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0年的夏天,一艘德国蒸汽船缓缓驶入胶州湾,彼时,船上的英国记者约翰·布朗正扒着栏杆如此说道,然而,这决不是他哗众取宠,而是发自内心的赞叹。
“这里不是利物浦,却有比利物浦更整洁的码头;这里不是苏黎世,却有比苏黎世更精致的红瓦小楼。”
1910年的夏天,一艘德国蒸汽船缓缓驶入胶州湾,彼时,船上的英国记者约翰·布朗正扒着栏杆如此说道,然而,这决不是他哗众取宠,而是发自内心的赞叹。
要知道,彼时的中国,多数港口还在靠人力扛货,多数城市还在与泥泞和瘟疫为伴。而青岛,这座被德国占据仅13年的城市,已悄然拿下一串“中国第一”:
它当时是北方第一大港、第一座有完整下水道系统的城市、第一座普及自来水的城市……
甚至连梁启超都在游记里感慨:“吾国沿海商埠,未有能及青岛者。”
早在新石器时代,青岛地区便有人类活动,到了明代,当局者为了防御倭寇,在胶州湾沿岸设立灵山卫、鳌山卫等军事要塞,并修建海云庵、天后宫等宗教建筑 。
而到了清代,便在青岛口(今市南区)逐渐形成渔村市集。
最终,在1886年,驻德公使许景澄等官员已意识到胶州湾的战略价值,就建议辟为军港 。
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在胶澳设防,派登州总兵章高元率四营清兵进驻,修筑栈桥、总兵府等设施,青岛由此开启城市化进程 。
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州湾,面对当时的小渔村,据说德军总督站在海边骂骂咧咧:“除了沙子和渔民,什么都没有。”
第二年,德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 ,并且将青岛定位为“远东模范殖民地”。
时日不久,德国又制定了1900年城市规划,将市区划分为欧洲人区(今市南区)与华人区(今四方路一带),修建总督府、胶济铁路、大港码头等标志性建筑,由此引入现代市政管理体系 。
然而谁也没想到,10年后的1910年,青岛港出现巨大变化,不仅码头已绵延3公里。而且码头上矗立着6座钢铁起重机,可以说这在当时的中国,实属罕见。
据海关数据显示,1910年青岛港吞吐量达130万吨,远超天津的90万吨、大连的80万吨,稳稳坐上“北方第一大港”的宝座。并且被誉为"东方瑞士"
尤其对于国人来说,1910年的青岛仿佛不是港口,是“不像中国城市”。因为它藏着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的细节。
据悉,1910年时,青岛已建成两座自来水厂,全城已经有120公里输水管道,2000多个水龙头,连华人区的小胡同里都能接到自来水。而当时的北京还在靠井水和护城河供水时,
尤其德国工程师用氯气消毒,更是让青岛成了中国第一个“喝上安全水”的城市
。
其实更令人赞叹的应该说是下水道。当时德国人按“雨污分流”设计,铺了80公里污水管、50公里雨水管,还在管道里装了闸门,下雨时能自动调节水流。
1910年夏天暴雨来临时,天津、上海的街道成了泥潭,而青岛的路面却没积水。
此外,1910年的青岛还是中国最早普及电灯的城市之一。当时城里有3座发电厂,2000多盏路灯照亮街道,连码头仓库都装了电灯,要知道,上海外滩的路灯直到1920年才开始普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德国人还在青岛建了公共浴场、医院、学校:海滨浴场有更衣室和淡水淋浴,医院有X光机,而德华大学的实验室里,学生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细菌。
据悉,就连当时的著名媒体《申报》写道:“青岛之整洁,胜于上海租界。吾国官吏若能学此,何愁城市不兴?”
其酸溜溜的感觉可见一斑。
然而要知道,青岛的这些“第一”其实从来不是免费的。
当时为建港口,德国人强拆了青岛口12个渔村,300多户渔民被赶到四方区的棚户区。
可想而知,要离开自己的祖屋,许多老人痛哭流涕,抱着柱子不想走,但被德军用枪托狠狠地砸开。
当修胶济铁路时,山东农民的土地被低价强征,1904年铁路通车当天,有个叫李老汉的农民跪在铁轨旁,看着自家的麦田被轧平,当场晕了过去。
此外,1910年的青岛,欧洲人区和华人区分得清清楚楚:欧洲人住红瓦小楼,有花园和壁炉;而华人住低矮的土房,一条胡同挤20户人。
就算有自来水,也是先供欧洲人区,华人区每天只供2小时;电灯在欧洲人区彻夜亮着,而华人区到晚上10点就断电。
如果有华人跑进欧洲人区,就会被保安用鞭子赶出来。
可以说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痛楚。
由此,1910年期间,当孙中山路过青岛,站在栈桥上看码头的起重机时,喃喃自语道“外人能建,吾国亦能建。但要先夺回主权。”
总而言之,1910年的青岛,虽然有“东方瑞士”的美誉,但它的许多“第一”里,不仅有德国殖民者的野心,也有有中国劳工的血汗,更有国人对“强国”的渴望。
然而,青岛的繁华也让日寇垂涎三尺,1914年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短短三个月后,日军攻占了青岛山炮台,德军总督迈尔瓦德克投降,青岛沦为日本殖民地。
令人痛心的是,此战造成青岛200余渔村被毁,平民灵伤亡惨重,史称“毛家岭惨案”。
此后,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推“"日侨优先”政策,大量日本移民涌入,并且在四方、沧口建立纺织工业区,青岛成为中国重要的棉纺基地 。
然而历史证明,靠别人建不成真正的“东方瑞士”。
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岛主权,但日本仍控制经济命脉。
直到1935年,国民政府将城市定位为"工商、居住、游览城市",由此建成了八大关别墅区、东海饭店等许多著名的建筑体系。
后来全面抗战爆发,日军再次占领青岛,但崂山抗日游击队、南海武工队等武装力量坚持敌后斗争,在许多地方也重创日伪军 。
内战打响后,国民党又试图觊觎青岛,但共产党从不会屈服,到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32军经过丹山战役等激战最解放青岛,至此结束了百年殖民历史。
由此可见,青岛的建城史实则是一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史诗,而战争的创伤则淬炼出这座城市坚韧不拔的品格。
但1910年那些惊艳又刺眼的“第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而真正的进步,从来都要靠自己挣来。
来源:史影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