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着扔,先看懂到底踩了哪颗雷。报告里高频出现的名字:SLS、SLES,起泡猛,去油快,可长期用头皮像被砂纸磨。硅油更狡猾,洗完顺滑,其实堵毛囊,掉发一把一把。防腐剂MIT、CMIT,激素干扰嫌疑,洗个头顺便把内分泌也洗了。
早上洗头,泡沫还没冲完,热搜就炸了:河南抽检,十几款洗发水被点名,致癌物一栏写得明明白白。那一刻,手里那瓶蓝色经典突然像烫手山芋,头皮发麻。
别急着扔,先看懂到底踩了哪颗雷。报告里高频出现的名字:SLS、SLES,起泡猛,去油快,可长期用头皮像被砂纸磨。硅油更狡猾,洗完顺滑,其实堵毛囊,掉发一把一把。防腐剂MIT、CMIT,激素干扰嫌疑,洗个头顺便把内分泌也洗了。
有人吐槽:超市货架一排排,难道全是地雷?倒也不至于。把瓶子翻过来,成分表前五位最诚实。看见“月桂醇硫酸酯钠”直接放回去,换成“椰油酰基谷氨酸钠”这种氨基酸表活,头皮会松一口气。无硅油不是玄学,油头、细软塌用了才懂,发根终于站起来。
染烫党更惨,发尾枯草一样。别指望洗发水救命,小分子蛋白+神经酰胺的发膜一周两次,像给头发打点滴。水温别超过38℃,热水冲掉的不是泡沫,是头皮屏障。
半亩花田、竹韵岚、滋源被夸温和,但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人用滋源痒到怀疑人生,换了个小众无香款才活过来。施华蔻新版去掉了硫酸盐,可香味依旧冲,鼻炎患者直接劝退。
最魔幻的是,社交平台开始流行“成分打卡”。有人把洗发水成分表贴在浴室镜子,每天背一个。有人更狠,直接拿翻译软件查拉丁文。品牌公关连夜加班,直播间里主播一边洗头一边念报告,弹幕飘过“早干嘛去了”。
监管也在动。听说新规要卡死防腐剂上限,备案必须公开全成分。小道消息说,某大厂已经悄悄把配方改了三轮,就等靴子落地。
说到底,洗发水这事跟谈恋爱一样,别人嘴里再好,不合适就是灾难。今晚回家,把浴室那排瓶子挨个翻,成分表看不懂就拍照搜。实在懒得研究?记住一句话:起泡少、香味淡、头皮不痒,就是它了。
评论区留给你们,说说踩过最坑的洗发水,让后来人避个雷。
来源:自由的百香果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