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2025年Q2财报来看,二季度实现总收入为1039.848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70.595亿元相比仅录得7%的增长,创近五年同期最低纪录。
拼多多只能慢下来了。
从2025年Q2财报来看,二季度实现总收入为1039.848亿元,与去年同期的970.595亿元相比仅录得7%的增长,创近五年同期最低纪录。
营业利润257.929亿元,同比下滑21%,低于去年同期的325.645亿元。净利润报307.5亿元,同比下降4%。而Q1净利下降47%,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
对比2024年59%的增速,拼多多的增长动能明显衰竭,甚至不及京东同期22.4%的增速,彻底告别高增长时代。
管理层坦言“当前利润水平不可持续”,预警未来波动将持续。
拼多多业绩波动的核心原因,是2025年上半年补贴商家投入的真金白银直接推高总营业成本至868亿元,同比激增31%。其中Q2 公司总营业成本达459亿元,增幅36%,远超7%的营收增速。
值得注意的是,拼多多的交易服务费收入仅微增0.7%,这反映出补贴未能有效拉动平台交易规模,反而挤压了利润空间。
广告收入看起来虽增长了13%,但营销费用率高达26%,叠加低毛利农产品销量占比提升(销量增47%),进一步弱化盈利质量。
5月2日起在美国关税政策(T86政策)的冲击下,Temu模式失灵,卖家经历了买手集体失联、产品大规模下架、平台战略急转弯等一系列剧变。Temu的调整在平台内部引发了全托管与半托管模式之间的资源争夺战。
7月底,Temu美国全托管业务在暂停近三个月后重新启动。与此同时,Temu 目前欧洲区 GMV 已反超美国成为最大收入来源,但面临着欧盟计划征收的跨境电商数字服务税。
而此前拼多多最大的低价优势,正被多方瓦解。阿里、京东依托成熟供应链挤压拼多多价格空间,抖音直播也打着“全网最低价”争夺市场份额。
用户增长的停滞,也预示着下沉市场的失守。
在阿里京东等纷纷重押即时零售时,拼多多仅保守押注“多多买菜”。当然,最大的问题还是“品质升级”的无解,中高端用户渗透乏力。
拼多多的业绩颓势,本质是“补贴依赖症”在存量时代竞争的溃败。
虽然管理层强调“长期主义”,持续投入商家生态。
但长期来看,拼多多能否从“规模神话”转向“质量生存”,已不仅是财报数字的博弈,更是中国电商从狂热扩张到理性重构的缩影。
若无法在品质、效率与技术中重塑盈利模式,只靠烧补贴很难持续提供增长动力。
来源:圆周率talk