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不爱串门也不喜欢别人来家,多半是这三种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8 23:14 1

摘要:我今年60,在小区住了快二十年,隔壁张婶总说我“门闩插得比保险柜还紧”。前几天她拎着两斤葡萄来敲门:“老姐姐,我儿子从老家带的土货,你尝尝?”我刚想应,转头看见茶几上摊开的毛线活——给小孙子织的开学毛衣才织了个领口,厨房砂锅里炖着给儿媳补气血的银耳羹,老伴在阳

我今年60,在小区住了快二十年,隔壁张婶总说我“门闩插得比保险柜还紧”。前几天她拎着两斤葡萄来敲门:“老姐姐,我儿子从老家带的土货,你尝尝?”我刚想应,转头看见茶几上摊开的毛线活——给小孙子织的开学毛衣才织了个领口,厨房砂锅里炖着给儿媳补气血的银耳羹,老伴在阳台给大孙女整理高一课本……到底还是笑着说:“今儿手头事儿多,明儿我去你家喝杯茶成不?”

后来张婶跟楼下王姨念叨:“这老太太,越活越‘独’了。”可他们哪知道,咱这扇关着的门后头,藏着多少实在的活计和心思?

咱这把年纪的人都知道,年轻时候围着锅台转、哄娃累得直不起腰,哪有功夫想自己?现在孙子刚放暑假,大孙女高一作业写到十点是常事,儿子儿媳上班早出晚归,倒给了我点“自己的时间”。

您瞧我早上五点半起,先把阳台的茉莉搬出去晒露水,再给孙子煮碗酒酿圆子——他总说学校食堂的早餐没家里香。等孩子们陆续出门,我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葡萄架下,翻两页老书,或者拿毛线针在腿上比划。有回老伴调侃:“你这哪是织毛衣,是跟毛线较劲呢!”我白他一眼:“您懂什么?这针脚走得顺了,心里头的乱事儿也跟着理顺了。”

心理学上说“独处是精神的深呼吸”,咱老太太不懂这些大道理,可知道:前儿跟老姐妹唠两小时家长里短,回来准得头疼;可自个儿坐这儿听半响蝉鸣,再看会儿云彩从东飘到西,浑身舒坦得像晒透的棉被。

上个月儿媳的表姐来家里借东西,我正给小孙子检查暑假作业,随口说了句:“东西在储物间第二个柜子,你自己找?”等表姐走了,儿媳悄悄说:“妈,下次有人来,您别光闷头干活啊。”我乐了:“我这把老骨头,弯腰找东西都费劲,再陪人唠,回头该把孙子的作业本弄脏了。”

您别觉得我这人死板。我家客厅沙发套永远整整齐齐,茶几上的茶杯永远摆成一条线——不是讲究,是图个省心。小孙子刚会跑那会儿,碰翻过一次茶几上的玻璃杯,我心疼得直掉泪;大孙女住校回来,总说“奶奶家比宿舍舒服,啥都井井有条”。您说,这门庭守得严实点,不就图个家里人过得踏实?

老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是情分,门庭冷落是本分”,我倒觉得《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实在。您爱串门我欢迎,可我要是忙得脚不沾地,您非得拉着我聊东家长西家短,我这心里头跟揣了个乱线团似的,能痛快吗?

前几天跟楼下刘阿姨聊天,她说:“你这老太太,儿子孝顺、孙子孙女乖,咋还这么‘惜福’?”我摇头:“不是惜福,是实在没功夫。”

您算算我这一天的账:早上六点起做早饭,送小孙子去兴趣班;七点半买菜,顺道把儿媳的衬衫捎去干洗店;八点半回家收拾,给大孙女热牛奶;九点得盯着小孙子写作业——他总把“3”写成“ε”;十一点准备午饭,下午接孙子、送孙女去图书馆;傍晚接小孙子学游泳,回来给全家洗衣服;晚上等孩子们都睡了,才能坐那儿看两集《新闻联播》……

您说,这时候谁喊我串门,我都得跟人家说“真对不住”。不是不想跟人亲近,是这日子像根绷紧的弦,松一松就得乱套。就像老话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这把老骨头,能把眼前的日子过瓷实了,比什么都强。

上个月老伴生日,我把孙子孙女都叫到跟前,煮了长寿面,还翻出压箱底的红毛衣给他们织。儿子举着手机拍视频,说:“妈,您这日子过得挺滋润啊。”我笑着应:“可不咋的?门关着,心亮堂;人清净,日子甜。”

其实啊,咱们女人活到这把年纪,图的不就是个“自在”吗?爱串门的,您尽管去热闹;不爱去的,咱就守着自家的小日子。就像那句老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是冷漠,是对自己负责;不是孤僻,是对生活的珍惜。

您身边有这样的女人吗?是您的母亲、姐妹,还是朋友?她们或许不爱串门,或许总被说“不合群”,可您知道吗?她们的门后头,藏着最实在的日子、最温暖的牵挂,和最通透的活法。

不妨在评论区聊聊她们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原来“安静”也是一种力量。

来源:1分钟妙招小窍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