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当岁月这把刻刀,在父母鬓角染上白霜时,当年那句"都一样"的豪言壮语,却在现实的镜子里显出了不同的模样。
阳光总在风雨后/图文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这句老话在民间流传了千年。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独生子女家庭,把这句古训悄悄收进了抽屉。
那时满大街的"生男生女都一样"宣传画,像春风般吹散了许多家庭的重男轻女观念。
年轻父母们捧着新生儿,甭管是裹着蓝布还是粉布,都笑得合不拢嘴。
可当岁月这把刻刀,在父母鬓角染上白霜时,当年那句"都一样"的豪言壮语,却在现实的镜子里显出了不同的模样。
这世间的父母,谁不曾抱着"一碗水端平"的初心?可当儿女各自成家立业,那碗水真的还能端得稳当。
老张和老李这对老邻居,年轻时都是单位里的骨干。
老张家添了龙凤胎,逢人便说"儿女双全才是福";老李家独生女从小就是学霸,墙上的奖状贴得比春联还密。
那会儿两家人在小区花园里遛娃,总爱互相打趣:"您家儿子以后娶媳妇,可得准备大房子""您家闺女这么能干,以后准是女强人"。
谁也没想到,二十年后的寒冬腊月,这些玩笑话竟成了生活的注脚。
老张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省城,娶了城里姑娘。
婚礼那天,老张两口子掏空积蓄付了首付,看着儿子在婚书上签字时,老伴偷偷抹了把眼泪:"咱家这头小牛犊,算是彻底归了别人家的草场。"
如今每月三千块的房贷,像根细绳子勒着老两口的退休金。
去年冬天老张感冒住院,儿子在视频里急得直转圈,可项目关键期实在走不开,最后还是女儿从上海飞回来,在病房里守了三天三夜。护士站的小护士都夸:"这闺女比儿子还贴心。"
隔壁床的老李头可就热闹多了。女儿在金融公司当主管,给老两口换了智能马桶,装了防滑地板,连冰箱都塞满了进口保健品。
可每逢家庭聚会,看着外孙女管自己叫"外公",老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前年老伴摔伤腿,女儿连夜请了护工,自己却因为要谈并购案,只能每天视频查房。
老李嘴上说"孩子事业重要",夜里却盯着手机里全家福,把"儿子"那个分组翻了又翻。
最戏剧性的要数春节大团圆。老张家儿子带着媳妇孩子回来,行李箱里装着给爸妈买的按摩仪,可临走时又把老张珍藏的茅台酒顺走了两瓶。
老李家女儿倒是大包小包往回拎,可年夜饭桌上,老李看着外孙女用流利的英语和爷爷视频,突然就明白了什么叫"女儿是贴心小棉袄,可终究暖的是别人家的被窝"。
人生这场戏,生儿生女从来不是简单的AB选项。
儿子是风筝,线攥在手里怕飞不高,松开了又怕飘太远;女儿是盆景,精心修剪得枝繁叶茂,可终究要移栽到别人的庭院。
当40岁的门槛悄然跨过,我们才懂得:养儿育女不是开盲盒,而是种一棵会开花的树,儿子这棵树可能长得粗壮,结出的果实却要分给许多人。
女儿这株花或许开得娇艳,可花香终究要飘向四面八方。
这世间的父母啊,与其纠结生男生女的差别,不如学学园丁的智慧。
给树苗撑好支架,替花朵挡挡风雨。待到秋来果实累累时,管它是苹果还是梨,能酿出甜酒的,就是好果子。
毕竟孩子翅膀硬了总要飞,但只要心里装着老家的方向,这人间便永远有温暖的归途。
来源:育儿新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