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这几处发麻,是脑梗最后警告!很多人误当成疲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21:04 3

摘要:但如果你发现麻木的位置总是出现在同一侧的手臂或腿部,甚至连脸部都一并牵连,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别急着归咎于疲劳。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休息不够”,而是大脑在用极低的音量提醒你:它的供血出了问题。

手脚偶尔发麻,很多人会觉得不过是坐久了、睡姿不对,或者“最近太累了”,揉一揉、甩一甩,等血液循环恢复就好了。

但如果你发现麻木的位置总是出现在同一侧的手臂或腿部,甚至连脸部都一并牵连,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别急着归咎于疲劳。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休息不够”,而是大脑在用极低的音量提醒你:它的供血出了问题

脑梗,并不总是在病床上突然袭来。它很多时候,悄悄地从“几分钟就恢复”的轻微症状开始。特别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警报。

它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一侧肢体或脸部的短暂麻木、无力或失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自行缓解。因为“没出大事”,很多人就此忽略,殊不知,它往往是真正脑梗发生前的前奏

根据《中国卒中防控报告2024》数据,约有15%~20%的脑梗患者,在发病前曾出现TIA症状。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中不少人在TIA发作后的一年内就发生了正式的脑梗。也就是说,每一次“只是发麻一下”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次错过的机会。

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信号太容易跟日常疲劳混淆。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常抱着“老了,血液循环差正常”的心态。

甚至在脑梗前已经出现了反复的单侧手脚发麻、脸部肌肉不灵活、说话含糊等现象,却依旧没意识到大脑已经在缺血。这就像家里的电线已经老化短路,但你还在以为只是灯泡坏了。

身体的麻木感,不一定是末梢的问题,更多时候是中枢的警告。当大脑某一部分因为血管堵塞、血流减缓而暂时失去供血时,就会出现功能障碍。

麻木只是其中一种表现,其他还可能包括短暂视力模糊、走路不稳、突然记不清词语等。可惜的是,这些症状来得快,去得也快,越是“恢复快”,越容易被忽视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大脑供血出了问题,会只让身体一侧发麻?这是因为大脑左右半球各自控制对侧肢体。如果是左侧大脑的血管出现了问题,右手、右腿可能就会出现麻木或无力。

这种“交叉性”的症状,是神经系统在“告密”。而当你发现走路突然有点偏,或拿筷子的手不太听使唤,这就不再是简单的“累”。

尤其要注意反复发生的短暂麻木,即便每次都恢复正常,也不代表身体没事。这类反复发作的TIA,是脑梗最明确的“预演”。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火灾前的烟雾报警器,如果你每次都把它当“厨房油烟”关掉,真正的火灾来临就无人提醒。

那么,哪些人更容易把脑梗的早期信号误认为疲劳?答案是,几乎所有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基础疾病的人。

因为这些人本身就容易出现肢体麻木、头晕乏力等“模糊”症状,而当真正的供血异常发生时,症状并没有明显不同,只是在悄悄加重

不少中年人常年久坐、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旦出现手麻、头晕,也默认是“血压不稳”、“没休息好”。

但你有没有发现,真正的疲劳是可以通过休息改善的,而脑供血异常引起的麻木,往往不会因为躺一觉就完全消失身体其实在用“麻”告诉你,它不是困了,而是缺氧了。

脸部的发麻或歪斜,也常被误解为神经疲劳或面瘫,但它可能是脑梗最早也最危险的信号之一。

尤其是嘴角歪斜、说话不清、舌头伸出偏向一侧,这不是简单的口腔问题,而是脑干或皮质功能受损的表现。这类症状一旦出现,哪怕只持续几分钟,也应高度警惕。

很多人对“中风”有误解,以为只有瘫痪、昏迷才叫脑梗。但其实,大多数脑梗在早期并不严重,甚至可以完全恢复。但这只是暂时的“喘息”。

如果此时掉以轻心,下一次再发作时,可能就不是发麻几分钟,而是长久的偏瘫、失语,甚至意识丧失。

所以,不是每一次发麻都要恐慌,但每一次“莫名”的发麻都值得认真对待。

尤其是当你发现,它总在某个动作之后、某个时间段出现,或者总是某一侧在发麻,这就不是疲劳那么简单了。大脑的血管堵塞,不会提前通知你,只能通过这些细微的“信号”发出求救。

我们常说,健康是一种感觉,但很多危险,是感觉不到的。脑梗的可怕之处,不只是它的后果,而是它的“安静”。

它从不高调登场,而是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搭好了舞台。等你意识到它的存在,往往已经开始谢幕。

不要等到真正瘫痪那天,才想起那几次“只是发麻”的傍晚。身体不会说谎,它只是不大会大声说话。你愿不愿意听,是你自己的选择。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陈玉慧,李建军,吴志勇. TIA患者脑梗死转归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6(4):376-380.

[2]王静,林海龙.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3,20(1):12-17.

[3]李晓红,赵立. 中老年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识别与健康教育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32):4083-4087.

来源:大苹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