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5年,军衔授予的大舞台上,风暴骤起,一纸“定有功,少晋中”,有人推门而入,有人默默站在门外。皮定钧,这位一路厮杀上来的虎将,突然被遮住了锋芒。他本该是将星熠熠,偏偏命运偏了个头,阵前的号角也少了几分激昂。这一变故,他心里明白,却也难以释怀——到底功劳是不
1955年,军衔授予的大舞台上,风暴骤起,一纸“定有功,少晋中”,有人推门而入,有人默默站在门外。皮定钧,这位一路厮杀上来的虎将,突然被遮住了锋芒。他本该是将星熠熠,偏偏命运偏了个头,阵前的号角也少了几分激昂。这一变故,他心里明白,却也难以释怀——到底功劳是不是和地理挂了钩?晋中少了,他的头衔也轻了。压在背上的这口气,早晨起来的时候也还在心头发沉。
他的军旅生涯,总有些事情让人放不下。1969年,调任兰州军区,坡陡弯急,他来没多久,就和机场工作人员拌了嘴。这冲突,不是鸡毛蒜皮也不是劲爆大案,但身边的人都能感受到气氛里的硝烟。他爱人的一句话说得直白:“你啊,就是不讲人情。”到底是原则硬,还是不肯低头认个错,他自己心里其实也模糊。有人说,那时候的皮定钧,已经习惯了把规矩放在前头。可是他老婆的这句埋怨,不也是身边亲人心疼又说不出的无奈么?这事后头有没有更多故事?这也是没个准头。
再往前倒,战争的前夜,局势像骤雨般压近。他在解放战争前线,带兵包围国民党74师团。他挥了挥手,队伍一路挺进,走到涟水古城。这座老塔,静静地盘踞在战场边。皮定钧想上塔眺望,可手下死拉活拽,硬是不放。那阵子,谁不知道皮旅长仗打得狠,脾气是顶门立户的存在。可偏偏一张陌生面孔——一位络腮胡士兵,上来盯着他问,“要不要水”。皮定钧随口糊弄,说:“走,挑水去。”他扛着水走了,把指挥官活生生演成个伙夫,给谁说都觉得像是戏文里掉了行当。
站在塔顶,官兵们谁也认不出谁,聊着乱七八糟的天。骂领导的,抱怨热的,皮定钧就在旁边跟着笑。后来,一个队长来,才揭开谜底:“皮旅长,王团长找你。”气氛差点就尴尬了。皮定钧哈哈大笑,叫大家歇会儿,一副啥都不放在心上的样。其实这才是他真性情。
指挥打仗,他不会因仁慈拖累军纪。可同样的一个人,却总能在棱角里露出温情。长征路上,一个姓方的小兵,饿得抬不动脚,却死死咬着牙在队伍末尾。被褥丢了,晚上只能缩在土堆边瑟瑟发抖。皮定钧来了,看他孤零零,脱下自己的棉被盖在他身上。小兵坚持要自己挨冻,皮定钧骂了声:“没有你们哪有我。”两人半夜一起抵着冷风,他说话一向直白,但一句顶得上别人的千言万语。
他还是那个皮旅长,不过到了和平年月,待人接物却没有将官的距离。夏天八月,福建边防,太阳烤得人头皮发麻。纯粹是偶遇,皮定钧发现养猪士兵在烈日下干活。指挥政委站一小时,绕着弯子提醒,该给战士们搭帐篷。他不直接骂人,却能让对方记一辈子。他反倒罕见地舒了一口气,问营地帐篷弄好没。好像这点细节,比喊杀喊打还管用。
战事复杂,他也常常从最不利的地方想对策。1965年,一通电话,告知海上有敌船来犯。福建海军装备简陋,却得靠智慧和胆量。皮定钧研究再三,只同意夜战。他一句“蚂蚁啃骨头”,把几艘小炮艇像蚂蚁围猎大象似的聚合起来。临战时,他也就说了一句“可以”。副司令魏恒武是他的老战友,知根知底,只这一个字就知计划没错。
黑夜出击,敌人大舰挨了鱼雷,最终一沉一创,捷报传到北京。中央高层一声令下,借这战例教训“三部合一”,现场调查才有了后续各种总结。但到底是谁的功劳?皮定钧从不抢头功,也不急着张扬。
他私底下对待功过远远比外表得失更计较。比如到了新任的兰州,他还没站稳脚跟,就有人来献殷勤。后勤科长送的苹果,皮定钧硬生生分给了大家,带着点嘲讽。下属们心里直打鼓,还在欢迎仪式上当着众人揭这点小动作。面子没留,全场冷得像结了冰。有人说,这不就是不近人情吗?
诡异的是,碰上老朋友胡炜送他钱钱肉特产,他却全然没拒绝,还乐呵呵叫上大家一起尝。喜欢的茶叶也与同事分享,遇着合得来的老伙计,话多得没完没了。他并不是那种拒人千里、冷漠到底的人,他也有绕不过的情感死角。
有些事,他容不得半点马虎。准备飞往空军基地时,约定时间对方迟到,他下令立即起飞。旁人觉得他太生硬了,“是他无礼,还是我无礼?”他反问一句,转身走了。机场那边,送别队的车子还没到呢。其实换了别人,这事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皮定钧,不是那种会放过小事儿的人。这也让妻子在背后忍不住说他“太绝情”,可这种坚持到底算不算优点,真的说不清。
他的人生轨迹里,并不缺乏自省。他曾留下厚厚日记,内容密密麻麻,随时检讨自己,是不是太凶、是不是太严、会不会影响士兵情绪。他不能让自己懈怠——为了毛主席的信任,为了手下一群可怜兵。他带队的时候,脸被风吹麻,只能靠针刀慢慢修复,但依然亲自上阵。眼睛动完手术,还执意前往前线。其实他也累,可事情到面前不愿后退。人越老可能越软,这话放在他身上好像又不成立。
1976年,福建军事演习,一场意外带走了皮定钧的生命。年仅62岁。尸体送返福州,消息传出来,有人怀疑处理过程过慢——妻子张烽一口气问空军有没有及时反应,有没有瞒报?事故调查组火速空降,一通抽丝剥茧,最后将原因归结于组织和天气问题。真正的内幕,恐怕只有相关人心里有数,是不是还有别的说不出口的理由?
新规出台,非紧急不准动航勤飞机。可这类教训到头来很难真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意外”两个字,背后可能藏着习惯的惯性和谁也不愿担的责任。
尸骨最终归宿本也有争议。按照流传,豫西百姓数次请求接回骨灰。张烽同意后,上级专门批示,骨灰去了豫西,又有人说还在八宝山,这下真假难辨;媒体报道跟坊间传闻互相打架。到现在,清明时节,豫西陵园年年有敬仰者流泪。许多年迈的老人去墓地悼念,像是终于见了生前一直牵挂的老朋友。
有评论感慨,这是将军的荣光呀。可有时候想想,就连他妻子都曾质问:“你这人,也太不近人情。”捧着一颗铁石心、怀揣一本日记,皮定钧大半辈子一副火气冲冲的脸,到头来留下最多的却是冷静反思。可你真说他到底冷还是热?也许,这才是活了一辈子的矛盾。
并不是每个传奇人物,死后都能有个“标准答案”或者最公正的结局。事实大多参差,记忆也容易失真,但他的故事总有人一读再读。正是这些难分对错的片段,才让皮定钧成为一个不会消散的名字。
至于这背后到底还藏着什么,谁又能说得真明白呢。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