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读吧 在美学中散步的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02:29 1

摘要:郑学诗先生一生倾心于美学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探索者,更是实践的先行者。《情趣谈》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是他多年致力于普及美学思想的结晶,也体现了他将高深学问带入日常生活的执着追求。他与我父亲同龄,却始终称呼我为“兄”,起初令我惶恐,久而久之,

郑学诗先生一生倾心于美学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探索者,更是实践的先行者。《情趣谈》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25年3月出版,是他多年致力于普及美学思想的结晶,也体现了他将高深学问带入日常生活的执着追求。他与我父亲同龄,却始终称呼我为“兄”,起初令我惶恐,久而久之,这份亲切反倒成了我们之间独特的纽带,我亦欣然接受这“文兄”的称谓。虽为长辈,郑先生的激情却远胜于我。这份激情体现在工作中,是不懈的勤奋:他曾任记者、教授,又在学术团体中积极履职,即便退休多年,也从未停歇。他亲手创办太原市美学会,上下奔走,独自支撑,毫无怨言。这份激情融入生活,则化作热忱:他关心社会公益,关注百姓冷暖,思维敏捷,见解深刻,令许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我对他的学术体系了解不深,每每阅读他的文章,总有些不解之处,幸而可以随时请教。书中收录了我多年前写给他的一封信,正是求教之作。初读《情趣谈》,以为是一本散文随笔,细品之后才发觉,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学理论,只是表达得平易近人、通达晓畅。审美本就存在于日常点滴,“生活从不缺少美,只缺发现美的眼睛”。记得一个冬天,他在汾河滩为我拍下一张侧影,多年来我一直沿用这张照片。原因无他,只因它捕捉到了我的神韵。我本相貌平平,气质粗疏,经由他的镜头,竟也显出几分文雅之气。相由心生,长期浸润于文化之中,气质自然悄然改变,而他正是那个敏锐的发现者,将那一丝文气放大呈现。这正是人像摄影的真谛。

他的激情也流淌在摄影作品中:一抹晚霞,几缕流云,数枝残荷,皆成意境。他在缺憾中追寻唯美,如人面桃花的迟疑,如泪水满襟的抱负,在抽象中透露哲思;五彩斑斓的节奏,枯笔秃枝的章法,尤以画旁配的小诗最为动人,意境早已超越画面本身,延伸至无限遐想。某年冬天,他因病居家,无法外出,便以窗前景致为题,拍下几片残叶挂枝,积雪覆枝,寒意薄薄,仿佛映照他当时的心境。然而,即便身处病中,他仍用镜头记录护理人员的身影,这些影像陆续发布于他的博客。当年博客盛行之际,他的博客点击量居高不下,内容丰富多样,宛如一本流动的美学杂志。有人撰文《退休教授的博客人生》赞其风采,更有人在会议上提出“郑教授现象”来形容他的影响力。以他的年龄,许多人早已对数码技术敬而远之,他却能熟练操作,游刃有余,全因他勤学不辍,孜孜以求。如今他手中的相机,早已不知是第几代了。微信兴起后,他的朋友圈依然延续着这本“美学杂志”的风格。

他在大学长期讲授美学课程,我曾旁听他在山西医科大学的“最后一课”。我坐在角落,与学生们一同沉浸在他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其间音乐响起,幻灯片徐徐展开,生动异常。正因如此,即便美学概念抽象、讲义枯燥,课堂仍座无虚席,阶梯教室人头攒动。当他最后道出告别之意,满堂惋惜之声不绝于耳。那一刻,我忽然想起刘克庄的诗句:“书生老去,机会方来。”课间我注意到,他平时拍摄的许多照片已被编入讲义,恰好对应相关美学定义,皆是信手拈来之作。这正是真正的高手,学问早已融入血脉,理论早已成为生活本身。

他书法精湛,油画亦造诣深厚,如今书法仍坚持练习,油画则因事务繁忙暂搁一旁。《写作障碍论》《至乐集》是他的理论专著,而他的摄影作品,恰是这些理论的生动诠释。理论如云雾缭绕,深奥难测;摄影则浅显直观,一目了然。理论需由深转浅,层层突围;摄影则由浅入深,步步开掘。每次相见,他总要为我拍照。我坐在椅上,他则或站或蹲,左右移动,寻找最佳角度,关键时刻还会变换视角,我每每感到局促不安,如坐针毡。真正优秀的摄影,表面拍的是他人,实则也映照了摄影者自身。从郑先生身上,我明白了好作品是如何诞生的。他将充满美学意蕴的摄影传播开来,正是晚年践行美学普及的重要方式。

来源:晓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