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劝一个是一个,没这个前提,千万别轻易吃抗抑郁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22:27 1

摘要:前几天有个朋友找我聊天,说最近情绪特别低落,去医院看了一下,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给她开了抗抑郁药。她犹豫着问我:“你说,我该吃吗?”我没直接回答,反而问她:“你觉得你为什么抑郁?有没有尝试过别的办法?”她摇摇头,说就是觉得累,睡不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前几天有个朋友找我聊天,说最近情绪特别低落,去医院看了一下,医生简单问了几句就给她开了抗抑郁药。她犹豫着问我:“你说,我该吃吗?”我没直接回答,反而问她:“你觉得你为什么抑郁?有没有尝试过别的办法?”她摇摇头,说就是觉得累,睡不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我说,你先别急,药不是不能吃,但不是第一步就该吃的。很多人一听“抑郁”两个字就慌了,恨不得立刻找个药把情绪压下去。结果呢,很多时候症状暂时缓解了,但根源问题纹丝不动,甚至因为依赖药物,自我调节的能力反而越来越弱。

你可能会说,医生开的还能有错?没错,药物在某些阶段、对某些人来说是必要的,尤其是重度抑郁发作期。但问题在于,现在太容易就把“吃药”当作第一选项了——甚至唯一选项。

事实上,有不少研究发现,对于轻、中度的抑郁症,心理干预的效果并不比药物差,甚至长期来看更稳定。比如《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JAMA Psychiatry)就曾发表过一篇研究指出,认知行为疗法(CBT)在预防抑郁复发方面比药物更有效。另一项追踪多年的研究也显示,仅通过服药缓解症状的患者,停药后复发率高达50%以上,而结合心理治疗的人,复发率明显降低。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抑郁”不是一个靠单一药物就能连根拔起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你:你的内心系统可能需要调整,你的情绪需要疏通,你的认知需要重塑——而这些,都不是一颗药片能彻底解决的。

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说过一句话:“情绪如天气,自然来,自然去。”你越是抗拒、越是盯着它不放,它越容易缠着你不走。相反,你接受它的存在,该做什么做什么,它反而会慢慢消散。

我认识一个男孩,曾经被诊断中度抑郁,医生也建议他吃药。但他没急着吃,而是先去参加了正念禅修班。一开始他连静坐十分钟都难受,总想着“我抑郁这么严重,这有什么用?”老师只跟他说一句话:“不求改变,只是观察。”

后来他分享说,有一次禅修中,他突然意识到,那些负面念头来来去去,就像路上的车,你可以选择不上车。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觉察,让他第一次感觉到“我和我的情绪是两回事”。再后来,他配合看书、写情绪日记、每天练习观察呼吸,大半年后,再复查时医生都说他恢复得非常好。

这不是说每个人都不能吃药,而是强调一件事:在没有建立基本的情感觉察和自我调节能力之前,匆忙吃药,可能只是把问题埋更深。

就像《情绪自救》里讲的,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对待情绪的方式。你越逃避、越压抑,它越反弹得厉害。而当你开始学会观察、接纳,你才会真正拿到情绪的主动权。

另外一本书《抑郁症打卡自救》也提倡“练习比吃药更重要”。它不是否定医学,而是强调“自我实践”的价值。书里很多学员之所以走出来,不是因为药多神奇,而是因为他们坚持每天练习观息、宣誓、情绪记录——这些看似简单却极其有用的心理习惯。

(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这两本书《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坚持按照书中方法练习相信你一定可以战胜抑郁。)

药物可以帮你暂时改善情绪,但药物无法帮助你学会与情绪相处,也无法帮助你改变造成抑郁的思维模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吃药后感觉“好了”,一旦停药又反复。因为思维模式没有改变。

所以,如果你现在正犹豫要不要吃抗抑郁药,我希望你先停一停,问自己几个问题:

我有没有尝试过心理调整?

我是否了解自己的情绪触发点?

我愿不愿意每天花20分钟练习情绪调节?

如果答案都是“没有”、“还不了解”、“可能坚持不了”,那我真的劝你先别轻易吃药。先给自己一点时间,从读书、练习、觉察开始,甚至找一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聊一聊。

你不是缺药,你是缺的是怎样与自己好好相处的方法。

记住,药可以成为临时的帮手,但它不应成为你第一句开口就问的方案。真正能让你走出抑郁的,不是药,是你开始学会善待自己,学会和自己相处,并且愿意每一天、每一步踏实去锻炼自己的心态。

愿你早日走出抑郁,且从抑郁磨砺中找回真实的自我。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