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杭州,近日发生了一件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华剑(化名)名下位于滨江区的一套酒店式公寓,因噪音问题陷入了一场持久的邻里纷争,先后 “逼” 走了三任租客 ,而这场纷争的导火索,便是楼下住户那高达 30 多次的报警。
在杭州,近日发生了一件让人唏嘘不已的事情。华剑(化名)名下位于滨江区的一套酒店式公寓,因噪音问题陷入了一场持久的邻里纷争,先后 “逼” 走了三任租客 ,而这场纷争的导火索,便是楼下住户那高达 30 多次的报警。
华先生无奈地向记者倾诉,每一任租客都未能幸免,均被楼下住户报警投诉,理由惊人的一致 —— 嫌楼上租客动静太大,打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他可能光报警就有 30 多次了,或许是对声音格外敏感,只要租客稍有动静,他便去投诉。” 这些报警让租客们的生活如履薄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最终,几任租客实在不堪其扰,宁愿承担一部分违约金,也要匆匆搬走。华先生苦笑着说:“我这套房子在中介和小区都‘出了名’,摊上这样的邻居,往后怕是很难租出去了。 ”
噪音问题的根源剖析
(一)房屋隔音缺陷
在很多建筑中,隔音效果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房屋的隔音缺陷。从建筑材料来看,一些开发商为了控制成本,选用的楼板厚度不足。按照相关建筑设计规范,一般楼层楼板的厚度不能小于 8 厘米 ,顶层的楼板厚度一般不能小于 12 厘米,地下室的楼板厚度一般不能小于 16 厘米,可在实际建造中,部分楼板的厚度却未能达标。较薄的楼板就像一层 “薄纸”,无法有效地阻挡声音的传播,楼上住户正常的脚步声、拖动椅子的声音等,都能清晰地传到楼下。
隔墙材料也存在缺陷。像轻钢龙骨隔墙这种材料,如果没有填充隔音棉或是没做分层处理,隔音性能就会大打折扣。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通过这些结构缝隙和材料缺陷轻易地扩散开来。门窗的厚度同样不容忽视,单层玻璃的隔音效果远远不及双层玻璃。在日常生活中,外界的噪音可以轻松地透过单薄的门窗,传入室内,给居民带来困扰。此外,施工时的工艺缺陷,如墙体与楼板、门窗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未完全密封,也为噪音的传播提供了 “通道” 。
(二)生活习惯差异
除了房屋本身的隔音问题,楼上楼下住户生活习惯的差异也是引发噪音矛盾的重要因素。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各不相同,作息时间也大相径庭。有些上班族习惯晚睡,晚上下班后可能会在家里活动、看电视、聊天,而楼下的住户可能是早睡人群,早早地就上床休息了。当楼上的动静在夜晚响起时,就会打破楼下住户的宁静,影响他们的睡眠质量。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容易在楼上楼下之间引发噪音纠纷,让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化解噪音矛盾的关键
要化解噪音矛盾,关键在于各方共同努力。邻里之间应秉持相互理解、包容的态度,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楼上住户在活动时可以尽量注意控制声音,像在桌椅底部安装橡胶垫,减少拖动时的噪音;晚上休息时间尽量避免大声喧哗,做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楼下住户也要多一些理解和耐心,不要因为一点小动静就反应过激。
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噪音。比如,安装隔音设备,像隔音窗帘、隔音门等,这些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噪音的传播 。智能家居系统也能发挥作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噪音情况,当噪音超过一定标准时,自动发出警报,提醒住户注意控制噪音 。
借助第三方力量:物业与调解委员会
要是直接沟通没有效果,那不妨借助第三方的力量,物业和社区调解委员会就是很好的帮手。
物业作为小区的管理者,在处理邻里纠纷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你向物业反映楼上噪音问题后,他们会依据相关规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物业工作人员会主动上门与楼上邻居沟通,耐心地说明噪音给楼下居民带来的困扰,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要是邻居还是不改正,物业还可以发出书面整改通知,明确指出噪音行为违反了小区的管理规定,要求其限期整改。有的物业还会组织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解决方案,为解决纠纷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社区调解委员会也是解决邻里矛盾的重要力量。这些调解委员会由经验丰富、公正公平的专业人员组成,他们在处理纠纷时,会充分听取双方的诉求,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给出合理、公正的调解方案。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流程通常是这样的:首先,你需要向调解委员会提交调解申请,详细说明纠纷的情况;然后,调解委员会会安排调解员进行调查,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接着,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会议,在会议上,调解员会引导双方理性沟通,互相理解,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如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就会签订调解协议,这个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双方都要遵守 。
有个小区的两户邻居因为噪音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楼下的住户被楼上的噪音吵得无法正常生活,多次沟通都没有结果。后来,他们找到了社区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先是分别与双方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然后组织双方一起协商。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运用专业的调解技巧,让双方逐渐冷静下来,互相体谅。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楼上邻居承诺会注意控制噪音,楼下住户也表示愿意给予理解,两家人的关系又恢复了和谐。
法律武器:维护权益的最后防线
如果沟通和第三方调解都无法解决噪音问题,那么法律就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能让我们在维权时更有底气。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对噪音污染有着明确的界定和处理规定。该法指出,噪音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不同场所、不同时间段都有相应的噪音排放标准,比如在居民住宅区,昼间噪声不得超过 55 分贝,夜间噪声不得超过 45 分贝。一旦超过这些标准,就属于违法行为 。
当我们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证据。录音、录像都是非常有效的证据收集方式,它们能直观地记录下噪音发生的时间、强度和持续时长。在录制时,要注意清晰地捕捉噪音的声音,同时记录好录制的时间和日期 。此外,还可以收集证人证言,比如询问周围邻居是否也受到了噪音的影响,请他们提供书面或口头的证言。如果因为噪音导致身体不适,就医记录也是重要的证据之一,它能证明噪音对我们身心健康造成的损害 。
收集好证据后,我们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如果是工业噪音、建筑施工噪音等,可向当地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投诉;要是社会生活噪音,像邻里之间的噪音纠纷,公安机关有权进行处理。投诉时,要详细说明噪音的情况,包括噪音产生的时间、频率、地点等,并提供收集到的证据,这样能让相关部门更快速、准确地了解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 。
要是投诉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还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诉讼请求,比如要求楼上邻居停止噪音侵害、赔偿因噪音导致的精神损害和经济损失等。同时,要向法院提交充分的证据,以支持自己的诉求 。虽然法律途径可能会比较繁琐,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能给予我们最有力的支持,让我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来源:听有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