人连哼都没哼一声就软倒在地,被青衣人拖到树后藏好。
从被俘的暗哨嘴里审出消息时,康不为才知道,剩下的十八个残兵都在木屋里,军火会在亥时从冰河方向运来,由渡边亲自押送——这渡边上次从冰河逃脱后,躲在林子里养伤,这次竟还敢来!秦山让青衣人押着俘虏先回学堂,自己则和康不为往陡坡走,陡坡下的暗哨正靠在松树上抽烟,烟头的火光在夜色里格外显眼。康不为悄悄摸过去,突然夺走他手里的烟枪,斧头架在他脖子上,暗哨吓得腿一软,当场投降,还供出“军火车上有十箱步枪、五箱炸药,渡边说要炸完矿脉就抢村民的粮食”。
亥时一到,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车轮声,“轰隆轰隆”,在雪夜里格外清楚——是渡边带着军火队来了!原来渡边在押解途中被其属下救走,现在便来势汹汹地带兵来犯。康不为和秦山赶紧躲到陡坡旁的巨石后,只见渡边骑着马走在最前,军刀挂在腰间,脸色阴沉沉的;后面跟着十辆马车,车斗里盖着帆布,鼓鼓囊囊的,不用想也知道是军火;二十个残兵举着枪护送,脚步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却没注意到陡坡上的石滚——那石滚被青衣人用绳子固定在崖边,上面盖着松枝和积雪,只露出一点点灰色的石皮,像块普通的大石头。
“放!”秦山突然大喊,声音在夜里传得远。青衣人猛地松开手里的绳子,石滚顺着陡坡“轰隆隆”滚落,速度越来越快,带着风声,像座小山头砸向木屋正门。“哐当”一声巨响,门板被撞得粉碎,木屑飞溅,木屋里的残兵慌了,纷纷举着枪往外冲,却被守在正门的张重阳和胡子兄弟拦住。张重阳举着猎枪,“砰”的一声就击中最前面的残兵,那人手里的枪掉在地上,捂着胸口倒在雪地里;胡子兄弟也冲上去,用锄头和短刀与残兵搏斗,雪地里顿时一片混乱,惨叫声、金属碰撞声混在一起。
渡边见状,想从后门密道逃跑,却被孔复礼带着村民堵住。孔复礼举着猎刀,大喝一声:“渡边!你往哪跑?去年你屠了黑松林的乡亲,今天就是你的死期!”残兵们节节败退,有的被桦木尖刺扎中,有的被燃烧包击中,棉袍瞬间起火,在雪地里滚着惨叫。康不为趁机冲进去,斧头横扫,劈向渡边的军刀,“当啷”一声,军刀被劈出一道缺口。渡边没想到这个哑巴的力气这么大,愣了一下,秦山的短刀已经抵住他的胸口:“渡边,你逃不掉了!”可渡边突然用力推开秦山,从怀里掏出颗手榴弹,拉着引线就往雪地里扔,趁着爆炸的浓烟,转身钻进了黑松林,转眼就没了踪影——他熟稔林子里的小路,竟让他又跑了!
木屋里的硫磺包被点燃,浓烟滚滚,剩下的残兵呛得睁不开眼,纷纷举手投降。张重阳打开军火箱,里面果然装满了步枪和炸药,他冷笑一声:“想用这些东西偷袭矿脉?真是白日做梦!”孔复礼让村民们将军火搬到马车上,准备运回学堂封存,又让刘乐西带着人检查木屋,看看有没有遗漏的残兵或军火——刘乐西在木屋的地窖里还搜出两箱松油,是日军准备用来烧矿道的,被他一把火给烧了,火光映着雪,格外亮。
雪岭学堂里,此刻倒真有了元宵的热闹。灯笼挂在院里,映着积雪,泛着暖光;村民们围在篝火旁,有的烤红薯,有的煮热汤,红薯的甜香、汤的咸香混在一起,驱散了夜里的寒。孩子们举着灯笼跑来跑去,嘴里唱着潘文华教的《雪岭守岁歌》:“松火映雪红,斧头护家宁,守得山林在,岁岁享太平。”
康不为坐在篝火旁,马月娥递来一块温热的元宵,糯米裹着豆沙馅,甜得很。他吃着元宵,突然比划着让马月娥翻开《山林册》新的一页——马月娥会意,掏出炭笔,在册子上写下:“正月十五,渡边残部欲携军火偷袭,雪岭人设伏擒敌,毁其军火,护雪岭平安。”康不为接过炭笔,在旁边画起来:先画个小小的斧头,又画辆矿车,最后画了一群手拉手的人,有老有少,脸上都带着笑;他还在角落画了盏红灯笼,灯笼上歪歪扭扭写了个“安”字,眼里满是笑意。
张重阳拍着康不为的肩,笑着说:“你这‘顺风耳’和‘画手’的本事,真是越来越厉害了!以后《山林册》的插图,就交给你了,保准比我这粗人写的字好看!”康不为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却用力点头——他想把雪岭的每一场战斗、每一次守护都画下来,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的安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用乡亲们的热血和团结换来的。
夜色渐深,雪还在下,落在灯笼上,轻轻的。康不为举着斧头,对着篝火晃了晃,斧刃的寒光在火光中闪着,像在说“只要有我在,就守好雪岭”。马月娥靠在他身边,轻声说:“以后每年元宵,咱都在《山林册》上画盏灯笼,记着今儿个的事。”康不为点点头,望着远处的矿脉,心里格外踏实——虽然渡边跑了,可军火毁了,残兵擒了,雪岭又安了一夜;只要大家齐心,再难的坎,也能过去。
列位看官,这渡边虽又跑了,可他手里没了军火,元气大伤,可这豺狼的本性难改,保不齐还会找机会报复;雪岭人虽赢了元宵这仗,却也知道不能放松——那黑松林里还有未知的危险,日军的残部也没清剿干净。下一回,咱就讲雪岭人如何用冰雪做武器,布下迷阵,再挫日军的锐气,看看康不为的冰镜又能立啥大功!咱们下回分解!
来源: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