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举行。会上,有记者提问,我们是否在借历史问题对日本施压。中方回应称,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一股势力企图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歪曲篡改历史,甚至为当年的战争罪犯翻案招魂。
8月28日上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第一场记者招待会举行。会上,有记者提问,我们是否在借历史问题对日本施压。中方回应称,日本国内始终存在一股势力企图否认侵略、美化侵略,歪曲篡改历史,甚至为当年的战争罪犯翻案招魂。
对此,谭主调查发现,自2015年中国首次举办以纪念抗战胜利为主题的阅兵以来,日本不仅未能正视其侵略历史,反而拿出560亿日元,企图构建所谓的“正确形象”。
谭主继续深入起底发现,日本拿钱公关背后,是其篡改历史的更大战略。
日本拿出的560亿日元,属于日本“海外战略信息传播”预算的一部分。
通过对日本执政党自民党编写的日本“预算编制大纲”溯源分析发现,“海外战略信息传播”的一个核心关联词是“历史战”。
“历史战”首次出现在日本“预算编制大纲”是在2019年。此后,日本的“预算编制大纲”中,连续三年均提到“历史战”。
“历史战”这一概念,日本右翼从2014年前后就开始塑造。其核心含义是,长期以来,中国、韩国等国家把“历史事件”作为武器,有组织性地向日本发动“历史战”,日本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日本的论调往往带有明显的诡辩色彩,通过逻辑陷阱误导宣传对象。
比如将关注点诱离问题核心,聚焦细枝末节,通过否定局部来推翻整体。日本的“历史战”论者在反驳南京大屠杀问题和“慰安妇”问题时,基本使用这一逻辑,用屠杀人数的误差否定屠杀的存在,用是否被强行带到慰安所来否定对女性基本人权的侵害。
他们的“经典战役”是对《朝日新闻》的攻击。“网络右翼”将《朝日新闻》贴上“反日”标签,抨击该报关于慰安妇问题的报道。
他们还对《朝日新闻》此前一名长期报道慰安妇问题的记者进行网暴,并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名记者女儿的照片,对其发出人身安全的威胁。
从提出“历史战”这个概念开始,日本政府就意识到,这个叙事光在日本讲并不够。
他们将日本国内主张和反映“历史战”的著作翻译成英文进行出版,以弥补过去日本没有在国际上所谓“正确发声”的遗憾——如田中正明的书,他本来就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指挥日军的松井石根的秘书,并且他的书中使用了大量虚假史料,但其英文本仍然公开收录在某些英语国家的国家图书馆中。
为了在国际社会营造“日本形象”的假象,日本做了不少国际公关。
这样的情境,时至今日,还在上演。
大英博物馆有一个日本展厅,在关于日本侵华的展品中,有两张摄影照片,是日本希望世界“看到的历史”。
其中一张,是日本人开着拖拉机耕地。另外一张,拍摄了一对日本夫妻,扛着锄头望向远方。
照片的介绍标签中写道,照片旨在“展示在大日本帝国统治下工业和农业的繁荣”。
通过与史料进行比对,我们得知,照片上的日本人,属于“开拓团”。二战期间,日本政府曾经制定一项计划,企图向中国东北迁移日本人,这些人就属于“开拓团”。
这两张被精心包装过的照片,就是日本展出的关于那一段侵华历史的全部,这里边,没有731部队,没有南京大屠杀。
日本人,如何能做到如此“心安理得”?
日本社会对二战的认知,其根源可追溯至1945年日本战败后的特定历史进程。在日本,“战后一代”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称谓,这一群体普遍持有一种观念:
战争责任属于“上一代人”,“战后一代”属于“战争的受害者”。“侵略者”竟变成“受害者”。
而日本右翼团体,也在通过非政府组织(NGO)和智库,宣扬着自己的立场与思想。其中一些组织采用具有学术意味的英文名称,例如“史实传播协会”“历史认识问题研究会”等。
尽管这些机构宣称独立运营,拒绝外部赞助,但它们发展壮大的背后,离不开日本国内的其他势力。
以“史实传播协会”为例。其前会长,同时是日本更具影响力的右翼组织“日本会议”的核心成员之一。
而“日本会议”是个什么东西呢?公开资料显示,数量众多的日本首相、内阁大臣以及国会议员都是其成员。
时至今日,日本政府仍在妄图用公关逻辑,欺世盗名,不仅影响了日本社会对二战的反思,也反向助长了日本右翼思潮。
无论日本投入多少资金,事实永远无可撼动。
正像中方所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日本再次面临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我们敦促日方正视历史,深刻反省侵略罪责,同军国主义彻底划清界限,走和平发展、睦邻友好的正道。
来源:玉渊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