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心理医生,但我的抑郁却不是他治好的,而是1个笨方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22:32 2

摘要:我爸是一位心理医生,从小到大,我看着他在书房里堆满各种心理学书籍,听着他跟来访者轻声细语地谈话。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是全世界最不容易抑郁的人——有个懂心理的爸爸,有什么情绪问题不能解决呢?

我爸是一位心理医生,从小到大,我看着他在书房里堆满各种心理学书籍,听着他跟来访者轻声细语地谈话。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是全世界最不容易抑郁的人——有个懂心理的爸爸,有什么情绪问题不能解决呢?

可偏偏,我大学那年,抑郁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了。

不是因为什么大事,就是突然之间,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每一天都像是在雾里走路,脑子里面乱成一团,明明什么事都没发生,却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压在心口,喘不过气。我爸当然也发现了,他开始用他的方式帮我:认知行为、正念减压、情绪日记……所有市面上流行的方法,我几乎都试过。

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做不到。

我知道我不该这么消极,我知道要多运动、要社交、要接纳自己……但我就是没办法“执行”。越做不到,就越自责;越自责,就越焦虑。那段时间,我甚至不太敢看我爸的眼睛——我觉得我辜负了他的专业。

直到有一天,我在他书柜最底层翻到一本旧书,纸都发黄了,书名叫《神经质的本质与治疗》,作者是森田正马。我随手翻了几页,里面没什么高深术语,反而讲了很多“笨道理”。比如:“情绪就像天气,来了就来了,你不必追着它问为什么。”

就这一句话,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有点被打动。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森田疗法”的核心思想。它不像其它心理学派那样教你怎么分析情绪、控制念头,反而提倡“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意思就是,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嘛干嘛,情绪和念头来了你不必搭理,也不必摆脱,它们自己会走。

听上去特别简单,甚至有点“笨”,对吧?既不科学,也不高级。但我却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决定试试看。

我开始不再努力“治疗”自己的抑郁。不想做事就不做,但不做事不代表我就得躺在床上反复想“我为什么又没做事”;焦虑来了,我就任它来,不推开也不纠缠,继续把手头能做的事情一点点做完:洗碗、走路、整理书架……甚至数自己的呼吸。

慢慢地,我发现:原来“不努力”,反而比“努力”更管用。

森田正马曾说:“我们不是因为焦虑而无法行动,而是因为不行动才持续焦虑。”这句话我现在才真正明白。抑郁不是靠“想通”走出来的,而是靠“做完”走出来的。你不需要喜欢做这件事,也不需要情绪准备好了再做——你只要做就行了。

研究发现,森田疗法虽然在西方不那么出名,但在应对焦虑、抑郁、尤其是“反复思虑”类心理症状上,效果非常扎实。它不是教你对抗症状,而是让你学会“与症状共存”,直到你发现那些念头其实根本干扰不了你生活。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转变是:你不再把情绪当作需要处理的问题,而只是像路过的一片云,来了又会走。

我记得有一次,我又陷入“我是不是一辈子都好不起来了”的恐慌中。按照以前的习惯,我肯定会去找我爸聊,或者拼命做冥想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但那次我没有。我起身去厨房倒了杯水,然后站在窗边数对面楼有多少个窗户亮着灯。

数着数着,我居然平静下来了。不是因为我想通了,而是因为我根本没打算“想通”。

就像禅宗里那个经典故事: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前和开悟后有什么区别?老和尚说:“开悟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

原来真正的治愈,不是变得从没有负面情绪,而是不再被情绪控制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推荐抑郁的朋友们去看看《情绪自救》和《抑郁症打卡自救》这两本书,书中关于森田疗法的实践还有正念训练对我走出抑郁帮助非常大。)

我爸后来知道我慢慢走出来了,他很惊讶,尤其是知道我是靠着他早年研究过却很少用的“森田疗法”自救的。他苦笑着说:“我总想把最先进的方法给你,没想到最起效的,反而是最朴素的。”

而我终于懂了,有时候,真正能让我们好起来的不是什么神奇的技术,而是一种心态上的“退步”——停止对抗,正常生活,哪怕做得笨一点、慢一点。

森田疗法听起来一点都不厉害,但它却让我重新学会了一件事:日子不用每天都过得很有意义,不用每天都积极向上。有时候,你只要做好今天该做的事,就行了。

哪怕只是好好吃一顿饭,好好散一次步。

抑郁依然偶尔会来敲门,但我不再把它当敌人了。它来它的,我过我的。这不是放弃,而是一种更聪明的放下。

或许真正的康复,就是从“想办法治好”转向“不用再治了”吧。

来源:心理师彭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