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魏徵三首诗作,慷慨激昂,值得一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15:22 1

摘要: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官员、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跨越了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见证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今河北晋州)人,是唐朝时期著名的官员、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跨越了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见证了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早年,魏徵曾参与瓦岗军,后归顺唐朝。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谋臣,也是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魏徵的谏言,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对唐朝初年的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贞观之治”的重要功臣。

本文魏徵的三首诗作:《述怀》慷慨激昂,抒发早年壮志未酬、投笔从戎、为国效力的抱负,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对功名的淡泊;《暮秋言怀》则笔锋一转,流露出深秋时节的羁旅之思、家国之愁,以及对年华流逝的感叹;《郊庙歌辞》庄严肃穆,以祭祀为主题,歌颂祖先功德,祈求神灵庇佑,展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崇和对国家未来的期盼。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这首《述怀》,是唐朝名臣魏徵(zhēng)早期作品。诗歌开篇,气魄恢弘。“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逐鹿”二字,让人想起《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蒯通劝韩信争夺天下时说的那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一个“初”字,点明时局,天下大乱,正是英雄用武之时。魏徵也和当时的许多有志之士一样,弃文从武,投身军旅。“戎轩”,指兵车,简洁有力,描绘出金戈铁马的战争景象。

接下来,“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诗句笔锋一转,现实残酷,魏徵虽有雄心壮志,也曾四处游说,但他的计策并没有被采用,这“纵横”二字,与“投笔”相呼应,可见他并非一介武夫,而是有勇有谋,但是,壮志未酬,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依然“慷慨”,心怀壮志。此情此景,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同样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几句写投奔李世民后受到重用,积极参与平定天下的过程。“杖策”,是拄着拐杖,“谒”是拜见,“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终军自请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归汉。“凭轼”,是手扶战车前的横木,表示军容威武,气势逼人。这里连用四个动词,“杖”、“驱”、“请”、“凭”,写出了魏徵急切为国效力的心情,和一往无前的决心。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场景突然转换,从紧张的朝堂斗争,转为描写旅途见闻。“郁纡”,是曲折盘旋的样子,“陟”,是攀登,“岫”,指山峰。一路走来,道路曲折,登上高山,忽隐忽现地远望平原。看到的是古树、寒鸟,听到的是空山、猿啼。这些景物,无不渲染出一种苍凉、孤寂的氛围。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象,已经让人伤感,“九逝魂”,化用屈原《九章·哀郢》中“魂逝不反”之意,指魂飞魄散,更加深了一层悲凉。此处,不仅有对家国的思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结尾四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魏徵难道害怕艰险吗?不是的,他深深感念着“国士”的恩情。他以“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自比,季布,是楚汉时期的名将,以信守承诺著称;侯嬴,是战国时魏国的隐士,曾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徵要像他们一样,重信守义,知恩图报。人活在世上,讲求的就是“意气”二字,功名利禄又算得了什么呢!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人生价值观,他看重的是忠义和情谊,而不是功名。

整首诗,既有对朝局的把握,也有对个人抱负的抒发,更有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气势豪迈,充分展现了魏徵早年的精神风貌和远大抱负。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先看题目,“暮秋言怀”,点明了时节和写作目的。暮秋,深秋时节,草木凋零,容易触发人的愁思;言怀,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情感。

开篇两句,“首夏别京辅,杪(miǎo)秋滞三河”,交代了时间和地点。“首夏”,初夏,诗人离开京城长安。“杪秋”,深秋,诗人仍滞留在三河地区。从初夏到深秋,时间跨度不可谓不大,空间上却受阻于一地,这种时间与空间的错位感,自然而然引出了下文的思乡之情。“三河”,指的是河东、河内、河南三郡,大致在今天的山西、河南一带。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蓬莱阁”,本指神仙居所,这里代指朝廷、宫殿。一个“沉沉”,描绘出宫殿的幽深、庄严,也暗示了诗人与朝廷的距离遥远。“日夕”,从早到晚,表示时间长久。诗人遥望长安,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如杜甫《春望》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句子,同样是身处异地,对家国、亲人的思念,情感是相通的。古人常用“蓬莱”来指代“朝廷”“帝都”,比如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此处用“蓬莱阁”一词代指朝廷。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这两句写景,描绘了深秋的景象。“蕙”,是一种香草。“渚”,水中小洲。“霜剪”,形象地写出了霜的摧残作用,像一把剪刀,剪去了阶前香草。“风捎”,写风吹拂荷叶,发出声响。“捎”有吹拂、拂拭的意思,比“吹”更显轻柔。“幽渚”,幽静的水边,更添几分萧瑟。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精妙,将深秋的肃杀、凄凉氛围渲染得淋漓尽致。这种写法,很像南朝诗人谢灵运的风格,讲究对仗和词藻的华美,追求一种“有我之境”。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岁芳”,指一年中的美好时光,这里指草木茂盛的景象。“沦歇”,逐渐消失。眼看着美好的时光流逝,草木凋零,诗人内心感慨万千,于是吟唱起《式微》这首诗。《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表达了臣子对国家衰落的忧虑和对君主的期盼。魏徵引用《式微》,既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也流露出希望得到君主重视、重用的愿望。这种以经典诗句收束全篇的手法,可以看做是引经据典,却又浑然天成,使诗歌更有深度和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从初夏写到深秋,从离别写到思念,从眼前景写到心中情,层层递进,自然流畅。既有对个人遭遇的感叹,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体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郊庙歌辞》

于穆烈祖,弘此丕基。

永言配命,子孙保之。

百神既洽,万国在兹。

是用孝享,神其格思。

这首《郊庙歌辞》,用于祭祀典礼。短短几句,庄重肃穆,气象宏大,读来让人感受到一种古朴神圣的力量。

先看首句“于穆烈祖,弘此丕基”,一个“于”(wū)字,是语气词,带着感叹,好像一位老者,站在历史长河边,回望先祖功业。“穆”,是庄严肃穆的意思,让人想起宗庙里静静燃烧的香火,还有那烟雾缭绕中祖先牌位上的名字。“烈祖”,指的是功勋卓著的祖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早已湮没在时间尘埃中,但他们开创的基业,却像一座座丰碑,矗立在那里。一个“弘”字,极有力量,是发扬光大的意思,“丕”(pī)字,本身就有“大”的意思,基业宏大,光耀千秋。你看,这短短八个字,奠定了全诗庄严的基调,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祭祀祖先的庄严时刻。

接下来,“永言配命,子孙保之”。“永言”,长久的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永远牢记。“配命”,意思是符合天命,古人认为,帝王的统治,是上天授予的,只有顺应天意,才能国祚绵长。祖先们开创了伟大基业,后代子孙要怎么做呢?当然要永远牢记祖先的功德,遵循天道,谨慎行事,才能保住这份家业。一个“保”字,稳稳当当,体现了后代子孙守护基业的决心。让人想到古代的守城将士,日夜巡逻,守护着城墙,保卫着家园。

再看“百神既洽,万国在兹”。“洽”,是和谐、融洽的意思。古代祭祀,不仅仅是祭祀祖先,还会祭祀各种神灵,比如山神、河神、土地神等等,希望得到他们的庇佑。“百神”和“万国”对应,展现出一幅宏伟的图景:各种神灵都得到了安抚,天下万国都聚集在此,共同参与这场盛大的祭祀。这景象,像不像一幅古代的《清明上河图》,只不过,这里描绘的不是市井生活,而是庄严的祭祀场面。让人想到古代的大型祭祀活动,场面宏大,参与者众多,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

最后,“是用孝享,神其格思”。“是”,这;“用”,因此。“孝享”,带着孝心来祭祀。“格”,来,到的意思。“思”,语气词,无实义。因为有了前面说的这些,所以我们要用孝心来祭祀祖先,希望神灵能够降临,享用祭品。这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点明了祭祀的目的和意义。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内涵丰富。语言质朴,却充满力量,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它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祖先的敬仰,对天道的敬畏,对家国未来的期盼。这不仅仅是一首祭祀诗,更是一首历史诗,一首文化诗。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