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步骤,从“做事的人”升级为“做局的高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28 23:04 3

摘要:从早上五点去海鲜市场挑最新鲜的鱼,到晚上十一点送走最后一桌客人。

昨天和阿泽吃饭。

阿泽是个很努力的人,开了家酸菜鱼店,事必躬亲。

从早上五点去海鲜市场挑最新鲜的鱼,到晚上十一点送走最后一桌客人。

他做的酸菜鱼,非常嫩,朋友们去捧场,都夸他,说阿泽你这手艺,这勤奋,不火天理难容。

阿泽只是憨厚地笑,说,嗨,没啥,就是踏踏实实做点事。

结果,三年了。

阿泽的店,还是那个样子,饿不死,也发不了财。

他累得像条狗,头发都白了不少,人前人后,还在重复那句“踏踏实实做点事”。

他很困惑,问我,少康,是不是我运气不好?你看我每一步都踩在实处,为什么就是不行?

我看着他,想起了另一个人,老范。

老范也做餐饮,但他是个“甩手掌柜”。

他的店,他一个月也去不了两次。

老范开店前,花了半年时间。

这半年,他没学怎么切鱼,也没研究菜单。

他在研究地图。

把我们这个城市的所有商圈、居民区、写字楼,全在地图上标了出来。

又花了三个月,每天开着车,在几个备选地点掐秒表。

算什么?

算一个白领,从写字楼出来,走到他店里,需要几分钟。

算一个家庭,周末开车过来,附近有多少停车位。

算周围一公里内,有多少家同行,客单价分别是多少。

他最后选了个地方,租金比同地段贵了30%,所有人都说他疯了。

然后,他又干了件“傻事”。

他没急着装修,而是找到了本市最大的几个企业工会、几个高端小区的物业,还有本地几个粉丝最多的美食博主。

他跟人家谈合作。

给企业员工提供专属折扣,给小区业主搞家庭套餐,请美食博主来免费试吃,送会员卡,但要求是,必须提“真实”的意见,好的坏的都要。

他把这些意见,全部反馈给了厨师团队和设计团队。

店还没开,他的第一批“天使用户”和“民间品控师”就已经就位了。

开业那天,没有锣鼓喧天,就是悄无声息地开始营业。

但他的店,从第一天开始,就需要排队。

现在,老范的第三家分店,上个月也开业了。

阿泽做的,是“事”。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产品”这个单一的点上。他相信,只要我的东西好,就一定能赢。

这是一种典型的“线性思维”,或者叫“产品思维”。

就像一个农夫,相信只要我把每一棵水稻都伺候好,秋天就一定能丰收。

这没错,但很累,且天花板极低。

一场冰雹,就能让你颗粒无收。

老范做的,是“局”。

他花80%的精力,去设计一个“系统”。

这个系统,能让好的结果“自动发生”。

他选的不是一个“铺面”,而是一个“流量洼地”。

他谈的不是一笔“广告”,而是构建了一个“初始生态”。

他的产品好,不是因为他自己手艺高,而是他建立了一个“反馈优化”的机制。

阿泽是在用“力气”赚钱。

老范是在用“结构”赚钱。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核心区别。

普通人,永远在“做事”的层面,低头拉车。

高手,早已跳出来,在“做局”的层面,抬头看路。

什么叫“局”?

“局”,不是阴谋,不是算计。

“局”,是一个系统的顶层设计。

它包含了四个核心要素:势、序、利、心。

我们一个一个拆开讲。

第一,读懂“势”。

“势”,就是趋势,是潮流,是那股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存在的“时代的风”。

孙子兵法讲,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湍急的流水,快到能把石头都冲走,这就是“势”的力量。

高手做任何事,第一步,永远是去“借势”,而不是“造势”。

造势,那是神干的事。

普通人逆流而动,靠的是匹夫之勇,结局往往很悲壮。

高手顺势而为,如同在万米高空撒下一把羽毛,每片羽毛都自带“万有引力”的加速度。

我前几年去西南一个古镇旅行。

镇上有很多卖银饰的店。

大部分店家,都守着自己的小铺子,开门,等客,关门。

这是“做事”。

生意好坏,纯看当天游客多不多,天气好不好。

我观察到一家店,老板是个年轻人。

他的店很小,位置也偏,但他生意最好。

我好奇,进去看了看。

他店里,除了卖银饰,还摆了很多拍摄道具。

漂亮的民族服装,免费穿。

精致的油纸伞,免费用。

他甚至还自己设计了一条“最佳拍照路线图”,打印出来,免费送给每一个进店的客人。

他和客人聊天,聊的不是“我这银子是999纯银”,而是“姐姐你穿这身,站在那个桥上拍,绝对出片”。

结果呢?

几乎所有在他家拍了照的姑娘,都会顺便买一两件银饰。

为什么?

因为这些姑娘,把美美的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时,总会有人问:哇,好美,在哪拍的?衣服好漂亮!

她们会很自然地回答:在XX古镇,一家叫“XX”的小店,老板人超好!

你看,他读懂了什么“势”?

他读懂了,在今天这个时代,“分享”本身就是一种刚需。

游客来古镇,消费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可供炫耀和分享的体验”。

他顺应了这个“体验经济”和“社交货币”的势。

他卖的不是银饰,而是“帮你成为朋友圈焦点”的一整套解决方案。

那些免费的服装、道具、路线图,就是他“做局”的成本。

这个成本,精准地投放在了“势”的入口。

比起其他店家花钱去做硬广告,他的“局”,能让客户心甘情愿地,免费为他做病毒式传播。

这就是读懂“势”。

它要求你,把眼睛从“产品”上挪开,去观察更宏大的图景。

你所在的行业,风在往哪里吹?

你的客户,他们内心最深的渴望和恐惧,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技术的发展,政策的变动,文化的流迁……

这些,才是决定你命运的“激水”,而不是你手里那块自以为坚硬的“石头”。

第二,设计“序”。

“序”,就是秩序,是规则,是结构。

是你的“局”得以稳定运行的“骨架”。

如果说“势”是水流,那“序”就是你为水流精心设计的河道。

河道修得好,水流再大,也不会泛滥,只会按照你预设的方向,精准地灌溉农田。

文章开头提到的老范,他设计的那个“局”,妙在哪里?

妙在他的“序”。

他把企业工会、高端物业、美食博主,这三个看似不相干的角色,编织进了一个“利益共生”的结构里。

对企业工会来说,为员工争取到独家福利,是他们的业绩。

对小区物业来说,为业主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能提升他们的口碑和收费率。

对美食博主来说,能提前接触到有潜力的新店,获得独家内容,是他们维持影响力的资本。

对老范自己来说,他没花一分钱广告费,就获得了三条最精准、最高质量的“流量管道”。

这个“序”,让所有参与者,都成了他局中的“合伙人”。

大家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帮他把事情做成。

这就是一个好的“序”,它能自动调节,自我生长。

很多人做生意,为什么做不大,做不长?

因为他们的“局”里,没有“序”。

或者说,只有一个非常脆弱的“序”,就是“老板-员工”的雇佣关系。

这种关系,靠的是薪水和制度来维系,本质上是一种“管理”,而不是“治理”。

管理,是盯住人,是“胡萝卜加大棒”。

治理,是设计“序”,让每个人在规则中,自发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我认识一个做电商的朋友,公司不大,三十来人,但利润率高得吓人。

我问他有什么秘诀。

他说,我从不“管理”我的员工。

他的薪酬结构,非常有意思。

基础工资很低,只够温饱。

但提成结构,是一个“级联分润”的模式。

什么意思?

一个销售员A,他卖出一件商品,他自己拿走大部分提成。

但同时,他的主管B,他所在的小组C,甚至整个公司的后台支持部门D,都能按照一个事先定好的比例,分到一小杯羹。

反过来,如果A需要帮助,比如需要设计一张更牛的图,或者需要客服优先处理他的一个客户投诉。

设计部门和客服部门,会非常乐意,甚至抢着帮他。

为什么?

因为A的业绩,和他们的收入,直接相关。

他设计的这个“序”,把整个公司,从一个“部门墙”林立的官僚机构,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的部落。

每个人,既是为自己干,也是为所有人干。

他这个老板,需要天天开会、天天盯着吗?

完全不需要。

他只需要设计好这个“分钱的秩序”,然后定期优化它就行了。

这个“序”,就是他公司的“发动机”和“方向盘”。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它让你从一个挥着鞭子的监工,变成一个优雅的制度设计师。

第三,驱动“利”。

“利”,就是利益,是价值,是交换。

是你的“局”能够持续运转的“血液”。

一个局,无论设计得多么精妙,如果不能让其中的角色,持续不断地获“利”,这个局迟早会崩盘。

天底下,没有无缘无故的忠诚。

所有的忠诚,本质上都是对“长期稳定获利”的一种预期。

这里的“利”,不仅仅指钱。

它是一个复合概念,包含了:

物质利益(金钱、实物)

情绪价值(愉悦、被尊重、被看见)

成长价值(学到新知、提升能力、开阔眼界)

社会资本(人脉、圈层、影响力)

一个高明的“局”,一定是在驱动一个“多重利益”的飞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m。

雷老板当年做小m,堪称“做局”的典范。

他读懂了什么“势”?

智能手机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普及的“势”。

发烧友群体渴望“高配低价”的“势”。

他设计了什么“序”?

“用户参与”的序。

每周更新,让用户投票决定新功能,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

他把用户,从一个“消费者”,变成了一个“共建者”。

“m粉节”,更是把这种“共建者”的仪式感,推向了顶峰。

他驱动了什么“利”?

对m粉:

他们获得了“物质利益”——高性价比的手机。

他们获得了巨大的“情绪价值”——被官方尊重,自己的意见能改变产品,这是一种“主人翁”的爽感。

他们获得了“成长价值”——在论坛里,他们从小白变成大神,学会了刷机,成了圈子里的专家。

他们获得了“社会资本”——“m粉”成了一种身份标签,他们有自己的组织,自己的文化。

对小m:

它获得了最忠诚的用户。

它获得了免费的测试工程师和产品经理。

它获得了全世界最强大的口碑营销网络。

你看,这个“局”一旦转起来,就是一个正向循环的“价值飞轮”。

小m付出的,只是一点点“姿态”和“诚意”。

收获的,却是一个庞大的、自带干粮的“铁军”。

反观很多做不出品牌、留不住客户的企业,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局”里,只有一层最浅薄的“利”——打折、促销。

这种“利”,是单点的,一次性的,无法沉淀的。

顾客今天可以为你家的“满100减20”而来。

明天就可以为对门的“买一送一”而去。

你们之间,只有“交易”,没有“关系”。

而高手做局,所有的“交易”,都是在为构建更深的“关系”服务。

当你的“局”,能为用户提供足够丰富的“复合利益”时,价格,就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

用户留下,不是因为你便宜,而是因为“离开你的成本太高”。

这个“成本”,就是他在这里沉淀下的情感、习惯、人脉和成长。

第四,洞察“心”。

“心”,就是人性,是幽微的心理,是底层的驱动力。

是你的“局”能够充满魅力的“灵魂”。

所有的“势”、“序”、“利”,最终都要作用于“人心”。

如果你的局,不能与人心共振,那它就是一个冰冷的、没有生命力的机器。

高手,都是人性大师。

他们能精准地看到,在规则和利益之下,人们内心深处,那些真正的“在乎”和“恐惧”。

我曾在一个高端会所,观察过他们的服务。

他们的服务员,从不主动推销任何昂贵的酒水。

他们只会做一件事。

记住每一位客人的名字,以及他上一次来,聊了什么,喝了什么。

比如,一位王总来了。

服务员会微笑着说:“王总晚上好,今天还是喝那款XX18年吗?您上次提到的那个项目,进展还顺利吗?”

这一句话,传递了什么?

传递了“我认识你”、“我记得你”、“我在乎你”。

这对于一个身居高位、听惯了奉承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被看见”的感觉。

这种感觉,比任何物质上的享受,都更能触动他的“心”。

这个会所的“局”,它的灵魂,就是“极致的尊重”。

它贩卖的不是酒,不是服务,而是一种“懂你”的身份确认感。

再比如,很多知识付费产品,为什么卖得好?

真的是因为那些知识,学了就能让人脱胎换骨吗?

不完全是。

它在很大程度上,贩卖的是一种“缓解焦虑”的情绪价值。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怕被落下的时代,“学习”这个动作本身,就像一种“精神保健品”。

我买了课,我打卡了,我转发了。

这些动作,让我感觉自己“又努力了”,“又进步了”。

这种“感觉”,比知识本身,更能让用户上瘾。

高明的操盘手,都深谙此道。

他们会在产品设计中,植入大量的“心理满足点”。

比如勋章体系、排行榜、毕业证书、社群打卡……

这些,都是在“喂养”用户的“心”。

所以,做局的终极,是做“心”的局。

是去理解,你的用户,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渴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你的局,能否成为他“理想自我”的投影?

能否在他的成长路径上,扮演一个“陪伴者”和“赋能者”的角色?

想明白了这一点,你的“局”,才有了温度,有了灵魂。

阿泽的勤奋,让人敬佩。

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时代,早已不是靠“埋头做事”就能成功的时代了。

低水平的重复劳动,正在被机器快速取代。

单纯依靠信息不对称的商业模式,在互联网面前,不堪一击。

未来的竞争,是“认知”的竞争。

是你“看见”世界的方式,和你身边的人,有什么不同。

你是只能看到一个个孤立的“点”?

还是能看到由无数个点,连接成的“线”,继而构成的“面”,最终形成的“体”?

“做事”,是在“点”上耕耘。

“做局”,是在“体”里布局。

这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认知坐标系”。

这种坐标系的建立,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可以被刻意训练的能力。

它需要你掌握一系列强大的“思维模型”,来帮助你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花了许多年,将这些散落在商业、哲学、历史、心理学中的智慧,提炼、打磨,最终汇聚成了一套能被普通人理解和掌握的体系,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5大模块,50个章节,我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它里面没有废话,没有高深的概念,只有50个像手术刀一样精准的思维模型。

比如,如何用“第二序思维”去预判“势”的走向?

如何用“系统思维”去设计“序”的结构?

如何用“非对称作战”的策略去驱动“利”的飞轮?

如何用“控制二分法”去安放那颗焦虑的“心”?

这些模型,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眼镜”。

戴上它,你才能穿透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背后,那张由“势、序、利、心”交织而成的、无形的“局”。

你才能从一个棋盘上的“棋子”,慢慢蜕变成一个懂得布局的“棋手”。

学习“做局”,不是让你变得圆滑世故。

恰恰相反,是让你拥有保护天真的能力。

是让你有能力,去构建一个更良性、更高效、更能让参与者共赢的“生态”。

在这个生态里,你的努力,才不会被辜负。

你的才华,才能被成倍地放大。

你才能最终,摆脱“用时间换金钱”的低级循环,获得真正的、从容的自由。

人生的上半场,我们比拼的是“做事”的能力。

谁更努力,谁更专业,谁就能跑出来。

人生的下半场,比拼的是“做局”的智慧。

谁的格局更大,谁的认知更深,谁才能笑到最后。

从此刻起,抬起你一直盯着“事”的头,开始去观察你身处的“局”吧。

这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认知跃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公众号。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来源:少康日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