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他飞得最高,而是他第一个把“能不能成”的问号,硬生生掰成了感叹号。
十九个上过天的中国人,名单一拉,还是杨利伟的名字最扎眼。
不是他飞得最高,而是他第一个把“能不能成”的问号,硬生生掰成了感叹号。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点火。
那会儿直播信号一卡一卡,屏幕前的观众心都吊着:万一掉链子怎么办?
火箭把杨利伟送上去,21小时绕地球14圈,落地时嘴唇发白,人却笑着敬礼。
就这一下,中国成了第三个能独立送活人进太空的国家。
后面十八位兄弟再上天,心里都踏实多了——路已经有人蹚过。
说训练苦,谁都苦。
杨利伟那六年,每天睁眼就是离心机、失重水槽、沙漠求生,连睡觉都模拟飞船噪音。
最难受的是心理测试:黑屋里一个人待72小时,没表没光,就听自己心跳。
换别人早崩溃了,他愣是扛下来,还顺手写了本笔记,后来成了第二批航天员的教材。
有人觉得现在空间站都建好了,杨利伟那点“老黄历”不算啥。
可没有第一次,后面哪有批量上天的底气?
就像第一台国产手机又厚又贵,但要是当年没人敢买,现在哪来的折叠屏?
网友一句话挺狠:“杨利伟那一小步,直接把中国航天从‘跟跑’踹进了‘能跑’。”听着糙,理不糙。
如今19位航天员在太空吃粽子、打乒乓、做实验,回头都得谢谢这位开路的老大哥。
来源:林中惊喜观鸟的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