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重发布!全网瞬间泪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2 16:08 2

摘要:平凡人如何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如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今天,《三秦楷模发布厅》带来第九批“三秦楷模”张新科、史礼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感人故事,通过他们用行动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忠诚的故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关爱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三秦楷模”是我省重大先进典型的最高荣誉,是三秦大地的精神灯塔和时代丰碑。

平凡人如何获得不平凡的人生?平凡的工作如何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今天,《三秦楷模发布厅》带来第九批“三秦楷模”张新科、史礼海、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感人故事,通过他们用行动诠释初心,用担当书写忠诚的故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关爱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时代答卷。

第一部分 张新科

几千年来,中华大地的故事被先人记录着守护着,让精神血脉传承至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是历史之镜,更是文化瑰宝,世人对它的阅读和研究从未停歇,三秦楷模、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新科教授,用一生投入到《史记》研究,他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书写出了怎样的故事呢?

张新科最初与《史记》结缘,是1979年他刚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当他在图书馆翻开《史记》,一扇通向浩瀚历史的大门悄然开启,书里深刻而独特的思想魅力和强大的艺术力量,让张新科热血澎湃,从那一刻起,他将《史记》研究作为自己的学术目标,与司马迁展开了持续一生的对话。

20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日本学者在《史记》研究方面走在了国际学界的前列,业界出现了一种声音,说“《史记》是中国的,但‘史记学’在日本。”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高益荣:“就冲着要争一口气,不仅《史记》在中国,司马迁是我们陕西的,而且‘史记学’照样应该是在我们中国。

骨子里像司马迁一样坚韧的张新科,在研究生阶段开始,就跟着老师为成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多方奔走。他访学期间,为了节省费用,搭乘夜班绿皮火车,没有坐票,就直接在座位下面铺张报纸过夜。浑身僵硬地下了火车,马不停蹄地去请教专家、查阅资料。张新科经常在国家图书馆一待就是一整天,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在浩瀚的书海中,他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沉甸甸的历史使命。1990年,张新科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版了学术生涯的第一部专著《史记研究史略》,这部著作被学术界认为“填补了史记学的一项研究空白”。张新科一跃成为全国《史记》学界最年轻的学者。在研究《史记》中,张新科下得都是笨功夫。这些密密麻麻的字迹都是他的笔记,类似这样的资料卡片重达百余斤。

此后出版《史记学概论》,第一次系统建构起“史记学”的理论框架体系;著作《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译为英文出版;《〈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重点项目以英文出版;主编著作《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入选中宣部丝路书香工程被译为俄文出版。他还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系列丛书《全注全译本史记》等著作。在《史记》研究以及《史记》的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与此同时,张新科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的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然而,命运却在此时露出了狰狞面目。2019年,一张重大疾病的诊断证明如同晴天霹雳,让身体本就抱恙的张新科难以承受。紧接着,便是手术、化疗、放疗......可就在主治医师严肃警告“必须静养”的那个下午,病房摇身一变成了书房,这个把《史记》融入生命的学者,正在争分夺秒地书写最惊心动魄的“列传”:每一项整理完毕的研究资料,都如同给他续命的强心剂;每一项突破性的交叉研究成果,都好似刺穿死亡阴影的锐利剑芒。

张新科:“当时虽然生病了,这是自己的事情,但是我所承担的《史记》的这个重大项目这是国家项目,我一定要完成,不然的话就对不起国家了。

每一场大手术,每一段艰难的康复历程,都没能让张新科停下脚步。2023年,在张新科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1365万字的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成果,终于以优秀等级结项,使《史记》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峰。此前不久,凝聚着陕西三代学者30年心血的560余万字巨著——《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也正式出版,是《史记》研究史上继《史记》“三家注”、日本《史记会注考证》之后,又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张新科的多部著作还以英文、俄文出版发行,他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

将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张新科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本科生、上百位硕士生、三十多位博士生。由他领衔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一流课程。他还不断尝试教学方法改革,让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引人入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引领着更多师生,投身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华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让中华文化“守护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张新科,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荣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陕西省先进工作者、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教育系统先进典型等多项荣誉,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择一事终一生,以学术创新守文化根脉,著鸿篇巨作架文明津梁。四十年焚膏继晷,筑起当代史记学高峰。以大学问启迪智慧;以大格局彰显担当,病骨支离却脊梁挺拔的大先生,在《史记》卷帙与时代答案间,刻下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的玉壶冰心。

第二部分 史礼海

2024年4月10日晚上10时08分,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指挥中心110接警台接警员接到西乡县城北街道十里村一男孩报警称,他的爷爷刘某酒后在家“发酒疯”。接警后,史礼海带领民警谢林、辅警范可立即赶往现场。在史礼海和同事的劝说下,醉汉刘某返回家中,处理警情也暂告一段落。可谁也未曾料到,醉汉却手持利刃重返现场,危险突然降临。

醉汉的刀锋刺向两名村民,疯狂地追逐着逃散的人群,危急关头,史礼海高喊着让群众让开,手持警棍猛冲向前,与持刀醉汉英勇搏斗。在这个过程中,尖刀刺向了身体,鲜血染红了警服。

搏斗中醉汉被制服,群众得救,史礼海却倒下了,他被同事搀扶到警车旁,艰难地呼吸着。身中四刀的他,吃力地拽着同事的衣袖,他想站起来,还想继续坚持完成任务,然而,严重的伤势,让史礼海再也无法回应人们的呼唤。

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民警马靖茹:“我完全没有想着他会牺牲,我就进去看了一下他,手是耷拉下来的,嘴巴半张着 眼睛没有闭完,就感觉跟做梦一样不真实,以前我不是爱看刑警的电视剧,就感觉发生在自己身边不太可能,但是确实发生了。”

史礼海的妻子周丹:“我说你当时为了人民,那你考虑过我们背后的家庭没有,但是通过这么久各方的了解以后,他做出这样的选择符合他这个人的性格。”

史礼海是个年轻的帅小伙,笑起来特别阳光开朗,他当上爸爸还不到2年,他还期待着刚会说话的儿子多喊几声爸爸。然而史礼海33岁的年轻生命,定格在了他选择挺身而出的瞬间。

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民警彭成:“他的母亲掩面失声痛哭说,傻儿子,你咋不知道躲啊。”

汉中市西乡县公安局城北派出所民警谢林:“史礼海如果躲了的话,倒下的那就是老百姓。

如今,史礼海成为广大战友的榜样,他的事迹激励着大家。这个笑容和蔼,不惧危险,朴实担当的小伙子,再也不能回到大家身边,再也无法处置警情。追悼会上老百姓纷纷赶来想再看他一眼,想再送他一程。只有尚不知离别之苦的孩子,将脸贴近父亲,久久不愿离去。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生与死的界碑前,史礼海以忠诚为甲,以担当为刃,守护了百姓的平安,什么是合格优秀的警察,史礼海用自己的忠诚热血慨然作答。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安部追授史礼海同志“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称号,中共陕西省委追授史礼海同志“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陕西省人民政府评定史礼海同志为烈士,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陕西省人社厅追授史礼海同志“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称号,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危机前,胸膛铸成金色盾牌,巷陌间,生命织就经纬平安。你将青春谱写成最绚丽的英雄史诗,你用热血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铮铮誓言。无限忠诚,无限热爱,英雄容颜就在眼前!熠熠警徽,浩浩警魂,人民警察史礼海,英灵不朽,山河永念。

第三部分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阳春三月,正是枝条吐绿的时节,也许你会觉得,这样美好的场景并不属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可在陕西榆林,有一个世界上最大面积生态逆转的奇迹,千年毛乌素沙漠,正在变成绿洲。有一群姑娘,成立了女子治沙突击队,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向沙漠宣战,用她们的青春,创造了生态奇迹,让我们一起走进三秦楷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故事。

1974年,在党中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补浪河公社,54个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聚在一起,组建起长城姑娘治沙连,也就是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她们有的是当地村民,有的是从城里来的知青,都是花儿一样的女孩,怎么就跟治沙这苦事儿杠上了?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二至第五任指导员席永翠:“沙子侵害我们周围的老百姓,所以我说,付出我自己这一切。妇女能顶半边天,男的能办到,我们女的也能办到。”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民兵贺莎莲:“席永翠(名字的意义)让家乡永远翠绿,我(名字的意义)让沙漠开出莲花,我们的王莲芳(名字的意义),都是家乡要长草,这是老一辈对她们的希望。我爱我的家乡,我要改变我的家乡。”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第六任连长潘生清:“改变自然面貌,每个人的思想抱负都是统一的,一心一意,每个人都不甘落后,就想把事情干好,绿化祖国,治理沙漠,让那片沙漠变为绿洲。”

每一个受过黄沙之苦的人,都有一颗改变家乡样貌的林海初心。可那时的毛乌素沙地,暴躁、易怒、狂野、来势汹汹,治沙从来都是汉子们冲锋在前啊,娇弱姑娘家,能行吗?有人甚至质疑:这群黄毛丫头,出不了三个月,都要哭着鼻子拎铺盖回家!可偏偏姑娘们不服输,学习大寨精神,不畏艰难、战天斗地,撸起袖子,只管干!

多少次跌下沙坡,树苗还死死抱在怀里,好不容易把树苗背回来了,又挖了不知多少个沙坑,洒下了多少汗水……姑娘们几个月时间的精心照料,终于让树苗长到了寸把长,可一场老黄风袭来,一夜之间,幼苗全都埋在了将近半尺深的黄沙里。听着令人揪心的狂风呼啸声、黄沙拍打声,姑娘们一夜无眠,天刚亮就冲向了育苗地。面对眼前的一切,指导员席永翠顾不上擦泪,第一个冲进育苗地里,用手一把一把地刨黄沙,没等她下令,其他人也跟着冲了进去,徒手刨沙!

与风沙的第一次交手,决不能输!经过连续6天6夜的紧张奋战,席永翠和女民兵们硬是用流着血的双手挖走了2000多方黄沙,救活了被埋压的三十亩幼树苗。为了防止风暴再次侵袭,之后的两个多月,姑娘们用肩扛人背的最原始的劳作方式,兜里揣着青稞窝头,光脚徒步往返60里地,翻越几十道沙梁,不知陷了多少沙窝,摔了多少跟斗,终于背回8万斤柳条,筑成柳笆墙。

艰苦却快乐的日子里,在治沙连女民兵们的奋斗下,数千亩荒沙终于换上了绿装。不仅如此,姑娘们还打机井、创新性建起了风力抽水机,用一汪汪清水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1992年,长城姑娘治沙连重新整编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老一辈的治沙连女民兵们也深知,守好这片绿,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治沙连第二任连长张列爱,把三个女儿都送进了治沙连;第二至五任指导员席永翠,更是把两个侄女、三个外甥女、孙侄女都接连送上了治沙前线。

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技术,新的成员,为连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科技治沙正式拉开序幕。新时代的补浪河,四时风光各有景致,盛夏万亩花海一望无际,凛冬大漠冰雪引人入胜,每年有超过10万人次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沙海变林海,林海又生金,连队万亩荒沙治理规划的“作战图”,正变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实景图”。

在这一片生机勃勃中,新一代的治沙连,也有了新的任务:讲好治沙连“绿色生态娘子军”的故事,将治沙连精神传承下去。

50多年来,485名治沙连女民兵,推平了800多座沙丘,治理荒沙共计14225亩,营造防护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栽植樟子松、柳树、杨树等共计35万株,为阻挡风沙的肆虐立下赫赫战功。她们是踏沙前行的孤勇者,也是守护家园的领跑者,像一株株牢牢扎根在沙漠的树,聚在一起,变成森林,为我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作出重要贡献。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先后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单位”“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治沙英雄女民兵连”等荣誉称号,被命名为陕西省第九批“三秦楷模”。

铁锹挖走荒凉,树苗种下希望,三十三道林带锁住肆虐风沙,五十年坚守铺展生命答卷。青丝熬成白发,汗水浇灌荒漠,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扎根大漠的巾帼儿女,将青春写成绿色誓言——以平凡之躯筑不朽长城,让“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信念,化作新时代绿色中国梦的铿锵回响。

本期《三秦楷模发布厅》楷模事迹主讲人: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主持人谢斌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主持人小民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主持人王旭

本期《三秦楷模发布厅》楷模事迹阐释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顾问商子秦

本期《三秦楷模发布厅》

3月22日21:05陕西卫视首播

3月23日19:07陕西二套播出

敬请期待

来源:平安汉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