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张说三首巅峰诗作,细腻婉转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1 18:00 2

摘要:然而,张说为人正直,性格刚烈,不畏权贵,这也使得他在官场上得罪不少人,屡遭贬谪。但他每次都能凭借自己才干,重新获得朝廷信任,东山再起。这种起起落落,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张说(yuè,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可是唐朝一位重量级人物,不仅是名臣,还是文学家,在当时文坛享有盛名。

张说一生,仕途几经起伏,经历颇为传奇。他早年进士及第,才华横溢,得到武则天赏识。后来又在唐玄宗时期受到重用,官至宰相,位极人臣。

然而,张说为人正直,性格刚烈,不畏权贵,这也使得他在官场上得罪不少人,屡遭贬谪。但他每次都能凭借自己才干,重新获得朝廷信任,东山再起。这种起起落落,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成为他诗歌创作的源泉。

张说擅长各种文体,诗歌、文章都写得好。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边塞诗的雄浑豪迈,也有抒写个人情感的细腻婉转。他的文章,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当时许多重要诏令,都出自他手。他与当时的文坛泰斗张九龄齐名,被称为“燕许大手笔”。

本文张说的三首诗作:《蜀道后期》以“秋风”妙喻,将归期延误的无奈化为轻松自嘲,展现羁旅奔波的急切与诗人开阔胸襟。《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则将送别友人的淡淡愁绪融入洞庭壮阔秋景,以景抒情,表达出对人生、自然的感悟。《幽州夜饮》则描写边塞军营特有景象,由个人迟暮之感上升到对家国责任的担当。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读这首诗,首先要理解题目“蜀道后期”的意思。“蜀道”,指从关中通往四川的道路,以艰险著称。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可见一斑。“后期”,即比约定的日期晚了。张说或许是奉命入蜀办事,也可能是回朝复命,总之,他归来时,比预定的时间迟了。

诗的前两句,“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写得非常巧妙。“客心”,游子之心,奔波在外的人,心里总是急切的。“争日月”,不是和太阳月亮较劲,是说归心似箭,恨不得与日月赛跑,早点抵达目的地。这种心情,我们现代人也能体会,比如赶火车、赶飞机,那种焦灼,恨不能插上翅膀飞过去。“来往预期程”,交代了背景,无论是去还是回,路途遥远,时间紧迫。

这两句诗,没有直接写蜀道的险峻,也没有直接抒发旅途的劳顿,而是从“心”出发,写内心的急迫,这种写法,反而更见功力。因为读者可以设身处地地想:如果道路平坦,交通便利,又何至于如此心焦呢?正是蜀道的难行,才更突显“客心”的急迫。

接下来两句,“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更是神来之笔。张说没有说自己晚了多久,也没有抱怨路途的艰辛,而是把责任推给了“秋风”。他说,秋风啊,你不等我,竟然比我先到了洛阳城。

这里的“秋风”,可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在古代诗歌中,“秋风”常常带有特殊的含义。它往往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也常常与“归思”、“乡愁”联系在一起。比如,汉武帝刘彻有《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都是借秋风抒发感慨。

张说这里的“秋风”,既有时间流逝的含义,也有归心似箭的意味,同时,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幽默和自嘲。他仿佛在说:我本想早点回洛阳,可谁知秋风比我还快,它已经先到了。这种写法,把路途的延误,写得轻松有趣,避免了直白的抱怨,更显得诗人的胸襟开阔。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张说一路风尘仆仆,快马加鞭,终于抵达洛阳城下。抬头望去,城头或许已有秋叶飘零,秋风拂面,他心中或许会想:这秋风,倒是比我快了一步。这种感受,是真实可信的,也是富有诗意的。

这首《蜀道后期》,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短短四句,写出了游子奔波的急切,也写出了归期延误的无奈。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雕琢,但却有一种自然天成的韵味,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尤其是“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一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更是令人拍案叫绝。这首诗,体现了盛唐诗歌的特点:气象阔大,情致深婉,于浅淡中见真意。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张说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开阔空灵的洞庭秋景,也寄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淡淡愁绪与向往。

诗歌起笔点题,“巴陵一望洞庭秋”,“巴陵”,即岳阳,古称巴陵(bā líng)。一个“望”字,将读者的视线引向远方,聚焦在开阔的洞庭湖上。时节是秋天,秋高气爽,天朗气清,洞庭湖水天一色,更显浩渺无垠。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气象万千”的洞庭气魄。

紧接着,“日见孤峰水上浮”。这个“孤峰”,一般认为是洞庭湖中的君山。每天都能看到君山在水面上浮动,看似寻常的景象,却暗藏玄机。一个“浮”字,用得极妙。它不仅仅描绘了君山的视觉形象,更写出了一种动态感。结合前句的“望”,我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伫立巴陵,凝望洞庭,目光追随着君山,任其在烟波中漂浮。这种静中有动,令人回味无穷。

“闻道神仙不可接”,笔锋一转,由实景转入虚幻。君山自古就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自然也听闻这些传说,然而“不可接”,这三个字直接点破了神仙缥缈,凡人无法企及。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在《九歌》中对于湘君、湘夫人的描写,那些美丽的传说,增添洞庭湖的神秘色彩,也是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主题。张说在此,并非要否定神仙的存在,只是在感叹,可望而不可即。

既然神仙不可接触,那么诗人的情感将何处寄托?最后一句“心随湖水共悠悠”,给出答案。诗人的心,随着湖水一同飘荡,悠远绵长。“悠悠”二字,既形容湖水的状态,又表达诗人心绪的起伏不定。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送别友人,望着友人远去的背影,心中难免不舍。但他没有沉溺在离愁别绪中,而是将情感融入这浩渺的湖光山色。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它没有直白抒情,而是将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之中。读完全诗,我们眼前是洞庭的壮阔秋景,耳边是悠悠的湖水声,心中感受到的是一种开阔、淡泊,而又带着一丝怅惘的复杂情绪。这种情绪,并非单纯的忧伤,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

张说作为盛唐时期的文坛巨擘,他的诗歌风格,影响深远。这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虽然篇幅短小,却体现了他诗歌创作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它用朴实的语言,描绘出非凡意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幽州夜饮》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幽州,大致是今天北京一带。张说当时身处边关军营。想象一下,秋夜,冷风裹挟雨水,一阵紧似一阵拍打营帐。四周树林,枝叶摇曳,发出呜呜咽咽的声响,像有人低声哭泣。这开头两句“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一下子就把人带入萧瑟、凄冷的氛围。

注意这个“萧瑟”,秋风扫落叶,万物凋零。我们常说“悲秋”,古人看到草木摇落,容易联想到自身,生命短暂,功业未建。“萧瑟”二字,为全诗定下基调,奠定情感基础。

然而,画面一转,“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营高堂之上,正摆下酒宴。按说,将士们应该开怀畅饮,暂时忘却烦恼。可张说偏偏说“能忘迟暮心”吗?这里的“迟暮”意味深长。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仕途发展。张说一生几起几落,此时或许正感慨自己壮志难酬。

这一句,看似矛盾。热闹宴饮,本应驱散愁绪,张说却偏偏难以释怀。正因如此,更显真实。人生在世,哪能事事如意?有点烦恼,有点忧愁,才更像真实人生。

再往下看,“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jiā yīn)”。军营,本是舞刀弄剑地方;边塞,时常响起笳声。笳,古代一种管乐器,声音悲壮。这两句,描写军营特有景象。剑舞,阳刚;笳音,苍凉。一张一弛,构成边塞特有韵律。

试想,将士们舞动长剑,寒光闪烁,英姿勃发。远处,传来阵阵笳声,如泣如诉,回荡山谷。这画面,有力量,有气魄,也有几分悲凉。让人联想到戍边将士,远离家乡,保家卫国不易。

最后两句,“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假如我不是边城守将,怎能体会到皇恩浩荡!这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前面写景、抒情,都是铺垫。到这里,诗人情感得到升华。他由个人感怀,上升到对国家、对君主感恩。

张说要表达,不仅是个人际遇,更是一位边关将领责任感。他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安危紧密联系。这是一种担当,一种奉献。

整首诗,有景,有情,有感悟。张说从个人体验出发,写出特定环境感受,最后落脚在对君王、对国家忠诚。没有豪言壮语,却在朴实叙述中,展现出深沉情感。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