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绘非遗·团队筑传承 ——贵州大学黔心“镇”出发实践队镇远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23:09 1

摘要:“青砖黛瓦映蓝靛,鼓点花灯照少年。”8月上旬,贵州大学黔心“镇”出发实践队8名学子背起行囊,奔赴镇远古城,用一场沉浸式、接力式、创新式的“三下乡”,在5天4夜里与龙舟、龙灯、花灯戏、蜡染、侗绣等非遗撞了个满怀,也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镇远古城历史悠久,蕴藏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砖黛瓦映蓝靛,鼓点花灯照少年。”8月上旬,贵州大学黔心“镇”出发实践队8名学子背起行囊,奔赴镇远古城,用一场沉浸式、接力式、创新式的“三下乡”,在5天4夜里与龙舟、龙灯、花灯戏、蜡染、侗绣等非遗撞了个满怀,也为这座千年古城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与匠人面对面:在刀笔之间读懂“守艺”

上午9时,镇远龙承山庄。州级非遗传承人李启发抬手轻抚龙头:“杉木得选半山腰的,纹理直、耐水腐,像镇远人的性子——韧!”从端午竞渡到跨省交流,李师傅40年只做一件事:让镇远龙舟破浪“划”向世界。下午3时,陈胜华师傅用照片展示一把篾刀把青翠的竹子劈成薄如蝉翼的篾片,三五下便让一条编龙昂起头颅:“竹篾要趁湿才有骨,手艺要趁年轻才有魂。”傍晚7时,民主社区鼓声乍起,五位平均年龄65岁的锣鼓师傅擂出铿锵节奏,“汤汤汤,萝卜白菜汤”的俚俗调子,把队员们的血液都打得滚烫。

与非遗零距离:在指尖之上触摸“守心”

山禾居非遗工坊里,蓝靛染缸像一汪凝固的夜空。折、扎、浸、染、晾,一块白布在00后大学生与10后萌娃的接力下,开出冰裂纹的蓝花。侗族绣架上,邰土芝老师穿针引线,一寸丝线绣出半座苗岭;文化馆小舞台,花灯戏传承人甩帕折扇,少年们笨拙却认真地学着跳、转、唱——“这一刻,我们不再是游客,而是戏中人。”

与时代同频:在创意之中激活“守新”

团队成员将扎染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以扎染图案为元素设计T恤、头巾等文创产品“花式整活”,并通过拍摄短视频、制作文案等方式予以传播。与此同时,一场“非遗进校园”宣讲课程正在同步打磨,9月将随大学生们一起“返校”,实践队员们将通过“非遗+创意+传播”的模式把镇远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与未来对话:在薪火之上点亮“守远”

离别时刻,龙舟传承人李启发老师将一只掌心大的龙头模型交到队长陈珍手里:“龙舟要的是接力,文化也是。”短短数日,队员们已写下万余字调研报告、拍摄5部微纪录片,但更大的愿景才刚刚起笔—— “我们要做‘会生长的非遗’:让古城的每一条街巷都能听见鼓点,让每一件蓝布都能映出年轻人的笑脸,让每一位游客在抬头的一瞬,都能看见‘镇远’两个字背后跨越千年的文化自信。”

当青春与历史双向奔赴,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止符号,而是一座城市奔涌的血脉。镇远,这座因水而兴、因文而盛的千年古城,正被一群青年以热爱为桨、以创意为帆,驶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星辰大海。

编辑:姬世海

二审:陆承林

三审:江春健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